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记者杂志

《新闻记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等。
  • 主管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 主办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
  • 国际刊号:1006-3277
  • 国内刊号:31-1171/G2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71
  • 创刊时间:198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9
  • 综合影响因子:0.84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记者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本刊特稿

我对新闻业未来谨慎乐观——迈克尔·舒德森学术访谈

摘要: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世界知名新闻学研究者,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他的研究涉及媒介史、社会学和政治传播,关注新闻业作为一种民主制度的核心体制,其历史和当展;他将新闻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关注新闻生产规范(norms)、实践和叙事常规,就新闻业在民主和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众多远见卓识。他指出,新闻业注定是一个必须存在但我们又不大可能喜欢的制度(insfitntion)。
4-12
新闻记者杂志媒介批评

“脸书”打击虚假新闻

摘要:美国社交网站"脸书"1月20日宣布,该公司将采取行动遏制虚假新闻在其网站上的传播。 什么样的新闻属于虚假信息?"脸书"将这个任务"外包"给了广大用户,在页面上添加了一个举报键,用户可说明某新闻是故意造假和欺诈或是经权威渠道辟谣的假新闻。
12-12
新闻记者杂志舆情研究

2014年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报告

摘要: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的镜像。从网络舆情的视角出发,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在对2014年网络生态变迁和国家治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舆情指数,从2014年1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中选取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案例,将其与2013、2012年各50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比较,以凸显2014年网络舆情的特点及规律,呈现2014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脉动。
21-28
新闻记者杂志本期专题

外滩踩踏事件报道引发的新闻伦理讨论

摘要:2014年岁末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引发了一场公众、媒体人、学界等多方关于新闻伦理的论争与讨论,主要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展开,话题深入多个领域。本文对参与其中的各方的信息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了论争焦点、讨论话题的延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评述和思考。
29-32

价值之间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公共利益——解读复旦学生与广州媒体人公开信的一种视角

摘要:上海外滩跨年夜的拥挤踩踏事件不但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而且也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一系列讨论。我们两人的讨论主要围绕新闻专业主义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展开,既以前人的讨论为基础,也与前人的讨论有所对话,期待同仁的批评指正。"
33-36

丢失的“新闻共识”——复旦踩踏遇难者报道的悲情框架何以面目全非?

摘要:与《永不抵达的列车》等经典灾难报道相比,复旦踩踏遇难者报道之所以遭遇伦理诟病,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侵犯了遇难者隐私,而在于丢失了"新闻共识"。"新闻共识",指的是新闻记者和受众对某个新闻事件的基础事实、社会语境、生产意义以及文本符号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知识,这样的共同知识是新闻获得完整性的基础。新闻记者如果期待新闻报道能成功地激发受众的共鸣和认同、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首先培育自身和受众间的"新闻共识"。重视受众认知,是"新闻共识"概念的核心要义所在。
37-4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隐私保护倾向从宽原则——从“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报道的伦理争议说起

摘要:某些报纸对"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报道之所以引发伦理问题的争议,关键在于各自对网络环境的隐私及保护持有不同认识与主张。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主要群体,对于技术运用涉及的隐私问题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在认知层面,大学生对隐私的看法与司法实践倾向性基本保持一致,即凡是私事都归为隐私范畴,对隐私作泛化理解是大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认识。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及运用的知识有相对多的了解,对新媒体涉及的隐私问题认知比较敏感。但与认知敏感性形成明显落差的是,在隐私保护实际行动方面,大多数被访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并未采取相应措施,对隐私保护的行动意识不够自觉。性别差异影响对隐私的认知态度,包括隐私戒备意识及隐私保护观念。女性大学生偏向"结果导向型"隐私观念,男性则倾向于"目的导向型"隐私认知态度。
42-48

大数据与新闻报道

摘要:大数据指在互联网保留下来的远超出传统数据库的海量数据。新闻媒体通过使用一定的运算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深化新闻叙事和对事实作出准确判断,对未来进行预测报道,满足用户的定制信息要求,使得数据可视化和具有交互性。然而,利用大数据做新闻,记者还面临着一系列值得注意的问题。我国新闻媒体运用大数据报道新闻方面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需要借鉴国际同行的经验。
49-55

《纽约时报》继续推进原生广告业务

摘要:《纽约时报》最近在为已拥有35人的部门T品牌工作室招兵买马,该部门主要是为营销团队制作内容,以帮助推动数字广告收入的增长。在《纽约时报》招聘启事上显示,T品牌工作室设有至少7个营销类的新职位,其中包括金融编辑和社交分析经理。
59-59

数据新闻何以重要?——数据新闻的发展、挑战及其前景

摘要:在一些走在前沿的实践者手中,数据新闻是个强大的工具。它融合了电脑科学、统计学以及社会科学几十年来在大数据研究方面的成果。数据记者可以通过编写算法寻找趋势,勾勒出影响力、权力或消息源之间的关系图。在全球,数据新闻记者的数量在增加,他们所做的工作不仅限于数据可视化或者互动地图,他们正运用这些工具追踪腐败,向权势者问责。
67-71

CNN欲用无人机采集新闻

摘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 NN)1月12日透露,已与美国联邦航空局就在美国国内使用无人驾驶飞机采集新闻素材达成一份协议。 长期以来,无人机在美国主要用于军事用途,除少数情况外,基本上禁止非军事机构或个人使用无人驾驶飞机在美国境内搜集图像或数据信息。
71-71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从“蚂蚁效应”看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双重效果

摘要:"蚂蚁效应"形象地呈现了集群的力量,既可以帮助蚂蚁建成它们理想的"家园",也可能以隐匿的方式产生不可预知的巨大破坏力,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群体传播时代,网民之间的自发互动与聚集行为与蚁群行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亦是利弊共存。只有厘清了群体传播的表层特征内在动因,才能辩证看待当下最具传播力与爆发力的这一传播形态,从而尽力规避其传播风险,更有效地传递正能量。
72-77
新闻记者杂志名师指津

传播学何去何从?——基于时代变革的追问与思考

摘要:传播学何去何从?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常议常新,难免屡屡落入挂一漏万的境地,也仍将"集焦虑与希望于一身"地向未来开放。本文强调的是对于某些司空见惯的概念、现象和说法进行追问、潜入和思考,强调通过历史的回溯来解释当代的走向,以及当代的变革对于原有思维方式的冲击。
78-87
新闻记者杂志读图札记

没有旁观者——法国报刊以漫画形式纪念“查理惨案”

摘要:2015年1月7日,法国漫画报纸《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12人死亡。这一事件给媒体带来震惊的同时,也给报纸带来了不小的变化,更令漫画这一传统的图片门类得到了一次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事发的最初几天,法国几乎所有报纸都在版面上使用漫画,来表达对恐怖袭击的谴责和对《查理周刊》的支持,以及对新闻自由的捍卫。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