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记者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Review

  • 31-1171/G2 国内刊号
  • 1006-3277 国际刊号
  • 1.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记者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记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一月报评、企业家与记者、记者生涯、新闻人物、外国记者在中国、海外新闻、报刊掠影、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记者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当前治理党政部门报刊对我国报刊体制改革的启示3-5

抓住新机遇 谋求大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综述6-7

摘要:2003年12月20日~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来自主管部门领导、中央和地方媒体负责人、业界人士与新闻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这次论坛。与会代表就新一轮传媒改革及中国传媒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对策和建设性的意见。聚焦新一轮报刊治理与会代表紧紧围绕2003年传媒改革尤其是报刊治理的宏观形势,密切关注中央提出的管办分离的改革措施,探讨了新一轮传媒改革的背景、意义、方略及存在问题等。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提出,新一届中央政府决定进行新一轮传媒改革和报刊治理整顿,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

《当代新闻理论》出版7-7

我国传媒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策略8-10

党报核心竞争力:从权威性到三位一体11-12

中国日报周末刊的产生与发展——以上海的报纸为例13-15

假日出报谁作主?15-15

投石问路星期天报业市场--《星期日新闻晨报》的理念与实务16-19

摘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读者群支撑,所以国内的星期天刊市场长期无法发育;还是因为星期天刊本身不够丰富成熟,所以形成不了足够的读者群?”很多问题,最后都归结到“鸡生蛋,蛋生鸡”的原始命题上。虽然关于星期天刊的最早设想,大约两年前就产生;虽然对于星期日报业市场的觊觎,我们从未停止;虽然因为外部内部各种条件限制,直到2003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一份雏形的星期天刊———《星期日新闻晨报》才终于诞生,但是,对于星期日刊的“吃螃蟹之旅”终于开始。模板:欧美报纸星期刊如此发达1995年12月,现任深圳报业集团总编助理、《走进美国大报》的作者辜晓进首次到美国,他购买了两份《洛杉矶时报》:一份是1995年12月1日

2003年: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新闻舆论监督20-22

报纸“减副”读者为何一声三叹--关于当前报纸副刊现状的思考23-23

摘要:与厚报时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报纸副刊的日益变薄。从80年前中国报纸“四大副刊”产生的那天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副刊一直有着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尊荣地位,但今天,有的报社已经把“副刊部”的门牌收进了报史陈列室。即使招牌尚在,也挡不住副刊版面日渐式微的趋势。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片面的数量升级并不代表质量的飞跃,副刊阵地的被迫收缩,也没有换来新闻友军所向披靡。新闻纸确实应当姓“新”,那么,报纸“减副”,新闻扩编,为什么读者依然不愿买单?为什么谈起我们的报纸,读者总免不了一声三叹?一是报纸“减副”,火了新闻,冷了报纸。规定动作上面来,自选动作网上采。多了新闻的“合唱”,少了副刊的“独唱”,千报一面

“就近随机采访”能真实反映民众心声吗?24-25

该这样选择报道时机吗?--由《暗访“酸牛奶”》一文所想到的26-26

摘要:2003年10月10日的《中华新闻报》“记者之家”周刊“新闻背后”栏目刊登了安徽《新安晚报》记者刘文章、童建明写的《暗访“酸牛奶”》一文,文中写道:记者在2001年春节后不久就得到举报,合肥市有的供奶站每天都把卖不完的牛奶换个标签,第二天当鲜奶卖。记者暗访多家供奶站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可是并没有马上披露,原因在于:一是春节刚过,读者的注意力还不容易从节日中被吸引过来,二是时值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牛奶稳定性较好,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后果将更严重,消费者更容易被“激怒”。“为了让宝贵的新闻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新闻效应,收到最好的社会效果”,一直到5月底,报纸才刊出该消息。作者写此文章的目的是想介绍他们

东方卫视:打造上海“软力量”--上海卫视改版刍议27-29

摘要:自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国力”概念以来,对居于“软国力”核心地位的新闻传播业,就有了更为特殊的涵义。上海,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经济、金融、贸易以及国际航运中心,正在向世界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其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和特殊。但与此非常不适应的是,体现着上海“软力量”的新闻传播业发展明显滞后,对全国乃至世界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很低。多年来,上海媒体一直囿于本地市场,在全国的“话语权”非常有限,甚至往往处于“失语”状态。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上海似乎鲜有影响全国的媒体了。因此,发展上海的“软力量”,打造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对上海新一轮发展极为重要。我们以为,东方卫视2003年10月2

把新闻单位建设成学习型企业30-31

英国大报的“小报路线”32-33

为“批评报道”正名34-34

烛照今世的思想火花——近现代新闻传播立法思想回顾及评价35-37

摘要:舶来的报刊自由主义思想,将中国近现代报刊活动家一线贯穿起来,形成他们报刊活动的核心指导思想。然而或是由于激进,或是出于对法治的无知,却很少有人能自觉提出用立法(在宪法指导下指定的部门法)来保护新闻传播的自由。尽管如此,还是有报刊活动家提出了不少闪烁法治思想光芒的新闻传播立法思想,至今看来,仍是新意扑面,弥足珍贵。近现代新闻传播立法思想回顾洪仁的新闻立法思想。洪对报纸的出版和管理曾萌发出一些想法:一、报纸应准许民间来办;二、报纸是商品,赢利乃天经地义;三、报纸应有法律地位,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并承担法律责任,对“伪造新闻者,轻则罚,重则罪”;四、设“新闻官”,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独立”行使监督权

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