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界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 51-1046/G2 国内刊号
  • 1007-2438 国际刊号
  • 1.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界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数字新闻学·理论脉络与发展趋势、传播学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与伦理、博士生新论、全球视野

新闻界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界杂志全球大师访谈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互联网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数字劳动4-10

摘要: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提出的“数字劳动”理论进行深入探析。本文认为,对“数字劳动”概念及其观念体系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对围绕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形成的各种流行观念保持批判性的审视,同时也能够令我们以更加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福克斯主张重返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时刻在学术研究中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同时以左翼学术实践介入数字内容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对我们反思数字技术时代的传播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新闻界杂志新闻学
新闻学的学科内涵及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11-26

摘要:中外新闻学最初都是人文学科的旁支,新闻学专业大多起源于文学专业,新闻学缺乏受人尊重的学科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科建设,新闻学逐渐摆脱了“新闻有学无学”、“新闻是学非学”等问题的困扰,逐渐发展成一门人文与社科交叉的学科。然而,新闻学总体上还是一门理论门槛低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够聚焦,学术共同体达成的共识性理论不多。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权的分化使新闻传播逐渐向公共传播转变,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均出现了重大变化。当前新闻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研究范式,努力规划新闻学的理论谱系,重建新闻学在学术场域中的地位。中国学者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学想象力”,不断从民族场域、国家场域转向国际场域、世界场域,努力为全球新闻理论建设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

新闻界杂志传播学
奖赏与惩罚:社交媒体中网络用户身份与情感表达的双重结构27-44

摘要:本研究搜集了2017年29个热门网络话题的20多万条微博,针对用户身份(线上和线下、个人和机构)与其情感表达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1.用户情感表达的“积极主导”,即社交媒体中网民的情感表达以正面为主;2.双重效应:网络用户的线下身份抑制、线上身份推动情感表达,网络用户的机构身份抑制、个人身份推动情感的表达;3.线上身份的消极情感表达和线下身份的积极情感表达:明确表露线下身份的网络用户表达更多的积极情感,而明确表露线上身份的网络用户则表达更多的消极情感;4.舆论领袖(黄V)的负面情感和消极、夸张修辞偏好,其情感表达的强度大于机构用户(蓝V),在情感表达的修辞上其使用了更多的消极词语和程度副词;5.情感表达的策略性:机构用户在政治话题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感,在科学技术话题上表达更多的消极情感;舆论领袖在政治话题上表达更多的消极情感,而在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话题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感。总结而言,微博用户的线上身份鼓励而线下身份抑制情感的表达,个人身份释放而机构身份约束情感的表达,呈现出一种双重结构的状态。

中国地方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基于北美潮汕文化的个案考察45-51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加拿大两国潮汕移民的深度访谈,借助文化力理论和福斯特的阐释模型,分别从语言、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四个维度,考察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的潮汕文化在欧美社会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本文认为,实现积极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必须在提炼和优化本土文化的外显性符号层面下功夫,同时要重视海外华人社群,尤其是其中具有特定便利和优势的传播主体人群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进而指出,在日常文化表征层面,对“地方性”的强调则可以凸显出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令海外受众有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选择和认同。

新闻界杂志传播政治经济学
《批判传播研究:西方的视野》(英文读本)序言52-55

摘要:十多年来,我颇感快慰地同曹晋教授围绕诸多学术研究和教育项目展开了合作。一直以来,我非常欣赏她作为学者、教师和团队管理者的卓越才能。因此,我欣然为本书提供一些西方学者在媒体、传播以及信息技术批判方面的佳作,这些学者也慨然和中国学者及学生分享他们在批判理论、社会阶级、社会运动、传播技术以及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成果。

图绘西方批判传播研究56-66

摘要:本文综述了《批判传播研究:西方视野》精选的当今西方学界传播批判研究的二十九篇前沿文献。这些文献梳理出批判传播研究范畴内两大学术脉络上的硕果:其一是新自由主义经济主导的资本主义如何重构了西方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文化产业,从事新闻传播与文化创意经济的知识劳工无一不受到资本逻辑与跨国劳动分工等型塑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压制;其二则对马克思的作品精髓、新闻思想渊源和实践转向进行了再度审视。

新闻界杂志新闻传播法
数字时代电子出版变革与版权对策67-73

摘要: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图书出版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和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共同促成了电子书行业的兴起。在数字出版已经进入web2.0时代的今天,我国的著作权法却仍然停留在1.0时代,电子书行业的发展面临着电子书出版权归属不明、电子书转售的合法性存疑以及新兴电子书租赁业务缺乏立法规制等版权难题。为了实现电子书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立法必须及时跟进,明确电子书出版权的归属、发行权用尽原则在数字环境下的适用条件,并增加电子书为出租权的适用对象。

新闻界杂志博士生新论
美国转换性使用转型及对我国的借鉴74-84

摘要: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保护与公共利益保护的平衡器。美国转换性使用的扩张,扩大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范围。在美国转换性使用规则膨胀的同时,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带来的著作权相关利益分配新问题,使美国从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转换性使用扩张的弊端。美国在最近的案件中,对转换性使用的限制及规范对合理使用中“转换性”的边界遏制有较大的帮助。我国近年来徘徊在是否引入美国转换性使用规则的边缘,虽无明文规定、司法中也较少直接引用“转换性使用”的概念,但该概念仍然存在于相关司法裁判文书中及法官的裁判理念中。基于美国在转换性使用方面的经验及我国实际情况,对该制度的借鉴应慎重,并着力于合理使用规则本身的完善。

共谋的“在场”:媒体话语与城市边缘空间的生产实践85-92

摘要:城市生产了边缘空间并通过城市规划和空间流动不断压缩和驱逐空间中边缘群体的身体在场,传统媒体则从情感上剥离掉主体的精神依附。空间再生产阶段,边缘空间与新媒体都希望将边缘群体纳入自身活动的轨迹。二者对主体“在场”的共谋使作为边缘空间中的人形成身体的边缘在场和情感的虚拟在场,陷入“在而不属于”的悬置状态,实质上仍是一种在场的缺席,主体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中间物”,“过客”心态由此产生。如何将城市边缘空间中人的身体和情感重新放回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场是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新闻界杂志传媒与社会
论领导干部社会形象的舆论塑造93-100

摘要:领导干部社会形象的形成,根植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客观形象”,依托于中介性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社会感知和公众认同的"舆论形象”。因而,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社会形象构建,不仅来源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客观行动,也来源于社会舆论的参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