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知识杂志

《新闻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闻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媒体观察、业务研究、视听天地、新闻教育等。
  • 主管单位:陕西日报社
  • 主办单位: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 国际刊号:1003-3629
  • 国内刊号:61-1022/G2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88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38
  • 综合影响因子:0.097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知识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知识杂志本刊特稿

主流媒体流行语的话语系统研究

摘要:主流媒体流行语是一个时期含有重要信息价值量的特殊话语。在“场域”的视野下,其既要遵守新闻专业主义,发出媒体自己的声音,更要承担起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这一发展逻辑体现为主流媒体流行语三方面的话语特点:表达方式客观中性;内容分布明显偏向国家主题与政治元素;生产和传播主体以主流媒体为主。这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主流媒体流行语的话语系统属于国家话语系统的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国家话语属性。
3-5

“大V”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研究思考

摘要:“大V”作为微博的标志性产物,对微博与网络舆论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大V研究的现状,发现有关“大V”的研究少而散,与其社会影响不相称。基于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大V”研究应从厘定概念入手,结合量化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大V”的社会控制机制与培养机制。
6-8
新闻知识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

网络集群事件处置与防范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集群事件虽以其强大的监督作用和社会威慑力量促进了现实事件的解决,但网络集群中非理性的相互感染会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匿名状态下的网络狂欢可能会堕入网络暴政的歧途,从而对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各级政府要多措并举,加强对网络集群事件的处置与防范工作。
9-11

突破与升华:从传统报业广告到媒体创意产业

摘要:报纸是通过出售自己的版面,扩大发行量,并由此吸引广告的二次销售模式实现自身盈利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都市报市场的发展,通过广告补贴发行费用并赢取利润成为所有都市报共同的生存方式。时至今日,大部分报纸还是保持着这种传统的广告盈利模式。但是,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随着2005年报业发展的滞缓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众多的报纸在新环境下开始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12-13

同质重大新闻题材的不同专题报道--解析《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对成都财富论坛的报道

摘要:2013年6月6日到8日,全球财富巨子聚集中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据了解,这是财富全球论坛第四次落户中国,也是首次选择中国西部内陆城市。如此商界盛事,令成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令大大小小的媒体各展其能,面对同一类型的报道题材,作为成都本土的知名媒体《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在论坛前夕分别推出了一系列关于财富论坛的专题报道,在同质化题材的竞争中写出了自己独有的专题报道,各有千秋,各有特点,做得比较成功。
14-16

都市报受众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都市报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报纸品种,看似顺利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都市报受众资源正在流失。报业经济从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报纸的受众资源是其最为重要的资源。受众资源的流失对于以市场份额最大化为目标的都市报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如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都市报的市场将会逐步被新媒体所蚕食,最终走向衰退。
17-18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传播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探究

摘要: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而兴起的即时通讯软件,因其移动化、社交化、本地化、私密性、时尚性等特征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传播现象。以人际传播为视阈,微信传播模式是由现实强关系,虚拟弱关系等点对点单一传播以及微信群、公众平台等多对多的群体、大众传播组合而成的复合传播;微信传播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前台”“后台”表演,以及个体网络自我的印象管理;微信的传播效果主要表现为社交媒体过度使用之后的孤独感加深、焦虑甚至异化。
19-21

会展传播的基本模式与研究领域探索

摘要:信息传播是现代会展活动的一项核心任务,贯穿于会展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会展活动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会展传播是在多个传播层次、借助多种传播媒介、传递多种信息的复合型传播活动,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传播的研究成果较为罕见。本文以会展实践过程和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传播学原理为基本框架,对会展传播的模型进行构建,对传播要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其研究领域进行了探索。
22-24
新闻知识杂志探索与争鸣

论构建移动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必要性

摘要:经济全球化及电子通讯和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成为移动用户自由传播和接收信息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化文化传播力和打造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场景下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揭示了移动互联网语境下构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必要性及其策略。
25-27

三十年国内《道德经》传播思想释解及其批判

摘要:虽然传播理论本身存在着模糊性的倾向,但以学科延展的态度为取向,构建动态的、多元的、本土化的传播学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国内传播学发展的一个主流。对国内30年(1982-2012)《道德经》传播思想的梳理即为这方面的先行尝试。调查表明近3年国内对《道德经》传播思想的挖掘越来越深入,但也存在着研究态度不严谨、研究理论深入度不够、研究缺乏与时俱进性等问题。
28-30

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重构

摘要:网络文化的主流化发展使当今审美生态系统走出了经典美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路径。但转型后的网络文化在审美之维是一个失衡了的生态系统,潜藏着“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因此,将原典性的人文主义、理想主义精神渗入网络文际间的连接和互动之中,将是重构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关键之维。
31-33

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舆论监督作用探析--以《长江日报》2010-2013年食品安全报道为例

摘要:在食品安全事件上,媒体报道是舆论监督的最好方式,但其失范行为也常为人诟病。因此,本文以《长江日报》的食品安全报道为例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媒体怎样规范食品安全报道行为,发挥其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34-35

政府治理网络谣言的新思路--从北京首设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说起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介不断出现,各种新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尤以网络为首。这些通过网络表达的民意,对当前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平等交流、充分表达民意的同时,其上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表现活跃。特别是网络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危害中最严重的危害之一。它不仅危害国家社会稳定,损害公共利益,同时也对公民个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多年来,网络谣言一直被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密切关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曾于2011年10月1日、2日连续在要闻版以“坚决抵制网络谣言”为题刊发稿件,呼吁“用法律武器保障网络文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有关负责人同时强调,网络谣言是危害网络、危害社会的毒瘤。
36-37

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理性审视

摘要:在大众化娱乐浪潮的冲击下,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色彩普遍增强,并逐渐发展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从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现状出发,探究这种现象带来巨大危害的同时,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对其今后合理发展提出建议。
38-39

“微传播”与“大阅历”--反思新闻从业者的知识结构问题

摘要:新闻传媒对“竞技运动员”的刻板印象必须适时改变,力求将一个社会行业的知识内容和美好愿景展现出来。新闻事业本质上是传递“希望”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性”的。本文借此反思新闻从业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关注新闻实践从“微传播”“微责任”到“大阅历”“大记者”的理念变化,点亮一个崭新的中国梦世界。
40-41
新闻知识杂志新媒体

以“江宁公安在线”为例谈政务微博的风格打造

摘要:政务微博的风格很重要,板着面孔讲话会令网民远去,占领舆论阵地就会成为空话。“江宁公安在线”的成功带来一些启示:变公告式为聊天式告知;变单一文字传播为多媒体传播;变单方面为与网民互动等,这些策略会增强政务微博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42-44

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科学格局的影响

摘要:人类历史上所有思想文化的巨变与进步,都与媒介变动有直接关系。媒介不再仅仅是媒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及人的思想、行为等等,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思想和学者个人作用的发挥,对学术质量、数量同样有深刻作用。互联网时代学术成果的生产者、使用者、传播途径都与传统时生了根本性变化,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极大地推进了学术普及和学术质量进步,传统学术防线集体失守,直接挑战现行学术管理体制和主导思想等。
45-47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娱乐、消费乃至价值观和审美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改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显得越发不适应,因而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受众也越来越少,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后继无人和经济窘迫等诸多问题。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借助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良性发展,无疑值得深思。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