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界》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策划、理论战略、实务个案、人物时评、事体背景、集团管理、动态资讯、在市州县报战线上等。
  • 主管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主办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国际刊号:1007-2438
  • 国内刊号:51-1046/G2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33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1
  • 综合影响因子:1.06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界 2014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界杂志本刊访谈

新媒体时代变化最大的是记者的心态~1)——专访《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王星

摘要:张志安、刘虹岑(以下简称“张&刘”):2013年你开始在网易写“坏新闻”这个专栏,当时为什么要办这个专栏?
2-8

逆袭与转型:视频网站自制节目传播现象解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加剧,视频网站面临节目版权费用攀高和电视台独播战略的冲击,一时间,内容来源渠道受阻使得视频网站似乎“弹尽粮绝”。在危机四伏中,网站自制节目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9-20
新闻界杂志媒介批评

“福喜事件”和“卧底采访”的限度

摘要:美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涉嫌严重违法生产经营被曝光,显示了新闻记者暗访的力量。上海三位电视记者从5月起,“潜伏生产线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卧底调查”,以暗中摄录的图像和说话,披露了这家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货商使用过期、变质、次品原料,偷换保质期标签,编制阴阳账本等不法行径,政府当局迅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同时也引发了如何监管“公共厨房”、保障“舌尖”安全等深层次讨论。
21-24

头版厚郭美美薄地震极为不妥

摘要: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
25-26
新闻界杂志理论研究

风险社会视域下社会困难群体新闻活动中的不信任研究

摘要:高风险社会,不信任并非是简单的信任反面的意涵,而是风险压迫下的一种情绪和心态的复杂表征。社会困难群体因其弱势在风险社会中首当其冲,而该群体不信任的泛化心态也为社会埋下了风险因子。本文从社会困难群体的社会信任缺场切入,借助课题组实地调研多年累积的群体性事件数据库分析,认为社会困难群体在抵御风险过程中寻求参与新闻活动,并和传媒形成互动闹大而构建对传媒的期待;随着期待的消解,传媒的信任被瓦解进而推动社会困难群体塑形风险。作为社会困难群体与政府机构和专家系统之间的信任纽带,传媒理应在风险叙事中守护和维持信任沟通,从而消解社会困难群体不信任带来的社会风险。
27-33

媒介化社会的认知影像: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探析

摘要:国家形象的研究一直是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和国际公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形象理论与媒介化社会中的影像出发,从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与社会心理认知的角度梳理了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流派和认知维度,并对中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力求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及其理论有所启示。
34-38

失序新闻与失范媒体:论转型时期的新闻生产与媒体纠偏——以“郭美美事件”与“杨武事件”报道为例

摘要:媒体出于对社会规范功能的坚守,长期以来将失序新闻作为其内容生产的重要类型之一。但颇具悖论的是,随着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多元主体日益介入新闻生产,众多原本出于对现实批判的失序新闻在媒体与消息来源的竞合博弈中被不同程度地失范性生产,反而造成社会和道德秩序的进一步恶化,也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严重下滑。本文认为,若要对当今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新闻失范性生产进行有效制约,亟需主体性日益彰显的社会公众积极监督责问,还要整个传媒业主动打破沉默潜规、相互批评,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新闻生产制衡机制。
39-44

电视新闻体制改革的萌芽——以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新闻生产为例

摘要:本文以1980年代的电视新闻生产为例,分析电视新闻生产的改革路径。电视新闻生产的改革,是从管理体制上发力,其后是运行机制的改革,最后是形态及内容的创新。按照这样的逻辑,1990年代初期产生重大影响的电视新闻改革其实也发端于80年代在新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准备。同时也要看到,在改革的同时也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巩固党性原则,建构绝对权威的政治舆论场。
45-48

从参与主体看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问题

摘要:高风险社会中,社会救助成为对整个社会及公民个体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的社会话题。而信息传播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神经系统。从对“贵州毕节流浪儿死亡”事件“谁来发现流浪儿”信息传播链条的考察可以发现,要把握信息传播问题,重点是要考察社会救助的参与主体。从社会救助体系的参与主体求助者、施助者、关注者三类社会角色进行考量,可以发现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存在的传播主体缺失、社会动员不足、信息过量等诸多问题。这为解决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问题、建立公益传播平台奠定了基础。
49-53

网络环境对广告效果的制约作用分析

摘要:互联网为网络广告提供了便捷的传播渠道,同时也提供了制约和消解广告传播效果的环境因素,在网络环境下,注意力资源稀缺,网络广告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化,过度营销和虚假广告产生对广告效果的负推动。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制约和消解广告效果的诸种现象,探讨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从另一角度寻求提升网络广告效果的合理路径。
54-58
新闻界杂志实务研究

传媒经济研究的局限不是传媒经济理论的局限:与孙俨斌博士商榷

摘要:孙俨斌博士在《新闻记者》(2014年第2期)《“社会资本”视角对传媒经济研究的三个跨越》,认为“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不能对媒体会议会展、灰色收入等非经济因素进行有效解释,进而提出传媒经济理论存在局限性。本文认为,上文把对传媒经济本质的研究混同于传媒经济理论研究,把传媒经济研究的局限混同于传媒经济理论的局限。“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是对传媒经济本质模式的研究,不能涵盖其它传媒经济理论。非经济因素对传媒经济的影响,即可以通过现有的传媒经济理论加以研究,也可以通过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研究局限不等于理论局限。
64-67

微信出版的特点及构建——基于移动出版平台的对比分析

摘要:观照聚合阅读新闻端、微博、APP三移动出版平台的现实困境,本文从平台特点、传播行为分析了微信移动出版的特点,认为其开放式轻应用平台实现了受众个体与出版机构、移动端口与母媒体资源、生产管理与服务运营之间的便捷联接。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服务〉内容〉形式,提升用户交流“私属感”、联动推广公众号、碎片化内容、整合风格等增强微信出版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
68-72

“校中台”:“做中学”理论的践行与超越

摘要:与传统生产性实训基地相比,“校中台”作为一种由台院共建共管的,集节目生产基地与学生实训基地于一身的新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践层面中表现出鲜明的产业对接特征,在理论层面深受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影响,又以动态生成的个性化知识观、项目驱动的融合性课程观和三位一体的共同体学习观等“新三观”发展和超越了“旧三观”。
77-80

本刊关于规范论文格式的提示

摘要:为提高审稿时效.遵循学术出版规范,进一步办好刊物,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现将向本刊投稿的格式规范有关问题提示如下:
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