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19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什么是“真实”——数字媒体时代受众对假新闻的认知与辨识4-14

摘要:本研究从受众视角出发,透过对焦点小组访谈与网络问卷调查所收集经验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语境下受众认知中假新闻的四类生产情境、假新闻认知的三维框架,以及受众辨识假新闻的三种路径。本研究试图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阐释中国受众理解新闻真实的俗民理论(lay theory)。这些研究结果在丰富假新闻研究图景的同时,亦能启发关于新闻边界与新闻真实等新闻学常规追问的新思考。

新媒体儿童与忧虑的父母--上海儿童的新媒体使用与家长介入访谈报告15-25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家长对儿童使用新媒体的态度与介入情况,以及儿童对家长介入的看法。研究方法为面对面访谈法,一共采访了30个家庭,分别对儿童与其父母进行访谈。从访谈中发现:手机与平板电脑陪伴儿童成长,儿童使用新媒体有低龄化、娱乐化的倾向;而父母对子女新媒体使用的介入行为停留在电视年代最常见的时间限制,对于内容的管控较少;部分家长虽引导儿童使用新媒体,但较多强调负向的网络风险,较少介绍正向的网络功用,且缺乏亲子共用与讨论等积极参与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儿童使用新媒体的态度呈现两极化,倾向支持的家庭对子女使用新媒体的担忧较少,反之则担忧较多。文末针对目前的状况提出家庭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建议。

媒介学视野下西方现代新闻时间的生成逻辑26-36

摘要:"新闻时间"指的是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时间惯习或规范,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范畴,它是现代新闻形成过程中制度性、规范性和组织性的产物。本文尝试关照新闻时间的生成,采用雷吉斯·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以技术配置与有机配置作为讨论框架,考察媒介技术变革如何为新闻时间规范提供构-设,同时,关照现代时间观念及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如何间接促逼新闻时间的形成。本文认为,没有技术进步提供的可能性条件,新闻时间的形成不具备物质基础;没有观念与需求的刺激,新闻时间便缺乏制度化的社会动力。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伦理
规范重组:数字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建构37-45

摘要:本文分别在道义论、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三个层面,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将社会责任、人本主义和美德原则作为数字新闻伦理体系的三个核心观念支柱。通过对来自一线新闻从业者的伦理认知、认同状况的归纳,本文认为,在宏观层面上,数字新闻伦理仍需紧扣"社会责任"这一价值内核,以追求民主作为新闻伦理道义论的基础;在中观层面上,以人本主义遏制功利主义的蔓延,针对各类数字技术的具体特征探索建立可为全行业普遍遵守的新生产规范,是数字新闻伦理体系建构的核心任务;在微观层面上,调和新闻行业社会责任和新闻从业者的美德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数字新闻伦理建构的重要工作。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法治
新闻作品“洗稿”行为的审视与规范——以“《甘柴劣火》事件”为例46-54

摘要:由《甘柴劣火》一文引发的"洗稿"纠纷体现了自媒体和主流新闻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的冲突,并引发了关于媒体融合时期媒体价值导向的追问。在"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指导下,基于当前版权法规则,主流新闻媒体所指责的"洗稿"行为并不必然地侵害版权,而所谓的"洗稿"争议则更本质地体现为自媒体与主流新闻媒体的利益纠纷。为平衡多方利益需求,应以法律与媒体职业伦理两条路径并举,共同规范"洗稿"行为,方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创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随笔
墙里秋千墙外道:新闻付费墙与会员制55-58

摘要:从互联网的出现,到媒介融合,一直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革命和创新在不刀入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逐步但却全方位地改变了媒介生态,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简言之,就是边界的消失和关系的重构。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解释,就是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场域,各种权力和资本重新角逐社会、经济位置和空间,而这种正在被重新界定的权力和网络关系充满不确定性,不仅仅是新对旧的挑战和排挤,同时也是各种新力量的竞争。因此,为了生存位置和发展空间,新旧媒体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集中表现在商业模式或者说经营模式的探索。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观察
5G时代视觉传播的智能化突破与发展空间59-65

摘要:5G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拐点,撬动了包括VR、智能搜索、精细配置服务等领域视觉传播的新发展,开启了大规模智能视觉的商业运用。人脸识别、图片识别与生成、文字识别、物体监控分析等应用,在智能算法的推动下不断提升,工业和医疗领域关键任务型的视觉传播在5G传输条件下将取得新的突破。本文围绕5G技术推动下的视觉传播变革与智能化突破,针对上述新发展予以分析。

都市报转型路径的思考——兼谈新闻晨报下沉社区对接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探索66-70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都市报与互联网发展历史,揭示出都市报的兴衰与互联网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梳理与反思当前都市报各种转型尝试、借鉴国外媒体发展经验,本文认为,都市报转型的方向之一在于下沉社区。而这一点,恰与正在大力推进的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不谋而合。在这方面,新闻晨报周到上海客户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新闻记者杂志马新观研究
人文类内容如何成为互联网“爆款”——以文汇2018年流量前100位新媒体稿件为例71-73

摘要:在流量至上的新媒体环境中,是否只有低俗信息才能收割足够流量,要想打造"爆款"内容,是否只能以消极困苦引导情绪,以香艳八卦吸引好奇,以残酷猎奇刺激感官,以雷人雷语夺人眼球?

新闻记者杂志海外研究
元新闻话语与新闻社会学研究的文化路径——卡尔森《元新闻话语与新闻业的意义:定义管理、边界工作与正当化》译评74-81

摘要:卡尔森把新闻业视作一种多变的、情境化的、经由社会关系生产出来的文化实践,并提出了一种元新闻话语理论来阐明围绕新闻业的意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正是通过元新闻话语,新闻业内外的各种行动者得以相互竞争,从而建构、重申甚至挑战可接受新闻实践的边界以及这些实践是否可为的极限所在。元新闻话语理论把话语与定义管理、边界工作以及正当性建构等文化过程联系起来,丰富了新闻社会学研究的文化路径,使得研究者可以把目光转向新闻场域外部的行动者,考察他们与新闻场域内部行动者之间的话语协商过程。

新闻记者杂志报海钩沉
灰暗处的“寄居者”:“关东州”日人报纸中的中国报人群体——以大连《泰东日报》为中心(1908-1947)82-96

摘要:生存于日本在中国大陆殖民程度最深的地区,又谋食于日本人所经营的报纸,使关东州中国报人无法摆脱某种"原罪"。但若忽视这一报人群体,东北新闻史研究则将失去完整性。本文以关东州日人报纸《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尽可能"重返"日据时期关东州灰暗的历史现场,对关东州中国报人群体的新闻业务实践、在殖民话语生产中的角色与作用、殖民处境中的家国情感和身份认同、日本战败后的抉择与命运等问题进行探究。

新闻记者杂志默认
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一一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F0003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是我国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思想宣传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了解并遵循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之一,它充分强调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新闻的事实与传播负责。在众多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研究的理论成果当中,陈力丹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是人大新闻系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

投稿须知-F0002

摘要:本刊提倡有问题意识、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除刊登学术论文之外还包括少量有较高学术水准的访谈、书评、译作、随笔等欢迎广大作者来稿支持投稿邮箱:xwjz@sum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