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1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本期专题
新闻权威为何失灵?——“江歌案”中多元传播主体的话语实践4-13

摘要:“新闻权威”是当代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传播环境的变化,围绕“新闻权威”的挑战和争夺,成为这一理论关注的新焦点。本文通过对“江歌案”中多元传播主体话语实践的分析,发现除了面临新行动者的挑战外,“新闻权威”本身还可能出现失灵的风险。本文发现,网络化语境下一些新出现的讲述事件和建构关系的话语实践方式,可能阻碍了新闻权威机制的运行,应引起关注。

社交媒体时代的客观性:个人化叙事的报道与作为事实的舆论——基于“江歌事件”的研究14-24

摘要:2016年11月3日发生在日本的“江歌案”虽然在法律的意义上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围绕它的争论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平息。本文通过考察事件的整个传播过程发现,一方面,一些专业媒体相关报道以“客观”的面目出现,但其基本框架实际上很大程度被江歌妈妈的个人化叙事逻辑所建构;另一方面,舆论表现形成了被批评者认为是“舆论审判”的局面,但舆论由于多层嵌入事件发展的过程之中,本身成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因此,上述两个方面为我们提出了社交媒体时代如何理解“客观性”的命题。以此为基础,本文认为,今天专业媒体能否以及如何超越各类个人化叙事的框架与回应各类舆论表现的社会现实基础,是重建个体关系、改善当下舆论生态的重要突破口。

新闻记者杂志实证研究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25-35

摘要:自戈夫曼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各种语言及行为符号进行印象管理,进而建构自我身份的研究在社会学和传播学中都颇受关注。如今,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交往媒介,本研究从中国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入手,探究他们在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策略样态以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以京沪大学生为主体的样本分析发现,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策略有三个基本维度:他人中心程度、自我中心程度以及前后台控制程度。在展现这三个基本维度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不同策略维度影响因素的阶层回归模型。该回归模型基于社会心理的理论视阈,将人口和社交媒介使用习惯作为控制变量,关注孤独感、社会支持与亲密关系对朋友圈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孤独感越强的大学生,自我呈现愈以他人为中心,并严格地进行前后台控制。而社会支持与亲密关系中依恋焦虑感对自我呈现的三种策略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年轻大学生的现实社会心理因素与朋友圈自我呈现策略的选用具有较强的联系,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生的线上自我呈现行为来反观他们现实社会心理与社会关系的状况。

表情包的传播分析:形态、分布与影响因素——基于微信群的数据挖掘36-43

摘要: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取了12个微信群内的表情符号,通过Python和R语言等统计工具分析在线社群中表情包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在线社群中最常用的表情符号集中在少数几种,有7种表情符号从未被人使用,连续使用3个相同表情符号的情况较常见。本文也引入“自我呈现”理论分析了表情包使用情况,阐释了这些使用习惯偏好,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社群表情包受到社群主题、参与者身份、参与者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

走向大众化的弹幕:媒介功能及其实现方式44-54

摘要:本文通过对《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1081条弹幕进行内容分析,并辅之以深度访谈,探讨走向大众化的弹幕的文本解读和社交互动的方式手段、呈现特点与存在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多数弹幕都承担了文本解读或社交互动中的一项功能,仅有少量弹幕拥有两项功能或不具备任何一项功能;第二,评论剧情和评论人物是弹幕文本解读的最主要手段,在线闲聊是社交互动的最主要手段;第三,弹幕评论在戏剧冲突点和广告时段最密集;第四,原创吐槽的主要对象是人物;第五,多数弹幕术语承载着社交互动的功用,其发送动机包括表达瞬间的观影情绪、表达支持、摆脱无聊感、获得归属与认同;最后,弹幕评论存在碎片化、情绪负面化的问题,但不文明用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女性如何看男足世界杯?——关于2018年世界杯女性观看实践的研究55-66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8年世界杯期间女性的赛事观看实践的考察,根据不同女性的参与程度,借助既往学者相关讨论中所使用的原子模型,将其分为非球迷、入门球迷和专注球迷,继而分析不同类型球迷在互文本语境中如何创造性地建构自身的意义体系。文章认为,女性观看者多为自由漂浮的“接触式游客”,既有“旁观者”,亦有“参与者”,“游客”迷们在不同媒体、文本的对话互动中进行了“欢庆”共享、关系重构、“快感”获得的意义生产。

差异与互补:官方与民间社交媒体的新闻生产对比研究67-74

摘要:官方媒体的职责与使命是在新闻生产上对民间媒体起舆论引导作用,并与之实现良性互动和共赢。本文以官方媒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与民间媒体“非遗星球”两大公众号为样本,使用数据挖掘技术采集了两者自创立以来的报道文本,以内容分析法对比了它们在新闻生产中的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新闻场域的惯习一方面导致了官方与民间媒体在新闻生产上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官方与民间媒体之间的互动程度。本研究对官方媒体如何引导民间媒体,形成互补共赢的发展模式有重要启发意义。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伦理
从“身体媒介”到“类身体媒介”的媒介伦理变迁75-85

摘要:近年来,新的媒介技术使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的新闻理念和架构也因此受到极大冲击,媒介伦理便是其中之一。伦理始于关系,因此研究媒介伦理问题应以“关系”为切入点,思考新的媒介形态对传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由此形成了哪些新的标准。本文试用“身体参与传播活动的完整度”来划分媒介形态,确立“身体媒介”、“无身体媒介”、“身体化媒介”以及“类身体媒介”四个阶段,由此出发探讨媒介伦理的变迁。本文认为,在变动不居的媒介发展进程中,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媒介伦理要求,但我们应将传播视为多种系统配合才能完成的实践,将平等、互相尊重、真诚等当作媒介伦理的底色。如此,无论未来人类会以何种形态、与何种主体在传播场域中相遇,人类都能找准自身定位,以底线标准协调彼此的关系,共同建构良好传播生态。

新闻记者杂志书林一叶
跨学科视野下的宏观传播理论——G.贝特森《心智生态学导论》的当代意义86-96

摘要:在西方著名学者G.贝特森的经典著作中,《心智生态学导论》一书对于宏观传播学理论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贝特森学术生涯中的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汇集了他几十年来的多方位探索,涵盖他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本精粹,并为此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在其封面和封底上,印有“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体现了“哲学的深度、概念的严谨和神奇的科学想象”等字样。贝特森关于哲学、科学、文化及与多学科相连的传播理论的探讨,也为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意蕴深远的启示。

新闻记者杂志默认
新闻记者投稿须知-F0002

摘要:《新闻记者》杂志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官方网址journalist.news365.com.cn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等。

新闻记者杂志广告·图书评论
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F0003

摘要:在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传播、选择、融合和创新的文化建构过程,它构建了传播者双方共有的精神文化特质,以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展开了多维度的沟通和交融,从而为马克思思想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建构基础,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先进性以及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