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知识杂志

《新闻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闻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媒体观察、业务研究、视听天地、新闻教育等。
  • 主管单位:陕西日报社
  • 主办单位: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 国际刊号:1003-3629
  • 国内刊号:61-1022/G2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88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38
  • 综合影响因子:0.097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知识 2010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知识杂志本刊特稿

高风险社会下的媒介反思与公共领域构建

摘要:目前中国处于一个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突出的社会转型期,即处于高风险社会时代。然而中国的媒介的社会协调功能却存在失调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出现的高风险,构建中国的公共领域应该成为一个现实的命题。
3-5

我国媒体关于安全生产报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普遍与密切,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新闻发生并发展,并受到越来越的关注。“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报道中跨行业、跨地域、关受大众关注的一类新闻题材。”哪笔者认为,所谓安全生产新闻,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损害的事件及同安全生产活动相关的新闻。安全生产事故新闻报道包括交通事故、火灾、空难、矿难、建筑物倒塌、核事故等,
6-8

改革开放前邓小平是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上)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民族价值取向、民族道德规范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总和。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柱、挺立的基石,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那么,在改革开放以前,邓小平是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呢?
9-10

用文化经营电视

摘要:当今,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持,以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媒介格局。在这种新的格局中,传统的电视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种新的传播革命迎面而来,传统的电视媒体该走向何方?本文以为:电视应走文化经营之路。
11-12

扭曲的“善意”与滥用的“人文关怀”——从新闻伦理角度审视近期“弱势人群”违法犯罪报道的错位和失序

摘要:喧闹一时的梁丽案尘埃落定,留给人们的思索却不绝如缕。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关注的焦点依旧停留在司法及道德层面,至于媒体在这场题材挖掘战中,究竟充当了何种角色,似乎极少有人关注。随着梁丽案传播进程的跌宕起伏,人们渐渐偏离对事件本身的道德评判,对事件的“原点”似乎集体失忆,所有的目光都滑向一个目标:梁丽是否该担刑责?是否该重判?在社会舆论同司法程序“博弈”了9个多月后,梁丽“不负众望”被无罪释放。梁丽案反转的背后始终有一只看不见的推手,这正是媒体自身。
13-15

恪守民生导向 创新电视传媒

摘要: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经说过:“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电视媒介作为公众接触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传播的内容、推崇的风尚无疑会对受众产生极大影响。转型期的中国电视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义务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5-17

试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与定位

摘要: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人们看电视新闻评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资讯,事实真的如此吗?1997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就北京地区的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收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标群体有如下特点:一、女性;二、年龄49岁以下;三、文化程度高中以下;四、在校生及“蓝领”。这个调查虽然只是北京地区的个案,但它打破了之前一个想当然的观念,
18-20

全球网络传播的文化解析

摘要: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第四媒体”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整合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遍及世界的“全球媒体”传播网络,全球网络传播籍此发端。以文化为外包装和以意识形态为“隐形内核”的全球网络传播”,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等特质,它的出现及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以民族一国家为单位的跨国、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交流范式,
20-22

贯彻科学发展观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主旋律——传媒在新时代要求下的责任担当与改革作为

摘要:以实践经验为总结和提升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先导,也是指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深刻总结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作出的最新理论概括,也是我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于传媒来说,更是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去凝聚改革共识、去推进体制改革、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尤其要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面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传媒坚持正确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蒙思想、传播先进文化,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23-25
新闻知识杂志媒体观察

对陕台《第一新闻》探索实践的思考

摘要:陕西电视台第一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全新节目——《第一新闻》在2010年的新年第一天闪亮登场。在这之前陕西地区已经有了多档民生新闻栏目,如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的《都市快报》,西安电视台的《西安零距离》和《直播西安》等,而且根据央视索福瑞2009年提供的最新收视数据,这三档栏目都分别进入所在电视台收视最高的栏目行。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为什么陕西台还要推出时间长达四十分钟的《第一新闻》呢,它和之前的几档民生栏目有何不同之处,《第一新闻》如何出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它制胜的法宝在哪?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25-26

变革中的美国报业:困境及应对

摘要:尽管报业总体仍在赢利,美国报业仍然处境艰难。经济衰退给本己脆弱的美国报业构成新的打击,报业发展信心下降,读者流失,发行量下滑,收入锐减,负债沉重,大幅削减员工和对新闻采编投入成为报业普遍现象。下面从发行量与读者、经营状况与报业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
27-29

台湾电视时事评论员走红大陆现象分析

摘要:近年来,央视“海峡两岸”节目和其他一些省市电视台,通过卫星连线的方式,邀请身在台北演播室的台湾“名嘴”以时事评论员名义,对时下台湾的政治、社会现象加以分析,帮助大陆观众更好地了解台湾的现状,受到热烈欢迎。台湾时事评论员的新闻职业经历和广博的知识使得他们具有深刻的新闻洞察力、独到的新闻视角和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及评论的说服力,从而大大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笔者通过分析几位经常受邀的台湾时事评论员个人履历和评论特色,探寻他们在大陆爆红的原因。
30-31

晨光中第一时间告之——《朝闻天下》的倾向性引导和话题设置分析

摘要:2006年6月5日,《朝闻天下》在原《早间新闻》基础上诞生,其栏目口号为:《朝闻天下》,开启全新一天。节目横跨央视一套和新闻两个频道,每天6:00-7:00新闻频道直播,7:00—8:30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此次改版后延长至9点)8:30—9:00新闻频道继续直播。
32-34

手机报的传播优势及其未来走向

摘要:手机报是最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在2004年7月18日正式开通,手机用户实现了在每天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全部内容。
34-35

快乐如何突围——从09“快女”看湖南卫视快乐品牌营销

摘要:从1997年掀起全国明星娱乐风潮的《快乐大本营》到2005年造就平民选秀神话的《超级女声》,湖南卫视在秉承“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后,将这种品牌的“快乐”营销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作为金牌栏目“超女”的延续,09“快女”早已在9月落下帷幕,但是纵观这场赛事本身,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节目关注度还是影响力方面,都远不及05年的盛况空前。同时,面临着其它省级卫视的奋起直追,湖南卫视第一娱乐品牌的地位也受到了冲击,“快女如何取得突破”,“快乐中国”如何发挥它的优势,实现节目转型,成为摆在湖南卫视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6-38
新闻知识杂志理论研究

论黑客文化在传播中的畸变

摘要:2009年3月,“近日国外媒体纷纷对中国黑客入侵苹果iTunes系统进行了报道,在淘宝上,有很多人低价出售iTunes代金券,比如原价200美元的充值卡售价仅为17.9元”。iTunes将黑客这一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再次推到前台,也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审视黑客文化这一与互联网时代紧密相连的文化形态——从最初的“计算机时代的牛仔”到今天几乎“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从自由民主的无畏斗士到多重身份的复杂体,可以说,我们所感知的黑客文化较之其原初真貌已面目全非。应该说,黑客文化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也离不开传播中的此消彼长。
38-41
新闻知识杂志探索与争鸣

不围领导转 打好“特色”牌——地方党报对外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党报作为政府机关报,“宣传上级政策,服务基层百姓”是其重要功能。在国际传播迅速发展、各地强调地方形象和软实力的形势下,地方党报作为当地最权威的报纸,是当地政策、措施等的首发阵地,为决策者、投资者参阅的重要媒介之一,对外传播影响力不能不引起重视。如何扩大影响,提高对外传播力呢?本文以《南方日报》、《浙江日报》、《解放日报》为例,作一简单的探讨。
41-43

对“媒介审判”现象认识的几个误区

摘要:中国有“媒介审判”吗?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每当有涉嫌“媒介审判”个案出现的时候,对立之声就不绝于耳。多数学者以“媒介审判妨碍司法独立”为出发点,主张打倒或消灭“媒介审判”,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与对策;不同的声音却反驳:“媒介审判未必妨碍司法独立”、“‘舆论影响’不等于‘舆论判决’”、“舆论评判是对司法公正的检验”。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