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界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 51-1046/G2 国内刊号
  • 1007-2438 国际刊号
  • 1.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界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数字新闻学·理论脉络与发展趋势、传播学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与伦理、博士生新论、全球视野

新闻界 201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界杂志全球大师访谈
阿曼达·洛茨:未来的电视是一种非线性文化——数字时代的电视与电视研究4-9

摘要: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著名电视理论家阿曼达·洛茨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探讨过去十年间,随着世界进入"后电视网时代"和"多频道切换期",电视行业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电视研究实践的启发。洛茨认为:一方面,数字化的浪潮对电视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和使用环节,使观看行为能够打破原有的线性节目时间表,让电视突破家庭限制,给受众更多的选择权和互动性;另一方面,尽管电视有了新的观看方式,但是原有的文化惯例并未瓦解,理论界亟需新的研究范式重新对"电视"进行定义。

新闻界杂志新闻学评论
算法推荐及其应用实践的中国“在地性”思考10-15

摘要:本文首先结合相关实证研究,按照传播学经典的5W框架,分析了算法推荐及其应用实践对于信息传播业的总体影响,并特别呈现了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方面的研究发现。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用户规模和算法智能化水平、行业格局和意识形态影响、逆向全球化输出和政策规制三个层面,对算法推荐及其应用实践进行中国"在地性"思考。

新闻界杂志新闻学研究
新闻何以为“假”?——兼论符合论、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之于新闻证伪的作用机理16-24

摘要:依照社会文化的体裁规定,新闻文本只要不被证伪,就可被视为真实的,因此,新闻求真问题,就可以从新闻生产视角关注"新闻如何为真"转变为在新闻收受视野下探讨"新闻何以为假"。通过观察假新闻何以为"假",一来可以反推出新闻如何为真的行为路径,进而为新闻求真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操作建议;二来,也便于我们从新闻收受视角认知符合论、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三种求真路径之于新闻证伪的作用机理。基于对《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2008-2018)何以为"假"的原因分析,本文发现:文本不融贯,是新闻被质疑为假的基本线索;社群不认同,是新闻被证明为假的重要依据;事实不符合,则是新闻被判定为假的结果体现。

新闻界杂志传播学研究
“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25-36

摘要: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描述了青少年群体中网络语言传播的"圈层"现象及其常见类型,并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网络语言圈层传播机制的路径分析,提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语言圈层化传播的背后其实是其认同或建构的生活方式,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传播实现了一种跨空间的远距离交往和超时空的近距离聚合,这既是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的革新,也是青少年生活方式日趋圈层化的表征。

论媒体记忆的伦理规范及实现37-47

摘要:媒体记忆居于社会记忆研究的中心地位,同时,其在记忆实践中又存在记忆失真、媒体失忆及记忆失序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关注媒体记忆伦理的现实与理论要求。对媒体记忆伦理规范的考察须将媒体伦理与记忆伦理相关联,由此所提出的媒体记忆伦理的主要规范是真实、责任和信任。媒体记忆伦理的实现,则要从意识自觉的实现与技术路径的实现之双重维度,通过培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记忆自觉意识、历史自觉意识和时间自觉意识,通过记忆的分工、记忆权威的建构,以及记忆实践的影响规避等来达成。

新闻界杂志媒介与社会
“场景符号”与“符号场景”:融媒体时代网络游戏的审美体验格局48-55

摘要:"场景符号化"是融媒体时代审美体验的主流范式,网络游戏代表着当下人类对融媒体场景符号的阅读惯习和审美认知。个体通感直觉与肉体的深度介入,借由融媒体媒介的技术联结和情境助力,加速了"符号—场景"合二为一的审美体验格局建构,并演绎出"感兴"、"情象"、"意境"等现实表征。但在情感造形中的理性消解和感性至上,必然引起融媒体文化审美的意义转换,这也许正是网络游戏审美体验格局对虚拟文化生态的现实审视。

劳动作为联结——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乡村文化传播实践的研究56-61

摘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期乡村的历史实践,本文梳理了"合作性劳动"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两种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方式,提出了总体性的劳动观。本文认为至少在理论层面,回归劳动,将劳动作为媒介,或者传播方式,可以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建立一种沟通机制。秉承总体性的劳动观,可以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劳动关系,从而打破社会的分隔与僵化。

新闻界杂志博士生新论
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站“断交”行为之比较研究62-73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断交"行为。研究侧重点有二,一是探究以同质性(homophily)、面子顾虑(face concerns)、隐私顾虑(privacy concerns)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否会对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断交"行为决策产生影响;二是上述因素与"断交"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跨文化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美两国大学生社交媒体用户的"断交"行为机制确有差异:中国大学生会因顾虑双方面子而降低"断交"频率,美国大学生则会出于保护隐私的考量而增加"断交"操作。此外,中国大学生还会为了维系社交圈的同质性而做出"断交"决策,这一影响因素在美国大学生群体中则并不显著。

尊严、言论与隐私:网络时代“被遗忘权”的多重维度74-82

摘要:数字化记忆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个人信息的即时搜索、长久留存、关联分析已成现实,"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作为一种数据保护方式逐渐发展为关乎公共领域构建的热议话题。本研究将以2018年5月25日生效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为切入点,围绕"被遗忘权"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展开,探讨其如何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重点分析互联网环境下"被遗忘权"面临的多重价值分歧,进而为"被遗忘权"的本土化路径提供启示与借鉴。

媒介化视域下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83-90

摘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迈向媒介化时代。如此背景下超越媒介仅作为传播"渠道"的思维及媒介效果的研究视角逐渐打开,在媒介化视域下观察和研究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将会打开网络舆情研究的另一扇窗。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分析法、二手资料分析、深度访谈等,将"媒介化"作为一个"元过程",一种动态变化的社会力量,考察其如何影响了民意表达的整体景观。研究发现,网络舆情的发酵与持续发展,都受到网络媒介的内在特性所影响,网络媒介的"大众性"、"赋权性"、"连接性"等为舆情的发酵与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性"的基础,而在传统媒介"求稳"逻辑的介入之下,网络舆情逐渐走向平息,事件逻辑呈现出因应媒介逻辑的特征。最后本文指出,在中国,"媒介逻辑"始终面临着与"政治逻辑"的互动问题,而并非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制度性力量。

新闻界杂志新闻传播史
清末民国期间关于舆论和舆情认知的分野与演变91-100

摘要:本文从比较视野考察清末民国期间时人对于"舆论"和"舆情"的认知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发现,舆论和舆情的概念在传统社会中基本同源,具有高度的重合度,对两者的认知直到近代以来才出现明显的分野,舆论被注入民主观念,建构为社会的主流话语,在社会话语体系和权力结构中不断正当化与合理化,舆情则因为传统社会的桎梏,在一定程度上被时代遗忘或"闲置",成为一个远离社会主流话语的"旧概念"。对于舆论和舆情认知产生变化的背后反映了舆论观念和舆情观念的深刻变化。

新闻界杂志老公馆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大邑安仁老公馆-F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