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界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 51-1046/G2 国内刊号
  • 1007-2438 国际刊号
  • 1.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界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数字新闻学·理论脉络与发展趋势、传播学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与伦理、博士生新论、全球视野

新闻界 2017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界杂志博士生新论
富裕的现代生活还是较高的社会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的媒介形象研究2-19

摘要:本文以文献分析和口述史访谈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研究理论为分析工具,旨在探讨20世G80年代的中国媒体如何将电视呈现为富裕的现代生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在谁拥有电视这一问题上媒体所赋予电视的理想化涵义。具体而言,本文分析其他媒介形态,主要是印刷媒介,如何让电视传播一种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相去较远的“新”文化价值——迈入现代化和变得富裕。实际上,电视所象征的内容源自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电视在本质上类似于其它现代技术产品,因为它对中国人的现代化未来作出了同其它现代技术产品一样的承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激发了中国人拥有电视,然后通过他们观看的节目为其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尽管拥有电视不能证明人们生活富裕或现代化,但是它为人们学习或模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条路径。这种学习或模仿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生,并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一道,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电视的普及首先由政府政策发起,电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展示了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如何使电视观看活动成为可能,电视如何与人的能动性相互作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成为由西方技术和文化塑造的现代化的合法部分。

媒介嵌入与佛教的现代转型—以新佛教运动中的《海潮音》为例20-28

摘要: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既是以外来冲击和示范为诱因,又以既有格局与秩序为背景。其间的发展与演进,彰显出制度的镶嵌、渗入与竞合。作为社群组织之一,汉传佛教的僧团、僧界亦复如是。本文试图以《海潮音》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为切入点,从现代佛教的“入世”取向在其内容上的呈现与影响上的展开为线索,探讨作为嵌入之物的近代化媒介及其所承载的交往方式被引入佛教社群后,对其共享观念、社会功能以及聚合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并透视此类嵌入在中国的传统社群的现代化转型中的形塑作用。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当一种新的媒介嵌入社会之中时,就必然会对这个社会的关系网络产生变革。媒介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更以此改变了人们的社交网络。《海潮音》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一种观念的共同体得以实现,这种观念的共同体又与线下的佛学院相互结合进而形成了新型的佛教共同体,促使了现代佛教的转型,同时这种转型也与根植于世俗火宅的《海潮音》发行网络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新闻界杂志特约专栏
记者有权进入看守所拍摄犯罪嫌疑人吗?—兼议黄大鸿诉央视等侵犯名誉权、肖像权案中的抗辩问题29-33

摘要:近年来,刑侦机关在侦办热点案件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对央视等特定媒体的记者开放犯罪嫌疑人拘押场所,并向记者披露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而央视频频将犯罪嫌疑人的“认罪”画面向亿万观众播出的行为较多地招致了“媒体审判”一类的批评,但被忽略的问题是,媒体记者是否有权进入看守所等拘押场所进行文字和图像采访?此外,刑侦机关向记者披露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除了有为“无罪推定”原则之外,是否可以作为媒体的“特许权抗辩”依据?本文基于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宗热点刑事案件引发的部级电视媒体侵权案件,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新闻界杂志本期专稿
边缘创新与价值准则: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关键34-38

摘要:互联网是通过对于个人的激活以及无限的连接形成了互联网形态下的新的社会现实、市场现实和产业现实的一种重新结构社会的力量;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所谓“发展的中断”或“破坏式创新”其实是源自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社会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型;基于传媒领域面对的新现实,媒介融合正确而有效的逻辑起点必须从当下的渠道融合转型到到市场融合、需求融合上来;而互联网发展“下半场”实践操作的关键是:预留出足够的“边缘创新”的制度和产业空间,并确立正确的衡量技术、产业与产品创新的价值标准。

新闻界杂志传播学
基于传播个体主义的“交互”与“共识”—自媒体时代新型信息政治实践的双向价值及治理逻辑39-44

摘要:信息政治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产物,媒体技术的升级引发了信息政治内涵的更新。相较于传统互联网,自媒体通过赋予信息政治“交互性”内涵而进一步深化了其自治性维度。大众在自媒体平台上通过议程设置、发展公共生活、“倒逼”政府等环节,构建起以多层次交往为核心的政治行为交互体系,提升了政治效能感。然而,基于“传播个体主义”的自媒体也增加了政治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结构的风险性。政府需确立柔性、开放的治理思维,充分估计自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做到“近用”且“善用”自媒体,以发挥其在寻求重叠共识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公民与政治权力协商的新方式。

是“媒介即讯息”,不是“媒介即信息”:从符号学视角重新理解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45-50

摘要: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经常被人错误的翻译成“媒介即信息”,这是因为混淆了“讯息”和“信息”,同时也没有准确理解“媒介”的含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区分“讯息”和“信息”,“讯息”就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信息”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来理解“媒介”,“媒介”也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因此,“媒介即信息”是不符合符号学规律的,这就相当于认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而“媒介即讯息”是符合符号学规律的,因为“媒介”和“讯息”都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并且,从符号学视角理解“媒介即讯息”可以揭示出该理论的深层涵义,即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思想不是由单一的媒介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符号的媒介及其所构筑的符号环境所影响和限定的。

大数据时代原生广告的传播路径研究51-54

摘要:大数据技术催生出全新的原生广告形态,广告主得以寻求新的变现路径。原生广告主要呈现为“表现原生”与“意图原生”等核心要素。社交媒体时代可采用对象驱动的逆向排序查询,原生广告信息经由自主传播过程,形成传播圈层的多级链式效应以及传播的良性循环。大数据技术可以支撑广告主全方位地知晓消费者所处场景,场景化的原生广告通过线上线下的虚实融合,引发实时消费行为,形成更接近一种实时实地的360°O2O模式。未来在人工智能驱动下,媒体将逐渐演变为融合上下文环境的自动化分发的“原生即服务”的形态。

新闻界杂志媒介与社会
个体门槛分布规律对微博谣言扩散的影响55-63

摘要:本文借用门槛理论模型,探讨建立谣言个体门槛预测模型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和颐酒店事件”微博谣言的扩散数据的解释,通过研究个体门槛分布规律对微博谣言扩散的影响,完善谣言的门槛预测模型。本研究有三个显著发现:1.临界大多数点的存在性问题;2.低门槛值分布高度集中;3.谣言类型影响门槛分布的差异。这三个问题是个体门槛分布状态下呈现出的三个主要特征,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影响个体门槛预测模型准确性的三个重要因素。

朋友圈的炫耀性内容对个体消极情绪的影响—嫉妒与消费水平的调节作用64-72

摘要: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利用日记法对120名被试进行了连续7天的9次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微信朋友圈炫耀性内容对个体消极情绪的作用,并探讨朋友圈嫉妒和个体的消费水平在其中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1.朋友圈炫耀性内容与个体消极情绪呈负相关;2.消费水平会弱化这种连接;3.朋友圈嫉妒则会强化这一关系。在将这些结果与前人研究进行对照的时候,本文从选定的特定社交产品的传播特征、个体的消费心理、研究材料的特点等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游戏的人与游戏精神:移动社交时代的“游戏化生存”73-77

摘要:移动社交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本文主要从游戏行为和游戏精神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分析移动社交时代游戏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与展演,以及以游戏精神为旨趣的思维方式,以期对移动社交时代的游戏化生存方式进行描述和探讨。

新闻界杂志新闻史
民国时期的电视知识生产78-85

摘要: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电视知识引介中,他们有的把电视看作是一种视频通讯技术,有的把电视看作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媒体,部分学者则就电视发展对其他媒体和新闻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民国知识分子对电视的认知紧扣“电视”的字面含义,认为电视即通过电气技术实现人类视力的延伸,将其看作是“千里眼”、“顺风耳”神话的实现。这些电视知识的引介既来自于国外科技发展的实际,也是基于中国古代神话产生的想象,构成了民国时期特殊的知识生产点。

新闻界杂志全球视野
从双百年政治动荡中走过来的秘鲁新闻传播业86-94

摘要:秘鲁独立前已有100多年的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1821年独立后,新闻传播业本来应该在民主制度下得到良好发展,但由于国家政治动荡不断,新闻传播业自身的发展经常被打断。经常发生的军事政变和军人独裁,使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1980年,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民主制度的再次回归和稳定,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逐步恢复,在互联网传播技术迅速普及的伴随下,秘鲁的新闻传播业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困境中的曙光:2017年牛津路透数字新闻报告解读95-102

摘要: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中心每年的数字新闻报告是观察媒体数字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今年该报告主要关注数字订购、假新闻、信任、媒体极化,以及智能语音驱动设备、聊天机器人、算法新闻给媒体带来的机会。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该报告进行详细解读,以期对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新闻界杂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小百科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新闻出版法103-104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涉及到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法律,有的法律还被详尽地论述过。这些论述从整体上表达了他们对新闻出版法的基本认识:争取所有人在普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尽可能使法律保障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

恩格斯论“免费文学”-街头公共阅读与交流105-106

摘要:“免费文学”,又称“街头文学”,是恩格斯对城市街头招贴和传单的一种褒义称谓。1849年4月13日,普鲁士王国第二议院第二十六次会议辩论国王内阁提出的招贴法案。

《青年实话》事件107-108

摘要:《青年实话》事件是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两份党的报刊——《青年实话》与《红色中华》之间的一场纠纷。《青年实话》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简称少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红色中华》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出版的苏区政府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