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08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本刊特稿
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学习札记4-4

摘要:总书记6月20日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中指出,“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 如果说。在不久前发生的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新闻媒体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的话,那就是在“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主动权”方面.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新闻记者杂志新视野
以科学发展观统率灾后重建报道5-8

摘要:汶川大地震,目前已进入灾后重建阶段。这阶段基本完成需要3年,其间传媒如何报道,是个既紧迫又影响深远的问题。 怕的是形成杂乱无章的“新闻拼盘”,今天报伤员出院,明天报70%的企业复工,后天又是每头猪都要打疫苗……众多信息堆在一起却鲜有连贯的意义。必须在众多报道中立主脑、定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科学发展!如此,重建与重建报道才紧扣中国的时代主题。

新闻记者杂志新探究
“震”出来的新闻公开?——汶川大地震报道初探9-13

摘要:2008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一篇社论的标题:《伟大的2008年》,成了海外一些媒体的新闻。他们不明白,公元纪年中普普通通的365天而已,何以能用“伟大”来形容? 即使再了不起的预言家,包括社论的写作者都不可能想到,对中国而言,这个2008年实在是太异乎寻常了。甚至就是放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这个年份也会如一个巨浪,顽强地跃上风口浪尖,让后人牢牢地记住。

新闻记者杂志新感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灾难报道——从《南方周末》震灾报道引发的争议谈起19-22

摘要:因为前所未有的开放、宽松和透明,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之丰富.为中国新闻史上罕见。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国内外媒体就各显其能.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真切的文字。向外界传递灾情的发展变化。每时每刻,都有无数条信息,从那个天崩地裂的哀痛地带喷涌而出。通过电波和网络,传递到全球各地。

新闻记者杂志环球传媒点击
环球传媒点击22-22

摘要:路透社(Reuters) [2008年6月18日报道]根据普华永道年度传媒报告预测。随着靠广告支撑的数字及移动媒体的发展,以及宽带应用的爆炸式增长,截至2012年,全球娱乐与媒体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6%,将达到2.2万亿美元。

新闻记者杂志新感悟
未来媒体:“新”主沉浮——从抗震救灾报道看新媒体优势与传媒新生代成长23-26

摘要:此次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前所未有地全方位在世人面前显示了中国媒体的力量,中国媒体赢得了世界同行的敬意和尊重,这是中国媒体一次足以写入中国新闻史的集体大行动.让人对中国媒体的未来更加充满憧憬。笔者归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灾难信息前所未有地透明与开放,而且未来将会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开放;

“善与人同”:大众传媒对慈善事业的助推作用——以汶川震灾救援报道为例27-30

摘要: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民众对灾情和抢险进展高度关注。AGB尼尔森的数据显示.5月18日“爱的奉献2008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共有89个国家性频道和地方频道播出.其中央视一套当晚的收视率达到3.0.即有超过5600万观众通过央视一套收看此节目。坏仅是电视,报纸、广播、技术催生下的各类新型媒体均共同汇聚相关慈善报道.凸显同一主题:“关爱生命”。

再次彰显“新闻立台”的优势——专家学者眼中的东方卫视抗震救灾直播报道31-33

摘要:在一场猝不及防的8级地震面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以东方卫视为主要的播出窗口,以电视新闻中心、广播新闻中心、东方卫视为主要的制作力量,迅速地调集了全集团的资源。全部版面按非常规来编排。率先在全国各个卫视当中连续推出了大板块、大容量的聚焦四川汶川地震的特别报道。

新闻记者杂志新思考
谈灾难新闻中的 情感因素与媒介表达——以5·12汶川地震为个案34-37

摘要:汶川地震是中国的一次国难,是中国人面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场战争。抗震救灾期间,广大观众在24小时直播的新闻节目中重新审视个人、社会、甚至人类本身。相当一段时间,举国上下处于悲伤、哀思、众志成城的情绪中。因此,被称作“黑色新闻”的灾难新闻,实际上是一种带着“泪水”、“情感”、“价值观”的新闻。灾难新闻作为新闻文本,是一类情态信息丰富的新闻类型。

读图时代的传媒博弈——浅谈新闻照片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应用38-40

摘要: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足以用一生铭记。灾难来临,13亿中国人迅速将悲情凝聚成为救灾的力量。一场全民参与的与灾难进行的战争,瞬间打响。而此后任何时候,如果我们静心凝神,脑中频频闪回的,一定是无数张定格的画面:一排排失去了小主人的书包、废墟中紧握着笔的拳头、担架上的敬礼、哭喊着“让我再救一个”的消防战士、给灾区婴儿喂奶的女警察……

新闻记者杂志新视角
人本理念的传媒实践——汶川震灾报道得失谈41-43

摘要:“敞开心怀,打开钱包,张开血管。”《澳大利亚人报》如此描述全体华人对震区灾民的救助。刻上国殇烙印的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震撼着炎黄子孙的心.更张扬着新闻媒体的情。天灾发生后,我国媒体紧急总动员,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并把宣传重点立即转到抗震救灾上来,一场全方位、高密度、大规模的报道战役随之打响。

新闻采访与新闻伦理如何统一?——亲历抗震救灾报道的若干思考44-47

摘要:5月25日,备受关注的北川中学终于在安置点放出了一块告示牌.这块告示牌是专门为记者设立的。告示牌上称,从即日起,不再接受记者的采访,并且希望记者不要再打搅高三复习的学生,包括在草坪上的学生。

谁为谣言插上翅膀?——汶川地震后谣言传播现象探析48-51

摘要:举世公认,中国媒体关于汶川大地震后的新闻报道实现了重大突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地震发生之后,谣言的传播也一刻没有停止过。而且,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工具,那些“乔装打扮”的谣言混迹于各类真假莫辨的信息中,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造成了思想混乱。对这些谣言的产生、传播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追根溯源,并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对报道抗震英雄的一丝隐忧52-52

摘要:我曾在《震灾面前的本色报道》一文(见《新闻记者)2008年第6期)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是成功的”,这当然仅是指地震报道的初期而言,那时的报道确实是感动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地震报道的逐步展开,我们以往报道的积习又暴露出来了,诸如不顾救援的场合和采访对象的情绪,为了某种需要而毫无顾忌地强行采访,使被访者再次蒙受伤害,这种现象许多论者已有所批评。在此,我仅取其中一端。再作申论。

从政府管制角度谈地震报道中的“不和谐音”53-55

摘要:一、不和谐音: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冲突 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多角度、全方位地对灾害情况进行了及时的报道。危难中记者表现出的专业素质以及真情流露,牢牢吸引着广大观众的情感,也深深打动了观众最柔软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媒体的高度称赞。

此处无声胜有声——小议汶川特大地震采访的一些败笔56-57

摘要: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抗震抢险与新闻报道几乎同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直播”抗震抢险。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役中,新闻媒体功不可没。然而纵观汶川特大地震的新闻采访.也有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观察家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时间表:千呼万唤始出来58-60

摘要:2008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谈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讲话,宣布了路线图与时间表。对于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来说,这一信息的意义异常重大,它说明新闻出版的产业政策已经明确地开始变革,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比较务虚,而今终于转向务实。从改革开放整体布局来看,文化领域的改革时间排在最后,现在终于等来了“末班车”。

新闻记者杂志本刊专稿
世界报业 阳光灿烂——写在2008年世界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之际61-65

摘要:2008年6月2日,瑞典哥德堡,第61届世界报业大会暨第15届世界总编论坛开幕式盛况空前:113个国家的1800名代表与会!卡尔十六世国王带着其他高官们出席了会议。 瑞典,一个具有深厚报业底蕴的国度:尽管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网络和以手机为代表的通信系统,尽管是当代免费报纸的代表——Metro的发源地,但是90%的成年人仍然保持着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且83%的报纸都是付费订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