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界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 51-1046/G2 国内刊号
  • 1007-2438 国际刊号
  • 1.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界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数字新闻学·理论脉络与发展趋势、传播学研究、传播与社会、传播法与伦理、博士生新论、全球视野

新闻界 2016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界杂志媒介批评
每个问题都有两面,缺一不可——读克劳福德《新闻伦理》2-5

摘要: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必须建立在丰厚的新闻实践基础之上。1690年第一篇新闻学博士论文,现在看起来可能还不如现在本科论文的水平,但那毕竟是300多年前对新闻实践理性思考的结果,那时只在欧洲几个国家总共有二三十家发行量很小的周报。直到19世纪中叶,大众报刊兴起,才奠定新闻学得以形成的基础。于是19世纪末,瑞士和德国的大学出现了新闻学的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建立了新闻学的院系。

新闻界杂志新闻与传播
刘师培报刊活动及报刊思想研究6-11

摘要:刘师培是扬州仪征人,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与章太炎相媲美;一生历经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三个时期,其报刊活动与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相互交织。刘师培的报刊活动前期主要宣传排满反帝的革命思想,中期主要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及教育思想,后期主要宣传保存国粹、支持袁世凯称帝、反对新文化运动。刘师培的报刊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刘师培的报刊活动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学者形象的典型之一,他的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澳门历史形象研究——从社会变迁看历史眼中的澳门12-18

摘要:澳门回归十六年来,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瞩目,在经济社会上取得了稳步的成就。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座岛城今日在文化、经济、社会上所呈异彩,与其在历史中的层层积淀无不相关。本文试从澳门几个主要社会变迁阶段与事件扮演的角色,来对其历史形象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展望其未来所呈现之面貌。

论古代丝绸之路行旅商贾的新闻传播19-24

摘要:古代丝绸之路上奔走的商贾由于职业需要,形成了见多识广、消息灵通的特点。在做着经商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们也会沿途传播他们看见或听闻的各种消息,内容涉及商业、时政、战争、社会等各种方面。这种传播可能并不十分及时和准确,但在当时那样一个消息十分闭塞、通讯极度不畅、现代意义的新闻报道根本就不存在的年代,还是客观上起到了新闻报道的作用,一定程度地满足了丝路沿途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需求。

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25-32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并分析当前国内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探讨、研究方向以及对该学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求全景展现在当前国内传播学界重要学术期刊以及相关研究专著中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格局。参照当前西方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情况,可以进一步发现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论、主要观点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有着明显的研究差异,这对考察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在中国传播学界的研究情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进对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相关理论研究的推进。

团结协作、科研创新,共同努力发展与繁荣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3-35

摘要: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科研创新暨《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出版座谈会于2015年11月20日在四川大学校史馆会议厅举行。会议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吴建主持,来自川渝两地多所高校新闻院系、多家媒体的专家学者以及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围绕科研创新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新闻界杂志媒介研究
视听内容规制的新困境:公共性与商业化的重构36-41

摘要:近年国家对视听内容的规制逐渐从传统电视领域拓展至互联网领域。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针对视听内容领域规制方式和政策取向的分析,发现这实际体现出的是国家规制与传媒市场化之间的张力不断强化,而实现两个领域管控的并轨,注重传媒公共性,探索传媒法治化应成为当前视听内容规制的新思路。

“互联网+”时代报业转型的进路——以《华西都市报》为例42-46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报业的转型需要在充分理解"互联网+"的基础上,遵循互联网的逻辑,在生产理念上,从"受众中心"转向"用户中心";在经营理念上,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在管理理念上,从"垂直管理"转向"扁平化管理"。本文以《华西都市报》为例,通过对其在生产、经营、管理三方面的转型实践的分析来探析报业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的叙事空间变置与情感投射47-50

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宏观空间上形成了城市儿童电影与乡村儿童电影的"二元"创作格局。从城市到乡村的叙事空间变置以及对残疾人等弱势儿童的关注,既是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的延伸,也是新时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乡村儿童的集体失语与逐渐发现的无奈结果,折射了不分地域/阶级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也投射着中产阶级对底层/弱势儿童的同情与关注,是五四新文化人道主义的复苏与繁荣。但是由于市场的客观原因与创作的主观原因,人道主义的忧虑又处于乏力、遮蔽的状态,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

当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探析——由韩剧《匹诺曹》引发的思考51-53

摘要:记者在新闻现场肩负着"群众的眼睛"的职责,只有把握现场,才能准确地传达出现场发生的真实场景,选择核心的新闻信息,配以相应的画面,这才是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体现。《匹诺曹》是2014年由韩国SBS电视台播出的一名有着特殊才能的电视出境记者的故事,反映当今新闻记者的职业状态引人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值得讨论。

新闻界杂志新媒介研究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微信使用行为与效果研究54-57

摘要: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微信使用群体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解释了不同的微信使用模式与其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微信用户群体的主要使用模式为两类: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工具性使用以及基于娱乐与消遣需求的仪式性使用。其中,基于信息与社交需求的使用模式与人们的线下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而基于娱乐与消遣的使用模式对于社会资本无显著影响,但是却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另外,研究还发现微信用户中女性更倾向于娱乐性的仪式使用,从而生活满意度更高。

国内外有关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比较——基于286篇研究文献的实证分析58-65

摘要: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国内外有关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研究进行量化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大陆、港台和国外研究在文献数量、命名方式、研究议题、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方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议题方面,中国大陆、港台和国外学者分别重视管理应对、抗争动员和概述研究;理论视角方面,大陆学者较多应用传播与舆情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港台学者应用较多的是社会运动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国外则以社会运动理论、话语和对话理论为主;研究范式方面,大陆学者的主导范式是对策研究,港台和国外学者的主导范式是抗争研究;研究方法方面,大陆学者以思辨的方法为主,港台和国外以实证的方法为主。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学科研究的差异和国内外研究各自的局限。

新闻界杂志全球视野
傲慢与偏见:对BBC有关访英报道的框架分析66-72

摘要: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BBC在访英期间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探析在新的两国关系背景下BBC涉华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倾向框架和报道结构框架。研究发现:BBC的关注重心仍在人权、西藏问题、中国威胁论等既往框架上,同时对中国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更为矛盾复杂的心态,在报道时也没有秉持客观公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