新闻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知识杂志

《新闻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闻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媒体观察、业务研究、视听天地、新闻教育等。
  • 主管单位:陕西日报社
  • 主办单位: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 国际刊号:1003-3629
  • 国内刊号:61-1022/G2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88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38
  • 综合影响因子:0.097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知识 2015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知识杂志本刊特稿

现象学“新闻真实观”及其理论价值

摘要:“新闻真实”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传统的“新闻真实观”研究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形而上学不足以揭示“真实”的本质含义,主张“回到事实本身”。本文以现象学的方法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现象学的还原,让“新闻真实”回归到“真实”本身,这种新阐释的核心就是让“新闻事实”自己言说。现象学“新闻真实观”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学理论研究方式,同时也彰显了新闻学人文科学的价值本性。
3-4

开放新闻叙事与新闻客观性表达——从电视到互联网

摘要:与开放文本的叙事结构相对,新闻报道因客观性要求采用了相对封闭的文本叙事结构。电视新闻报道在遵循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以“多声道”叙事特点,通过“片段”与“过程”的组合,创造出具有开放特点的新闻文本。互联网兼容了多种媒体技术,不仅各种叙事通道被打开,流通顺序也从单向变为双向。在这个交互性叙事平台上,开放新闻叙事被进一步推进到新闻生产的环节,新闻叙事的重点从文本控制转向信息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客观性的表达也面临重构。
5-7
新闻知识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再生产与文本重构:论商业网站新闻原创性的实现——以新浪新闻频道“新知”栏目为例

摘要:新闻传播是商业网站形成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都着力于新闻频道的建设,在发挥原有的新闻传播即时优势和整合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栏目,以个性化的传播手段和灵活的信息重组方式,为网民提供新鲜的事实和深刻的观点,强化网站的媒体定位,
8-10

基于议题设置理论的舆情治理反思——以《新快报》事件及其相关评论为例

摘要:在议题设置的背后,存在着传播媒介的价值判断、取向和诉求。真实、客观、全面的媒体报道有利于形成理性、公正、平衡的舆论,而不正当、不合法地设定议题,则会对社会现实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陈永洲事件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形成的舆情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价值理念探讨,对于传媒公信力建设和社会良性健康运行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11-12

文化语境中的媒介与新农村美育

摘要: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美育是提升文化品位的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媒介致力于新农村美育,要从文化自觉、文化对接、文化培育三个维度着力。文化自觉维度解决媒介人价值取向问题;文化对接维度解决媒介与农村文化错位问题;文化培育维度解决农村美育内生发展问题。以媒介文化自觉塑造媒介文化人格,实现传播与新农村美育价值融会;以文化对接实现农村美育的深层融入;以文化培育推进农村美育可持续发展。
13-15

T2O模式发展探析——特点、困境与路径选择

摘要:T2O模式作为台网融合的新探索、新突破备受瞩目,它被业界认为是实现“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电视节目”的重要尝试。文章探讨了T2O式的特点,指出了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16-18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

摘要: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受到海量混沌信息的影响,在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传播内容及影响力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扩大信息覆盖面及影响效果等,探索大数据条件下新闻采编、传播方式的特点和规律,开拓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和理论创新,成为时展的课题。
19-20

微信朋友圈伪抽样效应对大学生线下社会资本的影响

摘要:微信朋友圈作为虚拟社区的一种,其显著的特征是成员身份的审核性。这种“熟人社交”的成员结构基础使朋友圈的使用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被关注”的用户体验,得到了在社会互动层面追求和凸显自身存在方式的某种路径。从个人内容或观点的朋友圈反馈来看,正因“圈”内成员身份的审核性,个人内容观点得到的态度反馈理论上应该存在“伪抽样”效应。这种“伪抽样”效应是否确实存在,以及是否会进而影响个人对相应内容、事件、观点的认知,从而影响自我认知,最终使得个人在现实世界的社会资本受到影响,是本文希望考察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使用“朋友圈”的集中人群,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群,将其作为观察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考察价值。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回收有效问卷378份,通过理论阐释和数据分析,证实了朋友圈伪抽样效应的存在,但其对大学生线下社会资本的影响在现阶段并不明显。
21-24

浅析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失与复位

摘要:在商业化和数字化时代下,我国的传媒行业正在经历巨变。由于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商业化浪潮的席卷,社会文化的浮躁以及新闻媒介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我国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背道而驰的行为。针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失的现象,通过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力图寻求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发展路径,促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复位。
25-27
新闻知识杂志媒体观察

实现同城纸媒差异化生存——以经济文化大报《深圳商报》为例

摘要:不同社会层面的受众其阅读需求不同,决定了同城纸媒差异化生存的可能性。反过来,各报的不同定位既能够满足读者阅读差异化的需求,也同时培育、提升和固化了受众的阅读习惯。
28-30

以人人网为例看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的主要用户群。通过社交网络沟通信息,拓展人际关系是当下大学生的网络生存现状。本研究主要考察大学生对社交网络(人人网)的使用情况,进而分析其对社交网络过度使用及依赖行为产生的原因。本研究假设“人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行为的重要变量,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较多的大学生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喜欢进行自我表露的多血质人格倾向和胆汁质人格倾向更容易对社交网络形成依赖;而具有较强的自制力的粘液质人格倾向及不善进行人际交往的抑郁质人格倾向最不易形成对社交网络的依赖。
31-34
新闻知识杂志探索与争鸣

角色的传承与革新:从言官到党报

摘要:本文认为在党报制度建立的诸多渊源中,有传统言官制度的影子。而党报的改革发展,完全可以从中吸取有益因子。
35-36

新闻娱乐化和受众的交易——快乐和幸福的颠倒

摘要:快乐是人生重要的体验,而幸福是整个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当前大众文化大兴其道的文化背景下,新闻娱乐化颠倒了快乐和幸福在人生中的地位,新闻娱乐化带给受众的是消费性的快乐而非永久性的幸福。
37-38

情景喜剧在社交媒体的集体记忆——基于中美情景喜剧的对比

摘要:本文以代表受众接受度的“集体记忆”作为切入点,选取我国情景喜剧受众聚居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样本,收集各类对情景喜剧的情感、态度、文化价值观的话语,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得出中、美两国情景喜剧在我国社交媒体上“情感与成长——娱乐”“经典——沿袭”“文化接纳——文化批判”的“记忆框架”;在此框架内,集体记忆具备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建构反映了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主导性。同时,展望我国本土情景喜剧的发展路径:剧本的“众筹”,多平台的品牌宣传,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回归,以及面向地方文化。
39-41

校园足球舆论宣传研究——基于《人民日报》头版“足球梦”报道文本案例分析

摘要:《人民日报》2015年3月21日头版转发《校园起航“足球梦”》图片报道,在足球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展现了基层一线主动谋划足球工作改革的新风貌。《人民日报》头版推荐机制,赋予了基层一线新闻更为丰富的内涵,为切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和推进体育实践改革发展,充分发挥党报头版示范性的舆论导向和引领作用,为“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动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
42-43

从结构功能主义看受众职业身份与媒介环境影响

摘要:受众的媒介接触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必然与大众传媒产生联系,进而形成传媒环境下的社会行为系统。各个职业层级的受众在这个传媒系统中对社会信息的需求与占有,以一种融合与冲突的形式出现,受众与媒介系统处于一种适应一平衡一融合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而确保媒介环境自身的维持和存在。
44-46

对当前医疗报道的反思及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的医疗报道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新闻媒体热衷于报道医疗行业“失序冲突”事件;记者容易被患者一方的情绪感染,忽视了报道的客观和平衡;媒体不当的“新闻策划”破坏了医疗行为中患方应遵守的医疗伦理秩序;媒体在报道中存在不尊重医疗卫生常识和医学规律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媒体应通过坚持新闻报道的专业主义精神、拓宽医疗报道的选题和视角、提高医疗报道队伍的专业性等方式来改进医疗报道。与此同时,医院也应理性地对待媒体的采访报道,积极主动和媒体沟通信息,提升医院的媒体应对能力。
47-49

基于“美丽新疆”文本分析看新疆的形象传播

摘要:在新时期的对外传播活动的框架之下,新疆的对外传播活动是我国对外形象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的对外传播活动中,命名关乎新疆形象是否能够准确深刻地表达新疆。“美丽新疆”是新疆主流媒体使用频度较高的一个对新疆形象的命名,本文将对“美丽新疆”进行文本分析和命名解构,为新疆形象传播提出一点可借鉴之处。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