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记者杂志本刊特稿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及其运用3-9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才之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传播业的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原则、方法、衡量标准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总的看法。是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可以说,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社会变革中,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历史进程中,长期指导新闻传媒特别是党的报刊工作的理论概括和经验结晶.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记者杂志Media视窗
视窗·数据9-9

摘要:《第19次另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网民,与2006年同期相比培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表示,10%的网民普及率将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拐点,突破10%之后,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期。

新闻记者杂志新视野
拆细移植集成中的发展机会——新媒体变革取向漫谈之二10-13

摘要:很多时候,人们会感觉,某种新的媒体形态或运作方式的出现很突然,宛如横空出世,让人一惊。人们甚至会惊讶创始人的非凡想象力。纵览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其实,许多新的传播手段是源于一些不起眼的技术手段,一些新的媒体形态是源于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操作方式。从方法论层面观察,也许可以说,拆细、移植、集成中蕴藏着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体现着新媒体的发展方式。

新闻记者杂志环球传媒点击
传媒点击13-13

摘要: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德勤在对全球科技、传媒和通讯行业的5000名经理和36位首席执行官进行的访谈基础上,预测了传媒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博客,民间记者和业务摄影者将会仅仅是专业传媒的有益的补充,而不会取代或者打垮专业媒体。换言之,

新闻记者杂志新媒体瞭望
引领新媒体发展的潮流——东方明珠移动电视运营模式初探与前瞻14-17

摘要:刘凝是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的主持人,主持过几档访谈类的节目,颇受圈内人士的好评。但在观众中的知晓度并不高。2年多前,刘凝应邀担任刚刚开播不久的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主持人.仅仅几个月便蹿红了,观众们亲切地称她为“公主”(公交车上移动电视的主持人)(见刘凝自述《我是公主》)。这迅速攀升的人气使她在纪实频道主持的《往事》栏目收视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左右。

《2005-2006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出版17-17

摘要: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中国前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先生作序,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主编的《2005-2006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最近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对话
国际新闻报纸仍有发展空间——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杰访谈录18-20

摘要:环球时报2006年初改为日报。很多人认为是逆势而上,风险较大。现在,一年过去了,您能否介绍一下环球时报改日报以来的经营状况?

《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出版20-20

摘要:最近,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导吴信训的专著《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这是在吴信训担任主讲的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的背景下,并在其原有版本-《实用电视传播学》(1990年出版)的基础上精心修订而成,

新闻记者杂志传媒观察家
新闻业需要调整重塑行业规则与职业规范21-22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国新闻业由单一的官方导向转为多元的市场导向的进程中,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体制内的行业规则与职业规范,已远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由于事实上的双轨制的存在,在规则与规范上各行其是、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情况不乏其例,而在旧与新之间,还有一些不该出现的空白,客观上造成了漏洞,于是近来业内便不断爆出一些主要原因在于管理缺失的问题导致的事件,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地调整行业规则、重塑行业规范,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现实课题。

新闻记者杂志探索经纬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易中天现象背后的原因探析23-26

摘要:“周瑜帅不帅,孔明会唱卡拉OK,关羽是爱神。”易中天用如此“嬉皮”的现代语言来论三国英雄,其鲜明的个性再加上大众传媒的特性。短时间内就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易中天热。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传媒的娱乐化功能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新的结果。

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思考27-28

摘要:在报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闻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报纸副刊的分量却在加重。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以前有书的时候.我们觉得杂志是比较浅的;有报纸以后我们觉得杂志能够忍受;有了电子媒体以后,我们觉得报纸。尤其是报纸里面的副刊也不错了。所以报纸副刊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事业里面会得到重新关注。成功的副刊,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品牌,一种在很多报纸副刊引力,一种影响,它无疑是报纸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缩水”、“瘦身”的情况下,

新闻记者杂志媒介批评
如何处理新闻中的血腥、灾难、痛苦画面——传媒图像伦理规范初探29-31

摘要:近来我国的传媒上隔三差五地以同情、呼吁社会援救的名义,刊登各种畸形病态人员的照片。例如,2006年11月29日《新京报》A14版新闻《女孩面生巨瘤母女沿街乞讨》配发了一张生病女孩的正面照,十分恐怖:AIO版还有一张男婴脑后巨大囊肿的照片;2006年6月以后,各家媒体持续数月追踪多张78厘米的湖南半截人彭水林图片,其中部分照片让人看了不寒而栗:中央电视台2006年2月15日《共同关注》的一期节目“是谁毁了花季少女”提供的被毁少女面孔的画面,让人惨不忍睹。还有各类灾难发生后家属悲痛欲绝的照片,例如2006年2月17日《北京青年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我援助巴基斯坦受害工程师家属痛不欲生的照片,

新闻报道怎样避免侵扰悲痛32-35

摘要:前不久。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突然去世,大批记者赶去采访,当双眼红肿的马季夫人走出中日友好医院告别室时,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用低沉的声音喊着:“不要拍!”有记者打通了马季儿子马东的电话,马东说:如果你是以朋友的身份打来电话.我代家人感谢你的关心;但如果你是采访,很抱歉,现在我们都没有心情。——避免侵扰悲痛.是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时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不多,重视不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读者有启发借鉴作用。

假新闻是怎样生成的?——以《新闻记者》六年来“十大假新闻”为分析样本36-38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一旦离开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合法性根基,立即坍塌下来。因此.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真实性或客观性问题已经成为新闻行业安身立命的大问题,也成为折磨一代又一代新闻从业者的心结。但是,现实中新闻生产却难与假新闻绝缘,不论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缘自客观原因.假新闻一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真实的新闻。综观中外新闻史,真/假新闻的较量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在中国新闻生产语境中。对假新闻的抵制和阻击一直是十分坚决的。无论从新闻管理者,还是新闻从业者,乃至于新闻受众,他们对假新闻的抵抗都是持久而有力的。

新闻客观性及媒体责任——《南方周末》“黄健翔专题报道”引发的思考39-40

摘要:2006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组对刚刚辞职的央视原足球解说员黄健翔的采访报道。报道由通讯《狷狂黄健翔》、访谈《“一个人抵抗体制当然遭人讨厌”》以及记者手记《过度防卫与过度阐释》组成。出乎意料的是,黄健翔对这组报道极其不满,认为记者“为了自己的稿子的轰动效应.就把一篇未完成的采访发了”,并且痛骂记者“变态无耻”。当事记者则在自己博客及媒体报道中加以驳斥。正如《南京晨报》所言,事件“开始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在这个故事里.有美丽的女主角,激情四溢的男主角,性和谎言.还有录音带,加上鼓噪的媒体和看客,事件已经由原先纯粹的新闻逐渐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黄健翔专题报道”的业务分析40-41

摘要:2006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大骂《南方周末》”事件,提醒我们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记者与消息来源应如何互动?二是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

电视短信互动竞猜与新闻伦理的冲突42-44

摘要:电机短信方便了民众的生活,同时也给大众传媒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尤其是电视节目。从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不论是严肃、高雅的新闻或访谈类节目。还是轻松、活泼的益智或游戏类节目都充斥了短信投票、竞猜和抽奖之类的互动环节,甚至连少儿类的社教节目也概莫能外。奖品小到儿童玩具,大到高档商品.还有明码标价的奖金。

新闻记者杂志众议苑
透视一则新闻44-44

摘要:在CCTV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节目里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两个来自河南周口的孩子被父母“租借”给了一个女人,在各地的街头乞讨,表演“恐怖杂技”。湖南政法频道的记者跟踪调查,最后孩子被解救出来。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