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本刊特稿
把“政治”带回来1-1

摘要:2016年2月,一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家甘惜分辞世,享年百岁。他的一生无论怎样与时俱进,都对新闻与政治念兹在兹,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对中国革命的政治价值、对社会主义新闻业的政治立场更是终生不渝。他曾直言:新闻不讲政治,不问政治,"要么是傻瓜,要么是装蒜"。而在一些心念旧恩的回忆中,好像听到的恰恰是"去政治"的流行语,如一生关切只在学术云云。此类状况说到底也在于日入日深的"去政治化的政治",亦即解构一种政治而建构另一种政治。

反思当代社会的“媒体化政治”2-7

摘要:本文综合多种案例材料,通过展现政府公共关系培训、网络舆情引导、"微政务"传播、区域品牌营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初步勾画了中国"媒体化政治"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分析"宣传媒体化"、"行政公关化"这一发展趋势的历史成因,及其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复杂影响。

新闻的公共性、专业性与有机性——以“民主之春”、延安时期新闻实践为例8-17

摘要:美国媒体对"民主之春"的集体漠视,预示了当代世界普遍的新闻公共性危机,也是民主政治的危机。在市场逻辑和专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之下,媒体结构性地偏向城市中产阶级和各界精英,忽视普通民众的声音,贬抑社会底层的发言权。这背离了平等进入、广泛参与等公共性原则,使得公共空间等级化、封建化,在一些重大议题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无法有效表达,难以通过辩论和博弈形成共同意志和公共决策。延安时期的新闻大众化运动践行"群众路线"理念,致力于呈现底层民众的呼声和需求,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新闻范式,可作为反思当代媒体状况的批判性资源,有助于打开新的想象未来的空间。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及其基本关系18-25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形成的关于新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认识论、新闻价值论、新闻方法论的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广义)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新闻"的系统看法。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主要是:党性原则观念,人民中心观念,新闻规律观念和正确舆论观念。"党性原则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观念,是总体性、统领性的观念;"人民中心观念"是新闻价值目标观念,居于核心地位;"新闻规律观念"是根基性的观念,是新闻宣传、新闻舆论坚守历史唯物主义或实事求是根本原理的必然要求;"正确舆论观念"是实现党性原则观念、人民中心观念的方法论观念,"正确舆论"就是符合党性原则、符合新闻规律、符合人民利益的舆论。

计算社会科学视野下的新闻学研究:挑战与机遇26-32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计算社会科学时代,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和研究范式给传统新闻学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计算社会科学从数据、计算方法、网络科学理论等多个层面丰富了新闻学研究。本文尝试梳理计算社会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总结代表性成果,分析其对新闻学研究的影响。本文最后讨论了作为计算社会科学分支之一的计算传播学的定义,强调了从研究问题、数据、模式、机制和基本原理的角度来理解新闻学研究。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新媒体环境下评论侵权抗辩事由的演进——以汪峰系列名誉权纠纷案为例33-40

摘要: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知名歌手汪峰提起的系列名誉权案经过一审和二审后,以败诉告终。"公正评论"这个学理上的抗辩事由第一次被写进判决书,这是评论侵权诉讼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我国现行法的局限性,判决书出现了诸多前后不一致和模糊之处。在如今"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环境下,由评论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件迅猛增长,汪峰系列案提示我们亟需明晰与评论侵权相关的抗辩事由,以便在名誉权和言论自由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

微文:新媒体时代的“民间语文”41-46

摘要:新媒体传播带来的"为粉丝的写作",催生了一种新的写作文类——"微文"。"微文"是"微文化"的时代显影,它脱离了传统文本规范、纯正和高雅的审美范式,在"微博"、"微信"和各种网络知识型社区广为流传,逐步形成了诸多"异质化"的话语特征和文本形式。"微文"写作力求把握目标受众的心态,讲究故事叙述的结构与细节,在情感上找到受众的共鸣点,并为公众提供知识分享、交流、互助和协作的开放平台。"微文"彰显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特质:大行其道的"萌写作"使之可以归入"青年亚文化"的阵营;而融合多重信息的"互文性写作",则是网络文本的典型特征。

在“自由”与“尺度”之间:特稿的实践之维——基于对李海鹏系列作品的考察47-55

摘要:本文立足特稿生成的微观视角,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被誉为"中国新闻业的最佳特稿记者"的李海鹏19篇特稿文本的文体特征与叙事特色,并结合其实践经历与专业认知,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特稿中的文学性与新闻性如何呈现,记者如何在‘自由’与‘尺度’之间‘提纯’并实现文学与新闻的平衡"。研究发现,特稿所具有的文学与新闻双重特质,"投射"到记者的特稿实践中,即表现为记者在文学境界、技巧与新闻理念、规范之间的博弈,二者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都是特稿作为公共知识和读者接受对象存在的社会诉求。

新闻大学杂志新媒体研究
在线健康传播运动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优酷网“渐冻症冰桶挑战”为例56-63

摘要:本研究以优酷网为例,以说服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冰桶挑战"运动在中国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征以及传播效果。本研究首先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呈现了参与"冰桶挑战"的用户对于"渐冻症人"疾病的认知度以及情感态度的演化。研究发现,用户对于事件的认知度以及对视频信息的评价在该项运动进入中国后的10天左右出现转折,即用户认知度先上升再下降;同时积极情绪占比先上升后下降,消极情绪占比先降低后升高。本研究继而根据说服理论,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了视频信息"诉诸事实"策略以及"诉诸情感"策略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诉诸事实"策略有效提升了用户对事件的认知度;而"诉诸情感"策略则提高了用户对于信息的积极评价。本研究检验了说服理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的适用性;同时为有效地设计在线健康传播运动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

学者自我表露差异中的性别认同——基于新浪微博文本的考察64-72

摘要:媒介具有建构社会性别特征的作用。过去,受众是媒介建构的对象,如今,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建构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建构自己的性别形象。本文以新浪微博为考察"田野",对"新浪微博风云影响力榜"和"新浪风云人气榜"中65位学者所写的微博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学者们的自我表露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征,他们主要通过外在的不同自我表露方式和内在的不同话语策略来建构他们的性别形象。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并没得到改观,与过去不同的是,微博中的学者是在主动建构自己的性别形象,而不是被建构。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当前我国媒体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受众为视角73-80

摘要:本文从受众的认知和行为层面探讨了影响媒体传播力的主要因素。笔者采用多元阶层回归法,具体分析了以CCTV为代表的12家主流媒体和以腾讯网、新浪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传播力。研究发现,受众的媒体功能认知、新媒体特征认知,及媒介使用行为都显著影响着媒体的传播力。本文指出,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要发挥其优势功能,回应受众期待;要善用新媒体基因,构建新型主流媒体;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恪守真实客观原则;要加强媒体融合转型,多渠道全方位提升传播力。

从“他助”到“自助”:“心理不悦类”“邻避”冲突事件中的媒介选择、自我动员与集体抗争81-89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当今"快速移动、频繁互动"的媒介化社会,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渐式微,移动社交媒体的自我动员力日益增强,都市业主不同的媒介选择与使用会直接影响"邻避"冲突的最终结果。本文通过研究武汉H小区拟建临终关怀医院这一冲突个案发现:移动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下一个能影响集体抗争行动的决定性变量,业主在邻避冲突中可以直接绕开传统媒体,借助手持便携式"新媒介武器"(如移动QQ、移动微博、移动微信、移动直播平台)进行自我动员与集体抗争,并获得成功。在这种冲突中,传统媒体从主动"失声"到自动"失效",移动社交媒体成为行动者"自我救赎"的自主工具,行动者的"身体在场"与"虚拟在场"使得民意主体快速聚集并增强了舆论压力,移动网络舆论场的自我调适和净化功能使得网上声音与网下行动更加趋于理性而有力。

网络民族志的研究——以山东乡村的基督教传播实践为例90-94

摘要:本文结合传统民族志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以及网络民族志的线上互动式路径,从经验相远迈入经验相近的研究进程来洞察转型中国农村基督徒如何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传播教义的实践,突显网络民族志这种方法对于研究边缘群体的意义与价值,并反思网络民族志研究的局限性。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与公共关系
突发危机中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95-101

摘要:在以社交网络为主导的突发危机非官方传播中,虽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正能量信息,但对改善公众的客观认知、积聚正面的社会情感与促进危机响应的行为意愿等方面仍未能充分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本文基于社交媒体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型(SCCM),对四种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危机的微博信息进行文本挖掘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网络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因素。研究发现:(1)危机事件的类型是造成非官方正能量信息在道德性、认知性、情感性和行为性四个维度出现热词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2)危机信息的真实性、信息蕴含的积极情绪、官方媒体的参与度和危机事件中责任归因的明确性是影响非官方正能量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因素;(3)"危机事件属性"下同类危机的发生频率和"媒介参与属性"下社交网络用户的参与度并未对非官方正能量信息的形成与扩散产生显著影响。

媒介素养视阈下公众谣言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02-109

摘要:谣言辨别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题中之义。本文选取6个常见的谣言案例作为测定公众谣言辨别能力参考值的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公众的谣言辨别能力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公众谣言辨别能力与性别、学历、对意见领袖的选择偏好显著相关,与生活地域和收入水平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公众谣言辨别能力与社交网络密度中的微博关注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新媒体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制度创新影响研究——以视频网站为例110-116

摘要:我国的电视剧年产量、播出量、观众数量均居于世界第一位,但与此同时,我国远非电视剧产业强国,原有制度安排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视频网站迅速崛起,拓宽了电视剧的播出渠道。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将视频网站的加入为产业带来的变化视作中国电视剧产业的一次制度创新,分析了产业制度创新的僵滞、发展、完成三个阶段。视频网站作为新媒体创新集团的意义,在于其极力破除国有电视台作为独占型利益集团的垄断地位,打破制度僵局,从而推动电视剧产业制度创新的形成。

数据驱动背景下财经传媒价值链重构117-123

摘要:在数据驱动时代,财经传媒产业价值链凸显资源高度关联、内容普遍衍生、渠道多向延伸三种特性。财经媒体要解决当前价值链单一与僵化问题,须优化企业结构,通过差异化与专一化战略,运用资本杠杆,开辟数据创新路径,体现数据创造价值的竞争优势。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传播学教育
圣约翰大学新闻教育的历程124-131

摘要: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家新闻系的诞生地。但对于该校新闻教育的情况,现有文献还难窥全豹。本文主要立足上海档案馆收藏的相关档案,还原了圣约翰新闻教育前后25年的发展历程。该校新闻系创办虽早,但受限于圣约翰大学的由盛转衰,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它部分移植了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再加上校内对英文教学的重视,便于学生与国际接轨;但对中国社会来说不够接地气,本土化程度较低。本文也将圣约翰与燕京的新闻教育进行了比较,后者主动从中美两国新闻界、教育界赢得支持,推动了燕京新闻系的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