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1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本刊特稿
学术与生命不应割裂4-25

摘要:在求学时期,我邂逅了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让我知道想做怎样的学者,从而建立学术的风格与旨趣。米尔斯强调,要不断联系个人关怀到公共议题。对于正在摸索门径的学子,这不啻是一副指南针:原来学术与生命是不应该割裂的,而是彼此活在一个同心圆内,由内向外扩张,连成一气,以至于个人传记不断与社会结构有机互动。在求学时期,周遭的一些“主流”范式实在无法安顿我的关怀。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传播帝国主义再商榷》,在当时的环境下未免“反潮流”,这个勇气和信心也来自米尔斯的启发。此后贯穿我三十多年学术生涯的,是一种深沉的社会关怀与人文价值,以此为主轴发展出互相联系的分支,包括华人社会转型与媒介互动、西方媒介的论述与话语,以及国际传播的知识论与方法论。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针对科学流言的意义协调:从强力纠错到长期对话26-33

摘要:近年来,科学流言的爆发式增长推动了流言证伪传播项目大量出现,如何评估其传播效果?如何认识新舆论场中科学传播的目标、功能、路径?笔者认为,针对流言进行科学传播,目标不在于具体事实的强力纠错,而是以科学流言为舞台开展持续对话,促进公众与科学这两个语意空间、生活剧本、文化模式不同的世界的意义协调,这也应该成为科学传播的新范式。在此过程中,要重视情境信息、议程设置和科学中介的作用。

专业主义的挽歌:理解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生产变革34-40

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转型和内容生产流程变化两个角度对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业变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讨论。社交媒体对新闻产品分销渠道的攫取和机器算法在内容采制、编排、分发上带来的冲击让传统媒体和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一同走入绝望的困境。在产业形态的急剧变化中,专业主义实践范式正在走向没落,随之而来的将是一轮影响深远的政治权力变更和舆论生态转型。

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41-49

摘要:本文基于叙事学视角,对反转新闻在人物模型及议题设置的特点进行梳理,并在偏向与倒逼两相悖论层面,展开其传播效果的反思。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随笔
记者何为?50-54

摘要:标题中的“记者”不确切,因为想说的是英文所指的Journalist。中文对应的“新闻工作者”太别扭,不顺口,不顺耳,味道也不好。其实,Journalist在民国时期有一个非常好的翻译——报人。Journalism也顺理成章译作“报学”。“报人”的“报”不一定非当报纸讲,“报人”一如“线人”,形象、传神。传播学大家李金铨先生编过《报人报国》,名字准确而响亮。这里的“记者”,泛指同内容生产直接相关的记者和编辑等。本篇要讨论的是: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特别是新闻生产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时,记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失落的是哪种角色?又有哪些新的担当?在不但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而且机器人都可以写稿子的情况下,记者何用?记者何为?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新论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珍视期刊转型中的传统功能54-54

摘要:“真的没想到,非常震撼……”刊博会现场,第一次来展会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道出了他的感受。徐炯的“没想到”与“震撼”,一方面源自期刊业所处的发展现状。在期刊本身受到很大冲击、外界唱衰不断的情况下,刊博会的成果展示让人们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另外一方面,刊博会上精品期刊的展示也让徐炯得到了启发:在期刊转型的过程,要珍视传统。徐炯表示,期刊转型会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界应该支持传统期刊的发展。一方面要支持期刊的积极转型;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它稳住阵脚,守好阵地。

网络社群传播与社会化阅读的发展55-60

摘要:网络社群传播,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从技术连接到情感共振的表现。网络社群从技术、文化和社会三个层面,催生了一种强调分享、互动、社交和可移动的全新阅读模式——社会化阅读,开启了阅读变迁的序幕。网络社群传播中的阅读变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包括认知盈余下的生产革命,聚合与分化中的混合式文本,内容与关系驱动的共享式阅读,以及多终端、跨平台的融合场景。利用网络社群促进书香社会建设,一要借助终端延伸与个性定制,激活“个人云”;二要发展参与式文化与共享型经济,整合“社群流”;三要通过场景孵化与跨域融合,让阅读嵌入“社会网”,而这正是社会化阅读的发展前景。

多数美国人仍阅读纸质书 仅6%受访者只读电子书60-60

摘要:美国日前的最新民调显示,与流行观念相反,纸质书不但没“死”,还活得挺好,多数美国人仍会优先选择阅读纸质书。根据皮尤研究中心9月的最新调查报告,电子书和音频书市场的快速发展,并未削弱人们阅读纸质书的意愿。在今年3月7日至4月4日受访的1520名成年美国人中,65%的人去年阅读了至少一本纸质书,与2012年调查结果持平。听音频书和阅读电子书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14%和28%,均较2012年上升了5%。调查还发现,很多人读书“不拘一格”,2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兼读电子书和纸质书,38%的受访者只阅读纸质书,

微信群的传播分析:节点、文本与社交网络——以三个校园微信群为例61-65

摘要:本文从用户沟通、内容生产、网络构建等方面对三个微信群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微信群内部存在幂率分布,即少数用户生产了大多数的内容;内容交流符号主要是文本、网页链接、动画表情、图片,微信群的媒体属性比较明显;微信群的密度与中心度测量结果也印证了微信群沟通不平衡的特点;影响微信群活跃度的因素包括话题共识、社群结构、现实关系等。

新闻记者杂志视听界丽
人间场域中医患关系的再现与凝视——对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传播学解读66-70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大型医疗系列纪录片《人间世》对医患关系的呈现。本文认为,医患关系在我国当代传媒实践的再现中受到了一些显著性叙事框架的影响,而《人间世》通过把一个个病患的生死故事嵌入到个体生命的人生境遇之中,把患者的家人、器官捐献者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等多元的社会关系衍生出来,构建了一个形态更加丰富的医患关系场域,还原了医患关系在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中的真实脉络,超越了医学技术理性和消费主义话语等缺乏韧性的医患关系叙事框架,从而使受众认识到医者与患者并不是处于博弈两端的对视者,而是基于生死问题彼此相关联的沟通者、协商者和互助者。从健康传播的角度来看,纪录片的成功在于创新叙事模式,激活了受众对医患关系的多元认知;开掘了伦理资源,彰显对患者的人文主义关怀;提升传播立意,引导公众审视生命伦理和现代医学价值。

推特亏损近23亿美元寻买家 多家公司表示收购意向70-70

摘要:多家媒体报道,美国社交媒体巨头推特公司准备出售自己,正在寻找买家,最快也许今年就会达成交易。美国CNBC电视台、路透社等多家媒体9月23日报道,推特正在接洽多家公司,寻求收购。推特出售自己的传言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CNBC援引一些消息人士的话报道,推特董事会这次是来真的,正在积极推动这一计划,最快也许今年年内达成交易。按照这些消息人士的说法,多家网络或媒体公司已经对推特表达了购买兴趣,可能短期内正式提出收购,潜在主要买家包括谷歌公司母公司字母表和美国云计算服务商销售力量网络公司。推特虽然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社交媒体,但是长期以来一直不赚钱,

新闻记者杂志数据报告
美国社交媒体关注的中国议题——基于2015年Twitter高影响力账号的描述性分析71-77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中国议题传播的新型场域。本文以Twitter的高影响力账号为分析对象,抓取2015年Twitter英文文本中含关键词“China”的推文,对涉华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等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性分析,以系统了解美国社交媒体的中国议题全景。

《卫报》推广告新策略:按浏览时长计费77-77

摘要:《卫报》最近正在尝试以用户观看时间为计算方法的广告计费模式。广告客户现在可以购买10秒、15秒、20秒或30秒的片段,《卫报》来参与广告的设计,提升广告体验,确保这些广告能够让受众100%地看完。“这是我们广告战略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卫报》商务主任尼克·赫瓦认为,这种以浏览时长计费的广告模式并不是一次性的解决方案,而是旨在为广告客户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在此之前,《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都已经开始尝试以浏览时长计费的广告模式。2014年,《金融时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尝试根据用户观看广告的时间长短,而不是广告页面的点击量,来向广告主收费。

新闻记者杂志书林一叶
以更大智慧审视媒体变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电视论丛”的多维价值与多重品格78-82

摘要:有人说:报纸已死,电视仍在死的路上。在众人纷纷唱衰传统媒体的当下,在新媒体喧嚣着对旧媒体进行“降维”打击的今天,对于“行将就木”的电视媒体做深入系统的研究,似乎非常不合时宜。然而,熟悉传媒迭代历史和规律的人知道,任何一种武断的媒介消亡论都是不负责任的。从书籍、报纸,到广播、电影,这些传统媒体的辩证发展、融合汇流、螺旋式进化的轨迹,清晰地呈现出向死而生的蜕变与革新,而这一次,开始轮到电视了。时至今日,电视,作为深深依赖并曾得益于技术革新的电子媒介,无论在传播方式、内容生产模式、受众调查,还是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都走到了成熟期。但在摩尔定律、工业4.0等技术先导的今天,电视却正受到自己所依赖的技术变革的影响。内容媒体向社交媒体进化,进而演变为场景媒体,后仰式媒介消费逐渐让位于前倾式消费。

《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报告》:网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最低82-82

摘要:9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了《2016年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报告》,通过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3052份样本网民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描述了中国内地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探讨了新媒体使用与政府信任度之间的关系。报告采用费孝通先生分析中国亲缘关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来描述当前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现象。调查发现,“中央-省部-地方”三级政府的网民信任度从高到低得分依次是:4.02,3.73,3.3(五分制),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

新闻记者杂志学术综述
跨学科视野下中国舆论史研究体系构建83-88

摘要: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古代社会就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目前舆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十分丰富,但在理论建构方面较为薄弱,相关研究体系尚不完善。中国舆论史研究从舆论存在的本质意义出发,探究舆论发展的整体面貌,有助于以史为鉴,掌握当下舆论实践,促进我国舆论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本研究认为,中国舆论史应建立与其他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对话与沟通,深入掌握舆论所处的社会场域,与社会诸多因素形成互动;从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出发,以鲜活的历史事实呈现显著的时代特征;拓展与丰富舆论史研究议题,凸显舆论的核心问题;增强舆论本体意识,体现舆论本身的独特性与自主性。

移动传播:国家政治、日常生活与受众行为的新情境——第四届尚社新闻论坛“移动传播:媒介与社会”综述89-93

摘要: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崛起以及相关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移动传播正在重构着社会政治的空间结构和人们的社会认知与行为逻辑,重塑人们日常生活的境况,并重组人们在传播中的地位与权力结构。移动传播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大规模介入,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情境,并对其中的人、媒介、国家、社会以及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移动传播对人与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改变着传播的结构形态,给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课题。社会与国家面临一个怎样的全新政治环境与政治行动逻辑,传统的受众群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网络空间在多大程度上重构了生活空间,处于转型与融合中的传媒业又该如何应对等,都是当下值得关注的议题。

新闻记者杂志读图札记
开学啦——法国报纸头版图片报道纵览94-96

摘要:9月1日,是法国中小学开学第一天,法国许多大报都在头版进行大篇幅的图文报道。在法国的一位中国网友说:“在法国经历了两年开学了,明显感觉全社会的氛围都很浓。除了这里说的媒体报道以外,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拿开学作为一个商机。我们小学门口的红绿灯也在开学前两天特意做了检修翻新,确保按键灵敏。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法国学校不收费,不仅没学费也没杂费,而且开学前半个月政府还给每个小学生发了363欧用来准备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