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界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 51-1046/G2 国内刊号
  • 1007-2438 国际刊号
  • 1.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界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数字新闻学·理论脉络与发展趋势、传播学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与伦理、博士生新论、全球视野

新闻界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界杂志博士生新论
媒介话语动员:建构民族团结的一种策略——基于西北多民族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2-7

摘要:媒介话语深刻地影响着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13份大众报刊近三年有关西北地区多民族的624篇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本文发现,媒介话语在隐喻、范例、流行语、描述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团结”的报道框架,并表现出强化多民族文化共通性、淡化民族差异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媒介动员中还需创新隐喻话语,增强心理劝服;拓展符号话语,建构集体记忆;增加隐性权力话语,形成身份认同。

他者眼中的“中山”——外报媒体舆论与孙中山逝世研究8-14

摘要: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重掌执政,并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于北上途中绕道日本。不久,孙中山被证实身患癌症,其最后的生命特征信息被外报详细记载。通过日文和英文的报纸资料,从舆论报道的视角,可以探讨外报对孙中山逝世前的政治活动、孙中山病情演变、孙中山逝世影响的认知,不仅可以促进孙中山研究的史料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探究他者(外国人)眼中的孙中山及“中山”形象的构建过程。

新闻界杂志特约专栏
准确估量舆论、舆情的数量和范围15-17

摘要:现在“舆情”这个词在舆论控制者和新闻传播学界使用的频率很高,各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纷纷成立舆情研究中心,检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出版各种内部的舆情刊物。

“贼喊捉贼”是否侵犯商誉?——奇虎企业诉阮子文侵犯法人名誉权案解读18-23

摘要:本文围绕“奇虎企业诉阮子文案”这一由新闻评论引发的诽谤纠纷案,重点就判决中的过错认定和涉案言辞是否具有侵权性质的认定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比较法上的相关规定,基于企业活动的公共利益性质和对市场强化舆论监督的需要,提出“公正评论”应作为此类案件中被告的合理抗辩方式。此外,评论中的成语表达是依照字面意思,还是放在特定的语言和社会背景下来考察,也值得司法者谨慎判断。最后还指出,如何协调、平衡企业法人名誉权(商誉权)和对企业的舆论监督权,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新闻界杂志新闻学
近现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的身份认同——以梁启超、于右任、、史量才等人撰写的报刊发刊词为主的考察24-32

摘要:梁启超、于右任、、史量才是近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撰写的报刊发-71J词分别表征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无产阶级报人、商业报(大众报)人的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体现于他们对于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法制和新闻道德的认识上。这些认同呈现为两种不同状态:报人的政治职业认同状态和新闻职业认同状态。两类身份认同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中国近代报人身份认同的如下历史事实:或直接或间接追求办报的政治或经济目的促生了认同的不同种类;新闻职业认同强调的是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因为商业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事,所以商业报人在身份认同方面更趋专业化,更符合职业报人的身份。

新闻界杂志传播学
中国城市品牌形象受众感知评价研究——基于全国36座城市的实证调查分析33-41

摘要:随着城市之间在招揽人才、招商引资、旅游营销、活动举办等方面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品牌形象在提升知名度、吸引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随之也迫使城市品牌形象研究必须不断发展提升。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法,从全国36个主要城市随机抽g.K3600名受访者展开实证研究,重点探讨受访者的城市品牌形象感知现状、感知特点、感知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受访者对全国36个主要城市品牌形象感知评价总体良好,对一线城市、二线发达城市以及一些东部沿海城市品牌形象的感知高于其他城市;不同人口学因素的受访者对各个城市品牌形象的感知存在差异;受访者普遍认为生态环境是影响城市品牌形象感知评价的首要客体指标;过半数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获取城市信息;受访者主体的人口学因素对其城市品牌形象感知的影响最为重要。

非言语传播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研究42-46

摘要:网络表情作为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直承担着辅助交际作用,而在“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时代,网络表情因信息含量大、传播渠道广、用户喜闻悦见等特征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广泛运用,使用频次不断飙升。本文从非言语符号出发,分析了网络表情的发展演变,并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娱乐宣泄、场景搭建、隐喻认知和个性彰显等六方面探究非言语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

体感技术及其在当代传播中的意义与应用47-51

摘要:体感技术被看成是改变传统“人一机”对话模式的产物,它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形式,丰富了传播的内容。本文以体感技术的传播学意义出发,通过剖析其理论意义与实践特征,结合体感技术在当代互动传播领域的发展现状,指出体感技术所带来的独特“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拉近受众的认知与接受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除认知不调和,在未来的互动营销以及信息传播领域都将得到广泛应用。

去媒介化:媒介运作的符号学隐喻——“媒介即信息”的再思考52-56

摘要:“媒介即信息”的论断揭示了社会意指系统运作的基本规律,有其深刻的符号学隐喻。本文从符号与内容、能指与所指的运作逻辑出发,着重探究媒介与信息运作的内在规律,并将这种规律上升到整个媒介发展史的层面审视,发现媒介的演进实质上就是去媒介化的过程,即由媒介(能指)转化为信息(所指),媒介不断否定自己,转换为另一种媒介的信息。

新闻界杂志媒介与社会
论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57-64

摘要: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一社会”框架、“公共领域”框架和“社会共识”框架去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但是,在喉舌理念和市场理念的双重压力挤压下,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呈现出“差异性”、“片面性”和“破碎性”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舆论引导——以近两年各地“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65-69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詈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案例,从场域理论、话语分析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博弈过程,并提出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路径。

《人民日报》(2001—2015)话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70-74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2001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日报》反映的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转变和这种转变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话语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折射出当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即在社会中能肯定和实现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性别认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新的社会性别认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分工。男性和女性应超越性别二元对立,使男女双方都能获得全面发展,这也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新闻界杂志实务研究
产消融合时代视频网站的UGC激励机制研究75-82

摘要:为厘清网络平台经营者如何与用户在内容生产方面互动并把这种互动融入其商业目标,文章以优酷视频创收平台为案例,通过作者的观察体验和对部分用户的访谈,分析了其整套UGC激励机制。调查和分析发现,优酷使用的策略与相关文献的研究或调查结果非常吻合。主要从动机层面的经济回报、能力层面的提升自我效能感,环境情感层面的社区建设三个方面设计了具体有效的机制来激励用户生产内容。结果表明,用户生产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产一消费的结构,内容生产或传播者依然处于核心地位,他们利用各种策略把用户生产内容内化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消费前及购买中体验对感知价值的影响研究83-89

摘要:大部分评估品牌体验的实证研究仅专注于购买中体验。然而在购买前,消费者往往通过多种渠道搜寻与品牌有关的信息,而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改变消费者对品牌感知的品牌接触点。根据全方位品牌体验理论,本研究不仅探索基于购买中体验的影响,还探索消费前品牌体验对评估客户感知价值的影响。本研究的贡献是在交易前和交易期间产生的品牌体验能共同决定一个品牌的整体感知价值。

新闻界杂志全球视野
传播学视域下美国文化研究的重构及其问题90-96

摘要:起源于英国的文化研究,借由传播学这一学科载体进入美国学术场域,并最终获得合法的学科身份。在这一学术资源的跨语境挪用和重构过程中,美国独特的学术体制环境促使美国文化研究不得不通过高度学科化和去政治化来实现自身的合法化。这种建制化过程构成了美国文化研究繁荣发展的体制保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批判的方向。这引发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批评,从而引发了美国文化研究新的学术身份危机。

新加坡政府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措施及其特色97-100

摘要:新加坡政府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措施,具有三大鲜明特色:一是“及时回应,绝不拖延”,即,对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民间呼声,作出及时回应,而非不问不顾或敷衍了事;二是“科学决策,绝不草率”,即,经由一整套详尽的调查、反馈和咨询等程序,作出合理科学的决策,而非盲目草率地推出措施;三是“合理定位,绝不独揽”,即,政府对网络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微观层面则采取放权策略,将教材编写、教学任务等放手给专业人士和社会团体等承担,而非独自包揽一切。

新闻界杂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小百科
刘少奇与《江淮日报》《盐阜大众》101-103

摘要:1940年12月2日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江苏省盐城县,《江淮日报》创刊。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指导并参与了该报的创办,他用化名“胡服”题写了报头,还为报纸撰写大量社论。该报是继《新华日报》之后中共创办的第二张大型报纸。

恩格斯论报刊“国家化”会产生很大缺点104-106

摘要:报刊“国家化”是恩格斯对德国社会中央执行委员会设想的管理党报方法的一种批评性用语。他的论述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党报同党的领导机构之间确立何种关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