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1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马新溉磷究
追忆一次阳光灿烂的学术会议——并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10-13

摘要:1976年元旦,《诗刊》一月号发表了1965年的两首词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与《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铁城的朗诵,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尤其令人难忘。结束,恢复高考,我有幸成为改革开放年代第一批大学生,今年正好四十年。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对话
数字通信革命视角下的后真相反思——与约翰·基恩的讨论14-22

摘要:约翰·基恩(John Keane)系国际著名学者,现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也是“悉尼民主网络”(SDN)的联合创办人和负责人。他因关于民主的理论而蜚声全球,媒体是其相关研究密切关注的议题之一。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再论后真相:基于时间和速度的视角23-29

摘要:本研究试图从技术哲学的“时间-速度”维度讨论“后真相”为什么会被当下公众所“看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因采纳模拟和数字技术,以近乎同步的新闻叙事代替了历史叙事而成为事实和真相的代言人,而社交媒体又以更快的速度宣告大众传媒无法代言真相。但社交媒体消灭时距的传播同时也消灭了完整和确定的传播文本,于是新闻报道成为不完整和不确定的新闻线索,而社交媒体就以这样的方式将后真相呈现在公众面前。由于中国媒体环境的特殊性,这种情况在中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这导致受众必须以自己的各种方式去适应这种不确定的媒介环境。但不管怎样,受众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事实的人与事实的接受者这样简单的二元关系了,而这种复杂的关系又恰恰加剧和维护着后真相时代的众声喧哗、瓦釜雷鸣。

语境真相与单一真相——新闻真实论的哲学基础与概念分野30-37

摘要:后真相引发的部分讨论陷入了技术路径单因解释的迷思中,然而分析后真相话语的流行语境,发现技术路径并不能解释具体事件中为何公众不相信媒体提供的权威真相。为此,本文回到新闻真相概念的哲学基础,认为分别基于证实和证伪逻辑的语境真相和单一真相概念,可以补充理论在解释社会实践中的空隙。在对关于新闻真实认识论意义上的四个概念进行辨析说明后,本文强调在一系列技术手段之外,还必须对语境作为辅助性条件的必然性及其作为告知义务的必要性予以充分认识。

广州中等收入群体媒介素养现状研究38-45

摘要: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该群体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广州中等收入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媒介使用、媒介信息处理和信息生产参与三方面切入,对该群体媒介素养现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该群体以移动端和PC作为主要媒介渠道;认为新闻事件具有复杂性,会多方搜集资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权威;较少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个人观点。

新闻记者杂志本期专题
意义、新闻权威与文化结构——新闻业研究的文化-社会路径46-61

摘要:本文追溯“文化转向”在新闻业研究中迟到的出席与入场的理论脉络,综合1990年代以来新闻学者的文化路径研究和文化社会学者的新闻业研究,提出新闻业研究的文化一社会路径。本文认为,新闻业研究的文化转向之所以迟于黄金时代的新闻室民族志研究,与文化转向在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扩散的时间有关,也跟美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对文化研究的排斥有关:同时,新闻室民族志的经典研究对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的偏向无疑是对新闻业的文化结构及其自主性的否定。但主流新闻社会学研究并不能解释新闻生产的社会结构之外的文化建构以及在变革环境里新闻业的意义体系的再造。文化一社会路径的新闻业研究关注新闻业的意义体系、象征、集体记忆、共鸣、文化符码等,考察其维系新闻业的合法性、专业边界与文化权威。当下新闻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动荡,除了商业模式的调整,还需要在专业文化上对新闻业的核心概念进行再阐释,这也使得意义导向的新闻业研究凸显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秒表可以测出重量吗?——基于民族志方法论的新闻社会学再思考62-74

摘要:1970年代的新闻社会学研究正式将民族志方法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然而,很少得到探讨的是,这种方法是否能够真正回答新闻社会学的理论旨趣。本文以塔奇曼和甘斯的新闻社会学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民族志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其与主要研究结论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民族志与媒介社会学的研究结论之间的配合并非天衣无缝。在某些方面,它提供了精彩可信的分析,但在另一些方面,它和结论之间存在着鸿沟,甚至在一些核心论证过程中是缺位的;并且,当研究视角和结论与传播政治经济学发生重叠时,往往也是民族志方法缺位最显著的时候。民族志方法的有限效果和缺位,来自于研究方法和理论旨趣之间的相互决定规则;它带来的威胁则是,民族志方法在某些时候会被政治经济学的结构所裹挟,成为这一学派自证的一种策略性工具。不过,方法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提供了走出自我论证的机遇。新闻社会学对民族志方法的使用带来了对新闻传播现象的新认识,并较早尝试了对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融合。

新闻记者杂志研究方法
作为意义探究的田野笔记——媒介人类学“实验性文本”的实践与思考75-84

摘要:对于以参与观察和民族志书写为核心方法的媒介人类学来说,田野笔记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者在田野笔记的记录和书写中,总是带着自身的“文化框架”进入到特定的场景,这使得田野观察具有了多义性和多种可能性。因此,媒介人类学的田野笔记是研究者去创造意义的过程。本文研究者以一次媒介人类学的田野经历作为分析起点,反思自身在田野过程中的合作、观察、记录等环节,提出田野笔记“实验性文本”操作的实践方式,即研究者身处同一时空中观察,独立完成田野笔记、交换阅读、展开对话、建构文本意义。研究者这种“强烈浸入式的体验”和研究过程,为媒介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提供了富有洞见的思考。同时,民族志和田野笔记作为一种方法论实践,在今日或许也将迎来不同言说和表达的机会,而本文也是努力去展现这些不同言说和机会之一种。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观察
“服务新闻”:报纸副刊价值的数字回归——美国报业转型观察之五85-90

摘要:“服务新闻”(service journalism)指提供实用性信息服务的新闻类型,或者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盖尔·戈尔登(Gayle Golden)的解释:服务新闻就是“定义一种需求,然后去报道这需求并提供满足需求的方式或解决方案”。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已经存在了几十年”。

新闻记者杂志视听界面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对农电视节目持续创新的思考91-96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引发了传统媒体格局的重大变化与调整。在电视领域,相较于纸质媒体在传播介质电子化与传播终端移动化的消解式媒体融合变革,电视的媒体融合演进呈现出自身的某些特征。“中央厨房”式全媒体内容资源整合和推送平台的搭建,实现了电视内容生产的多平台、多终端、多层次传播。值得关注的是,电视的主播渠道还在传统的电视平台。电视传播的内容,主要还是传统的节目样式,但在节目内容的表现和构成方式、节目传播的深化互动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创新,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实践启示我们,传统电视的媒体融合发展,归根到底要回归到电视的业务层面。对农服务节目还有待进~步充分运用新媒体思维,嫁接电视与新媒体科技优势,从振兴乡村与深化推进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高度上,优化内容生产。

新闻记者杂志默认
荣耀的日子:法国报纸欢庆世界杯夺冠-F0002

摘要: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决赛法国队以4比2战胜克罗地亚队,时隔20年后,再次夺得大力神杯。7月16日出版法国大报小报头版都以大幅照片来报道法国队的夺冠。

浅析新媒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评《视觉传达与媒体应用》-F0003

摘要: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应用正在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理论架构的完善和实践创新的积累。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它更多地依赖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新技术、新传播渠道和新传播平台。新媒体具备更加开放、高效、互动的特征,以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相交融的强烈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