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在“后真相”喧嚣下新闻业的坚持个以“副文本”为修辞的视角4-16

摘要:本文借助文学理论中“副文本”这一学术概念及研究路径,反视新闻职业理念讨论所牵涉的一些周边话语。这些基础性概念,在新闻职业理念的讨论中常被用作不需论证的预设,但在现实变幻的情境下,它们又因为缺乏阐述而常常寓意含混。本文聚焦周边话语中的以下话题:新闻业的管辖区垄断与开放,新闻真实性背后的事实观和真相观,“后真相”以及“后学”语境的批判逻辑。通过这个“凸显副文本”的思想之旅,本文强调,社会交往伦理规范在网络时代面临重构的挑战,重新阐发新闻的专业主义理念是直面这个挑战的组成部分,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性重建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真相?谁的真相?——理解“后真相时代”的社交媒体恐惧17-22

摘要:本文梳理了“后真相时代”对社交媒体传播机制进行反思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讨论,并将它们放在西方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中解读,尝试发掘其观念内部的无意识结构。作者解析了从互联网本质特征出发对网络传播民主价值的各种乐观和悲观判断,指出当代自由主义分析框架在讨论网络民主问题时的固有矛盾是无法清晰认定事实上广泛存在的社会鸿沟。正因为这些基于经济和文化的社会鸿沟的存在,“后真相”状况才呈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因此,只有在整体上把握四十年西方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才能超越社交媒体恐惧,更深刻地理解舆论分裂和“后真相”状况的成因。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随笔
后真相时代新闻的立场与担当23-27

摘要:新学期刚开学,学校《大学纪事报》主编找到我,问能不能来编辑部座谈一下,讨论一个他们困惑很久的问题:办好一份学生报纸,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我问: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新闻理念、技能等等你们在课堂上都学过了,如何操作也应该是你们在第一线的人最有发言权。

新闻记者杂志舆论研究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与治理范式新转向28-34

摘要:随着社会关系茧房化和重归部落化,情感和立场优于事实的后真相时代来临。本文认为,后真相使得舆论场出现新转向:从“个体对事实的争论”转变为“群氓为情感的困斗”,从“两个舆论场”到“多元圈子区隔并存”,从“广场式的众声喧哗”到“客厅式的窃窃私语”,从“技术-公权力两方角力”到“多元力量纠结对决”,网民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偏见共同体”,行为从“围观-较真”模式到“应激-遗忘”模式、舆情治理从“寻求达成意见共识”到“意见压制与竞争失序”,后真相时代需要对社会治理的范式进行转变,构建后共识和后秩序。

新闻记者杂志本期专题
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35-43

摘要:本文批判性地综述了与非虚构写作实践相关的文学研究和新闻传播学文献,目的在于理解非虚构写作是基于何种特定的话语谱系和社会语境进入新闻生产领域的。非虚构理念的兴起及其在新闻业中的应用,与新时期传播生态的技术、政治和商业逻辑形成了匹配性关系。这种关系既包含摆脱新闻业危机的机遇,也可能存在风格主义的“景观”陷阱。

默会的方法:非虚构写作中的民族志方法溯源与实践44-51

摘要:本文从卡尔·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的知识”(tacticknowledge)概念出发,试图探寻非虚构创作者在实践中的内隐式经验与人类学民族志方法论的勾连。从19世纪九十年代“扒粪运动”中的调查报道实践开始,到二次世界大战后非虚构创作的高峰,直至战后新新闻主义作为反叛性话语的提出,文章试图连接历史与现实新闻生产图景中非虚构创作与民族志新闻学方法论的关系。结合上世纪末至今“非虚构”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兴起,文章从民族志方法论中提炼出“寻访隐秘的他者”、“对亚文化系统的考察”以及“田野情景中的互动”等基本规范,将非虚构创作中“默会的知识”转化成为“可言说的知识”,为眼下边界模糊的非虚构创作寻求方法论的资源和规范。

塑造人物与再现偏差——人物类非虚构写作中讽刺修辞的效果及争议52-61

摘要:作为一种跨界的文本类型,新闻类非虚构写作在行业变革的背景下兴起。这类文本将文学叙事技巧用于事实性写作,从风格、主题、功能和认识论层面皆有别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写作,研究者有必要借助叙事理论来发展对应此文体的媒介批评与分析视角。对争议性人物特稿的文本分析显示,其表面的客观写作恰恰与实质的讽刺修辞合谋,这种修辞策略对于人物形象有着极强的塑造力,但同时也产生了人物呈现时的再现偏差与合法性危机。

变动时代新闻职业价值的消解与重构——基于ONE实验室解散的元新闻话语研究62-70

摘要:本文以ONE实验室团队解散这一“关键事件”为案例,借用“元新闻话语”(metajoumaIisticdiscourse)的理论视角,观察不同主体的言说与阐释。研究发现,这些阐释性话语实践依然在新闻业危机话语(crisisdiscourse)框架之中,并基本依循着“变动-危机-转型”的路径展开,而商业化已经成为当今新闻业转型的主导逻辑。

文学新闻:特征、文化价值与技术驱动的未来71-82

摘要:文学新闻是一个包括报告文学、叙事新闻、新新闻主义、非虚构在内的庞杂文本门类。它比常规新闻更强调文学性,且更易于通过具体经验的传递与主流文化形成张力。《南方周末》特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媒体文本创新的一个有价值案例。当下新技术和可视化带来文学新闻的数字化复兴。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观察
断闻=真相?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83-90

摘要:目前美国新闻业面临着两个困境:由于政治、资本和技术的操纵,假新闻猖獗和标题党众多,导致受众对其信心下降;其广告商业模式已经失效,收入来源枯竭,新闻报道难以为继。区块链技术能自动、忠实、完整和非中心化地记录网络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交易”,而且其加密货币也可能成为内容产业微支付的手段,从而为其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摆脱广告商业模式提供了条件。本文从媒介的偏向、传播史研究和新闻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的价值,并介绍了目前该技术在美国内容产业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借用李普曼的理论指出,在区块链的支持下,新闻有可能抵达真相。区块链与新闻业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试错,我们固然不可对它过于乐观,但也不可断然忽视,因为很多迹象表明,它很可能已成为颠覆当今社会所有常规的革命性技术,其潜力不容小觑。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教育
欧美新媒体传播硕士课程数学分析与反思91-96

摘要:大数据、AI、VR等新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当前新闻传播院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改革?这成为本学科急需面对的重要议题。本文对QS传播学科排名靠前的南加大、斯坦福、哥大、加大伯克利分校及伦敦政经等五所欧美高校的新媒体硕士课程进行归纳式分析,考察其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发现:其育人目标在于培养数据技能、故事素养和交叉视野;其课程设置侧重四个模块(理论、方法、实践、交叉学科)和手脑并重;其教学方式注重业界师资、项目教学和新媒体平台教学。

新闻记者杂志默认
荷兰庆“荷赛”-F0002

摘要:2018年4月12日,第6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通称“荷赛”)公布获奖名单。法新社驻墨西哥记者罗纳尔多·施密特(Ronaldo Schemidt)的《火人》获得年度最佳照片奖,同时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

新网络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F0003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改造和完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高校思想政治舆论主动权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分享和传播更加快捷和丰富,并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加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及时有效地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