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记者杂志

《新闻记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等。
  • 主管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 主办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
  • 国际刊号:1006-3277
  • 国内刊号:31-1171/G2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71
  • 创刊时间:198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39
  • 综合影响因子:0.84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记者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本刊特稿

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人的职业困境——基于2010-2014年“记者节”新闻人微博职业话语变迁的考察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社会化媒体大规模发展的2010年至2014年间中国新闻社群的话语变迁。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人借助"记者节"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不仅会分享职业理想与现实工作之间的矛盾,更会重申自身认为新闻人应该承担的规范性角色,从而共同建构话语基础上的阐释社群。随着时间推移,"新媒体/传统媒体"话语呈明显上升趋势,发展成为"理想/现实"之外新闻人使用最多的一组二元对立话语。同时,"理想"话语与"新媒体"话语之间的张力也逐渐凸显,一方面,新闻人越来越倾向于将"新闻理想"的失落归因于新媒体转型引发的种种压力,另一方面,新闻人愈发强调应对转型期危机的根本仍然在于坚守"新闻理想"。这一话语实践的变迁揭示了中国新闻社群在冲突和维护固有秩序之间维护身份认同、重塑职业正当性的努力。
3-9
新闻记者杂志新媒体·新课题

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思考

摘要:不但"网络民意"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意",目前流行的网络舆情报告也未能准确体现网络民意特点。现有的网络舆情调查和网络问卷/投票调查均可被归纳为"事件/议题"路径的测量方法,其聚焦短期效应,易掺杂进"被污染"的虚假民意,群体极化现象高发;相比而言,"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尝试了一种"人"的路径的测量方法,覆盖多元社会群体,从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视角探讨网络用户的深层心态与实际意愿,其展现出的"网络民意"与基于事件/议题的"网络舆情"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发现,网络社会中的"温和中间派"和"理性大多数"比例最高,也是我们争取网络民意的关键。
10-15

《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

摘要: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从社会议题、社会情绪、群体认同与网络行动、社会思潮四个部分,呈现当前中国网络的社会心态。
15-15

中生代与新生代网络关注的代际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中"公共/个体"网络关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了中生代与新生代网络关注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中生代(60后、70后)的网络关注更多的是公共议题,而新生代(80后、90后)则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生活。对中生代来说,网络关注是其事业工作的现实迁移;而对新生代来说,网络关注则是日常生活中的陪伴成长。但另一方面,两个代际对公共议题的网络关注均弱于个体生活,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16-23

专业技术人员及知识分子在微博空间的网络表达

摘要:本文对微博空间的网络活动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专业技术人员与知识分子"和其他职业群体网络表达的异同。分析显示,微博用户的网络表达可分为生活休闲、网络互动、市场营销、学习发展等四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及知识分子"比其他群体更加积极地参与网络互动,而更少在微博上记录生活和休闲。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及知识分子"与其他群体在微博上参与网络抗议的可能性基本相当,但更少担任组织者或发起人的角色,在抗议中也更少通过@其他有影响力微博用户来扩大网络抗议的影响力。可见,微博空间存在数字不平等现象的同时,也为其他群体提供一个赋权的平台。
24-29

微博空间有助于公共精神的生发——“2014年两会”、“昆明暴恐事件”和“文章出轨”事件传播的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调查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公共性事件(2014年两会、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和娱乐性事件(文章出轨)在微博中的传播状况,发现公共性事件的关注度、信息深度高于娱乐性事件,公共性事件的转发中明显表现出"中心化"的公共理性取向、"理性质疑"和"深度生产",有助于公共精神的生发。
30-34
新闻记者杂志新媒体前沿

移动互联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及研究范式

摘要: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绝不仅仅是PC互联网的升级移动版本,它具有渗透融合化、即时互动化、社会同一化等特征,给使用者带来全新媒介体验。鉴于移动互联网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传媒认知,而与受众自我、心理同一性、社会身份等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发展心理学中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框架和社会系统理论框架结合在一起,建构了对未来移动互联时代媒介接触行为的新的研究框架。
35-39
新闻记者杂志名师指津

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读吴飞、杜骏飞和张涛甫三位学友文章杂感

摘要:本文以为,传播学研究不是要回归某一个唯一和本质的"家园",相反,是要构建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平台;由此,的确需要进一步的解放,不过解放不是对于美国效果研究之"困厄"的突破,而是要整合已有的不同思想资源,重新理解传播,以适应新传播的变革;就目前看,新闻传播理论并不存在什么"结构性贫困",这也不符合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当下的确是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领域一个大好时机,但讨论不能离开特定语境,并需要有新的想象,新的思想资源,防止用旧知识解说新交往,从而陷在一个老调子中循环往复。
40-49

为了重建的反思: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

摘要:社会巨变与学术转向互为激荡。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各种路径的传播思想奔涌而来、传播学核心概念分崩离析,致使传播研究主流范式遭遇危机。面对此种情形,传播学必得进行反思现有研究、清理理论遗产、研究范式创新的重建。传播学需要多元范式并置、多种学派纷呈以展开对话、交锋的开阔气象,以达成促进学科繁荣、回应历史变革之目标。
50-58

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兼谈问题方法论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传播学本土化即中国化争论与实践的历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我国传播学界整体进入了"自我折磨式"的学科认同,本土化之路是一种"卧薪尝胆"式的前进思路;并从方法论意义上提出传播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问题方法论,进而阐述面对强势的西方话语和本土化的追求,我们应努力在超越中西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学中国论述。
64-69

美国科技网站CNET准备出版杂志

摘要:美国知名科技网站CNET新推出的同名季刊杂志11月3日开始登上零售书报架。在印刷媒体普遍遭遇生存困境、传统媒体纷纷拥抱新兴媒体之际,这是又一家美国数字媒体尝试纸质终端。
69-69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试论现代新闻自由观念的三个起源

摘要:自弥尔顿等人为出版自由争辩之后的两三个世纪,新闻出版自由成为欧美诸多一流思想家关注的重要课题。事实上,近代以来,欧美思想界关于新闻自由的理念多有争论,而争论的起因在于——从思想史上看,新闻自由至少有功利主义、社会契约论、折衷派三个不同源流。起源不同,理解当然有异,这是后世新闻自由论争不断的原因所在。
70-75

试论中国传媒业的几种体制形态——兼论特殊管理股制度以及管理层持股

摘要:中国的传媒机构按照体制形态划分,一般分为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也即通常所说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76-82
新闻记者杂志国际传播专题

微电影:公共外交与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

摘要:当今世界,由新媒体搭建起的贯通全球的智能传播平台和新媒体文化空间,已经显示出了重塑国家文化疆域的重要媒介力量。这对增强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扩大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83-86
新闻记者杂志学术综述

新媒体与社会:变革与发展——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对话综述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谢耘耕工作室、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目前联合举办了"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对话",国内外学者齐聚共论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87-90

《小宣说》的全媒体融合尝试——《小宣说》播出一季度研讨会综述

摘要: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14年推出了类脱口秀新闻节目《小宣说》。 日前,在"新闻节目的媒体融合之道——《小宣说》播出一季度研讨会"上,社科院、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传统媒体、新媒体从业人员汇聚一堂,就沪上知名记者宣克炅的个人品牌及其节目《小宣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91-93
新闻记者杂志外报读图札记

冰冷的“习安会”——各国报纸报道“尴尬瞬间”的不同手法

摘要:2014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自打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以后,中日两国关系愈来愈冷,几乎降至冰点。此次峰会上两国首脑是否能"握个手"也一度成为媒体猜测的内容。2014年11月10日,两国领导人最终还是在媒体面前握了手。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