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0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本刊特稿
真心抓真事、写真人、出真情4-7

摘要: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一名年轻新闻工作者的作品研讨会,这个高兴是发自内心的,一方面是高兴于江胜信同志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获得中央领导和的肯定,这为上海新闻界争得了荣誉;另一方面是作为一名在新闻一线工作了20多年、至今还与新闻工作息息相关的同行,高兴地看到新闻事业发展后浪推前浪,青年才俊不断涌现;还有一层高兴,是为今天召开这种具有浓厚业务研讨氛围的会议,看到大家对新闻业务的重视和研究,这正是上海新闻事业发展所迫切需要并必须大力倡导的。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观察家
促进产业发展利好消息接连出台 报刊出版业终于向民营资本开放8-10

摘要: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观念上的禁区,中国的新闻出版产业似乎永远也不会开放。我就经常听到一些业内人士甚至是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专家”理直气壮或斩钉截铁地宣称,中国绝对不会开放报刊出版,否则国将不国云云。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期待开放的,只有少数既得利益者才对抗历史潮流与民心所向。这种人云亦云、目光短浅的悲观看法,固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不过,当它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舆论时,新闻传播事业就被画地为牢、自缚手脚了。

新闻记者杂志新闻界人物
像老束那样对事业鞠躬尽瘁11-13

摘要:上海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新民晚报前总编辑束纫秋同志于2009年3月19日因病与世长辞。本刊特发表一组文章,以志悼念。

老束是怎么办报的15-16

摘要:老束,束纫秋。他是自己心甘、同仁情愿叫他的老束,担任了新民晚报数十年的总编辑。 新民晚报从1982年复刊新生,到发行量居全国第二位、晚报第一位、地方报第一位、自费订阅第一位,登上发行数180多万的历史高峰,而且经济效益居全国媒体之首,用了18年时间。这个新民人引为骄傲的历史阶段,从时间和地点说又恰好大致分为2个9年。第一个9年是在九江路临时社址,由赵超构指点、束纫秋指挥打江山;后一个9年是在延安中路新大楼,由丁法章率领谋发展。

我们要像水一样——老束办报哲言琐忆17-18

摘要:每当秋末初冬来临之时,这句话就时常在我耳边响起。老束这句话是在1986年的秋末初冬说的,这天,他来到新闻编辑组门前。那时天气已冷了,所有办公室按惯例挂起了棉门帘,老束掀起门帘,看了一眼室内的人,记得当时任荣魁和周宪法两位副总编辑,还有梁维栋、白子超、鞠敏和我都在,约莫有六七个人。见到大家,老束笑了,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哈哈。老束说话的口头禅之一就是哈哈。

新闻记者杂志Media视窗
视窗·数据18-18

摘要: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为63.9%,人均年阅读报纸约88.6份,成年人杂志阅读率为50.1%,人均年阅读杂志约8.2本。

新闻记者杂志新闻界人物
《新闻眼看美国》:书里书外的刘亚东19-22

摘要:“16年的老汤就炖出这么一小块瘦肉。”他指了指办公桌上的一大摞书稿,平日的风趣里只加了一丁点儿凝重。3分钟便结束第一次采访,记者带走的“家庭作业”是即将付梓的《新闻眼看美国——刘亚东作品集》。

手机报2009年用户将达8000万22-22

摘要:刚刚结束的“全国报业手机报负责人业务研修班”上传出信息,2009年中国的手机报用户将呈现井喷态势,数量达到8000万,连续三年成为各大运营商无线新媒体业务的最亮点。中国最大的无线新媒体服务商英泰利智副总经理胡聪说,到2009年底,中国手机报业态将超过两亿的规模,其中付费用户将在2008年5000万用户的基础上,激增60%,达到8000万,订费收入达40亿元。截至2008年底。全国报业整体(包括中央大报、都市报、行业报、乃至地市级报社)已推出涵盖新闻、娱乐、体育、财经、旅游、健康、饮食、双语、教育等领域的手机报约1500种。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大众传媒在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作为——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23-25

摘要:2008年“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2009年第1期《瞭望》刊文预测“2009年有可能是一个群体性事件高发年”。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并为之构建合法化、制度化的表达渠道,或是一种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途径。

关于“负面新闻”的困惑26-30

摘要:我国新闻逐渐摆脱了过去“报喜不报忧”的习惯,“负面新闻”多了,于是有关“负面新闻”的理论和实践困惑也随之而生。

新闻记者杂志Media视窗
传统媒体抨击Google30-30

摘要:美国《华尔街日报》总编辑罗伯特·汤姆森日前抨击Google无偿使用媒体劳动成果为自己牟利,他表示Google这样的内容聚合者是网络时代的“寄生虫”。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中国社区报为何“水土不服”?31-33

摘要:新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社区报”受到我国新闻界的关注,吸引了业界和学界去研究探索。2001年8月10日,作为全国城市社区传媒试点的深圳《南山日报》打出“社区报”的旗号,同城《龙岗日报》也很快跟进;2004年2月8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在吉林省长春市推出;2004年3月,《华夏时报》第四次改版时调整都市报定位,号称要打造“中国第一份商圈社区报”;长沙《东方新报》也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社区报探索。学术界也通过对国内外社区报的分析,从概念、定位、技巧等多方面进行了理论化的研究,

新闻记者杂志Media视窗
《卫报》将在Twitter上发行33-33

摘要:一向在新媒体教术上引领潮流的英国《卫报》昨天宣布,该报将成为世界上首家在社交网站Twitter发行的报纸。此举被媒体评论者称为“具有跨时代意义”。

新闻记者杂志新闻调查档案
中国公众媒介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媒介素养一个重要维度的实证分析34-37

摘要:受众能够理解记者的工作程序吗?他们知道《超级女声》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在目前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媒介知识(media knowledge)常常被忽略。实际上,除了常作为研究重点的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解读分析能力之外,媒介知识也是媒介素养概念的核心内涵,④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最新进展就是超越所谓的“文本中心主义”,强调在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之外,受众应该对媒介组织的生产运作机制具有基本的理解和认知。近年来提出媒介素养认知范式的美国学者波特②将媒介素养有关的媒介知识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新闻记者杂志媒介批评
媒体,莫为经济泡沫推波助澜——日本前车之鉴引发的思考38-41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肆虐全球,如何吸取教训避免经济泡沫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说起泡沫经济,不能不提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这是人类经济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泡沫:经济萧条、政局动荡、犯罪率上升。日本至今都在为这个泡沫“还债”。

我国传媒未成年人报道的违法现象——从“13岁少年爸爸”报道谈起42-44

摘要:今年2月,对英国“13岁少年爸爸”的新闻,我国几乎所有大众化报纸都做了十分详尽的跟踪报道,新华社也将其作为特稿播发,沸沸扬扬数天。2月20日,我国传媒关于这个话题的报道戛然而止,因为英国高等法院宣布,由于涉案者年龄都太小,并且生父可能另有其人,为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在司法机构完成调查前,媒体不宜再作报道。法院方面还称,这项决定是依据欧盟人权公约制定的,对国际媒体都有约束力。英国媒体投诉委员会也宣布,将对曝光该事件的《太阳报》和《人物》杂志进行调查。

从李辉质疑文怀沙看传媒的社会责任45-47

摘要:最近,李辉质疑文怀沙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时占据了各大传媒文化新闻版头条或显要位置。传记作家李辉通过旁征博引,全面质疑文怀沙的年龄、入狱原因和学术含金量,从而动摇了“百岁文怀沙”所占据的“国学大师”的神坛。

批评报道署化名好不好?48-49

摘要: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署名,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一要对所署名发表的稿件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同行,发现他们发表批评报道时经常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如去年4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安徽当涂粮库空置调查》所署记者的名字王小东,去年11月6日该报刊登的《太湖一线治理报告》所署的记者名字刘语,都是用了化名。《江南晚报》的不少记者采写的批评报道都用一个叫“金勇”的化名在报上发表……笔者在媒体从事了十多年的批评性报道,多次遭到无理纠缠,也萌生过要在稿件中署化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