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界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 51-1046/G2 国内刊号
  • 1007-2438 国际刊号
  • 1.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界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数字新闻学·理论脉络与发展趋势、传播学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与伦理、博士生新论、全球视野

新闻界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媒介景观: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城市意象研究(2000-2017年)2-9

摘要:摘要凯文林区提出城市的意象观点,城市具有“可辨读性”,在城市里,我们几乎所有感官同时运作,这些感知综合起来便成为城市的意象。李清志曾对1950—1990年代台湾电影中台北的城市意象进行专门研究,但21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城市意象却未有专门研究。2000年以来,台湾电影在全球化浪潮、电影票房全面复兴、政党轮替引发本土精神回归、电影与城市营销和观光密切结合等背景下,形成了台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城市意象。藉由2000年至今台湾电影中台北的城市意象,可研究分析21世纪以来的台湾电影记录了台北城市由西向东轴线翻转的城市记忆,建构了不同时间、空间的台北地景。将台北打造为具有人情味、温情和在地精神的特色城市,描绘了台北的都会环境,展现了台北的人文地图,构筑了关于台北城市的集体记忆与空间想象。

新闻与记忆:回归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10-16

摘要:为了彰显新闻传播学在记忆研究中应有的专业属性、研究地位与价值主张,应纠正以往媒介记忆研究过度泛化的倾向,以新闻媒体的记忆实践为核心,在明确“媒体记忆”概念与“媒介记忆”概念区别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与记忆这一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新闻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属性的共鸣,指出其共有的事实性、建构性、符号化与可替代性属性是探讨媒体记忆问题的基础。随后将新闻的记忆实践置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组合中,并进一步将时间划分为日常时间和神圣时间两极,将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两极,通过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中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分析时间与空间中记忆的新闻。最后,对新闻记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微信公众号在商誉侵权纠纷中不堪一击?—基于农夫山泉、娃哈哈2015-2016年系列诉讼的分析17-24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专业网站搜索到2015—2016年农夫山泉与娃哈哈这两个大企业起诉多个微信公众号侵害商誉权的全部案例,基于这12个案例,作者发现涉网侵权案件的管辖规则可能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对于商誉权的损害赔偿适用怎样的保护规则,如何界定赔偿范围,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此外,通过名誉侵权四要件的逐一检视这系列案件所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原告举证不充分的情形下却能获得有利判决;承担高额损害赔偿的被告竞未被发现有一人上诉;原告并未申请执行任何生效判决等问题。作者也指出了小样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后续研究的可能进路。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学习报告“基本方略”25-26

摘要:在党的报告中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条基本方略,最重要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分别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论述的当代解读和思想继承。的论证有其长期领导各级党的工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体现了他始终对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清晰认识。

“剩女”,媒介形象是反映现实还是人为建构?—新浪网2011-2015年“剩女”报道研究27-34

摘要:摘要本文以新浪网2011—2015年“剩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内容,并通过“剩女”媒介形象与其社会形象的对比分析,阐明“剩女”媒介形象的本质。研究发现,“剩女”媒介形象存在“婚姻理性主义者”和“急嫁主义者”两种基本模式,媒体报道总体上较为客观,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剩女”群体的真实形象,是对“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性建构,并不是对“剩女”的污名化建构。由此可见,研究者运用批判性理论框架之时,应当从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出发,避免预设立场的陷阱,致使结论背离实际。

从汶川地震到九寨沟地震:灾难新闻报道变化分析35-38

摘要:摘要地震报道作为典型的灾难报道,是新闻实务探讨的重要领域。本文对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报道时效与新闻来源、新闻专业主义、报道伦理、社交媒体参与等四个方面对两次地震报道,特别是对九寨沟地震新闻报道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研究,以期能对灾难报道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融通、拓展及其影响:新媒体时代广告的公共性建构—基于哈伯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分析39-44

摘要:摘要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广告和公共领域的表现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多样化。首先,由于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及其向私人领域的成功扩张,赢得了广告的眷顾;其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资本在网络新媒体领域加速扩张,互联网产业的高度集权化倾向,导致对公共利益的不断冒犯,以消费意识削弱了公民意识;再次,广告对公众的信息获取、信息质量、信息形态的制约影响了公共领域的形成;最后,新媒体广告通过精准营销、口碑传播和非市场化操作重新定义了它和公共领域的关系,有可能使公共讨论和舆情民意受商业广告的影响降低。随着广告等商业信息的染指,新媒体公共领域中公和私的边界逐渐模糊,身份认同将取代权力成为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关键词。

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45-51

摘要:摘要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丧文化兴起的背后,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然而这两种考察维度,仅仅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在多种心态和情绪中脱颖而出,但从技术视角思考文化生产,则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并风靡一时。其中,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助力了情绪释放,社交媒体重建了“部落化”的丧文化圈,表情包UGC则催生了解构经典的丧文化狂欢。

对视听类节目产品分级多边市场结构的形成、影响及反思52-57

摘要:摘要随网络传播兴起的“受众入口”,正作为一种独立的市场主体,对视听类节目产品的市场结构产生一种分级作用,并逐渐形成了以传统媒体平台和“受众入口”为“双中心”的分级多边市场。在这一市场结构中,节目产品的价值转化活动和供需平衡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对市场各部门的绩效和市场主体行为也产生了影响。为适应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广电节目为代表的视听类节目应在优化节目产品的生产、经营等供给活动的同时创新价值转化方式,提升转化效率。此外宏观产业结构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产业的整体市场绩效。

从对话不能到妥协共存:晚清政府和报人报律立法思想的源变考察58-66

摘要:摘要《报律》是清末政府与报界博弈协商的产物,并非是清廷单方面一意孤行强制推行的结果。《报律》的出台几经易稿,异常曲折,双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实践。清政府对待报纸的态度,由最初“冲击一反应”式的应急思维,逐渐转变为与报界共同协商,注重法理思维为特征的讨论,打破了以往专制立法过程中单一、专制、缺乏互动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报界对报律的认识逐渐深化,立法思维逐渐具有现代法制的色彩,并在具体的历史互动中实现不自觉地本土化发展。

互联网治理:全球脉络与本土挑战67-73

摘要:摘要互联网治理是当下全球热门议题,包括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网络经济和信息治理等众多内容。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空间的重要力量,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互联网秩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既有的治理体系有深入了解和反思。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汪炳华教授于2016年当选国际传播学会的主席,成为新闻传播学顶级学术组织的首位亚洲主席。他的研究专长集中在互联网政策法规和治理,在这个领域积累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本次访谈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这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历史发展、组织关系、相关争议性话题以及中国在此全球脉络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社交网络用户信息保护研究74-81

摘要:社交网络用户信息保护是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用户信息的被侵权行为,美国社交用户主要依靠隐私权、形象权和消费者权益三种途径获得救济。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交网站和社交用户在用户信息保护方面各自遭遇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美国社交网络用户信息保护的特点和方法,以期在大数据技术应用背景下,对我国社交网络用户信息的保护提供借鉴。

恩格斯论党内思想交流82-83

摘要:1892年11月19日在德国社会正在召开柏林代表大会的时候,恩格斯给党的主要领导人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Bebel)写了一封信,评价了正在召开的党代表大会讨论的几个问题,

恩格斯论军事记者的职业素养84-85

摘要:1854年3月,为了能在经济上接济住在伦敦的马克思,在曼切斯特从商的恩格斯先经当时在英国已经有些名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信徒、演说家和该报的撰稿人约翰·瓦茨推荐,

论群众办报和全党办报86-87

摘要:关于动员全党和群众参与党报工作的思想形成于40年代延安时期。当时对1941年创刊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批评要点之一.是空谈理论或所谈内容远离当前的现实。

复旦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88-94

摘要:2017年6月10日-17日,为期八天的复旦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研究工作坊在复旦大学举办。迈入21世纪,新形式的等级组织结构正在通过传播产业的渗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

在变革中观照,在思辨中前行—第三届中国传媒法治建设高峰论坛会议综述95-101

摘要:2017年是党的胜利召开的重要之年,也是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提出20周年的特殊之年。新媒体的突飞猛进、中国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

廓清理论传统 走向本土构筑—柯泽教授新著《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一书读评102-108

摘要:柯泽教授新著《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一书在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主要论证了美国传播学发展与社会心理学的共生共融关系;其二,大致给出了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的初步构想。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传播人本理念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源头,而李普曼与拉斯韦尔带有强烈社会心理学色彩的战时舆论宣传研究促使传播研究中流折转,最终多重因素汇聚下的美国传播学研究在科学心理学范式主导下完成了学科建制化过程。本书落脚点在于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为此作者大体给出了本土传播理论模式、研究方法以及建构原则,即理论适应性原则、理论效用性原则和理论批判性原则,而启蒙现代性构成了全书讨论问题的根本价值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