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本刊特稿
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1-7

摘要:政府新规制、技术新进步、资本新走向、社会新变迁使中国新闻传媒业呈现出了新的变化:以混合所有制为标志的传媒新体制基本成型;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制播分离"新模式出现,传统新闻媒体面临沦为"内容提供商"的风险;多生产主体、多媒介渠道、融合新闻产品共同重塑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微观层面,资本大鳄对传媒的反向融合、中间阶层和新生代的舆论新取向、"后真相"的挑战、自媒体的兴盛以及新闻视频化等趋势日益清晰。困境中的传统媒体应该坚持真实、揭示真相、坚守真理,走从"信息媒体"到"意义媒体"的转型再造之路。

论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混合所有制8-14

摘要:当前,互联网资本大举进入新闻传媒领域,彻底改变了过去由国有资本垄断传媒业的老格局,混合所有制的传媒新格局已悄然形成,由此带来中国传媒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党管媒体的方式受到挑战。

中间阶层的觉醒:中国舆论场新生态15-20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中间阶层崛起如何影响中国的网络舆论生态。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中间阶层的出现得益于社会转型,他们孜孜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拥护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这一诉求与媒介技术的进步相耦合,使他们开始取代低年龄、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的"三低人群"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力军和议程设置者。具体表现为网民关心的议题从吏治反腐转向公共管理;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之间产生联动效应,短时间内能够引爆舆情,形成独立的舆论场;网民的表达方式从情绪化、非理性成长为真正的"无组织的组织";传统大V式微,在垂直细分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和特长的专家成为新的意见领袖,这些变化建构了中国网络舆论空间的新生态。

网络新生代的崛起:中国新闻业的新生态21-27

摘要:网络新生代作为网络"原住民"崛起于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及接收信息、解读信息的方式与上代人截然不同,是真正的互联网群体。面对此种情形,中国新闻业从新闻制作到传播路径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网络新生代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新闻业的格局,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症候;网络民族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的新动向;融媒产品涌现与激增的新方式;新闻娱乐化突显的新指向,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新闻业的新生态,也带来新闻业的流变。

“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28-33

摘要:"后真相"所表征的现象及其影响突破了政治领域,涵盖了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后真相"与媒体变迁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应用互为表里。近几年中国网络舆论的状况变化与"后真相"关系紧密。当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大众化之路转向社群化传播的路径,这一路径转向是"后真相"的深层原因。"后真相"不仅冲击新闻业的基本原则,挑战人们对新闻的认知,也通过新闻的社群化传播影响社会的良性建构。对此,中国新闻业须谨慎应对。

众媒时代:多元的媒介新生态34-38

摘要:众媒时代除了构建了新传播,还搭建了新关系,塑造了新交往,强调的不仅仅是"众"或"媒",而是关系的连接与交往的变迁。这种连接不仅是针对个体与媒介,更是权力、资本、技术、社会的嵌套与勾连。这种丰富多彩、多方共存、内外互动的媒介新生态也创造了多元与协同的政治新局面。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范长江离开《大公报》的原因探析39-45

摘要:范长江何以离开《大公报》,是新闻史学界一个"公案"。本文在分析范长江本人对此问题的解释和相关当事人与学者的不同说法基础上认为,政治立场虽是范长江离开《大公报》的深层原因,但非直接原因;因上夜班问题与张季鸾争吵,虽为导致范长江离开的直接原因,但非唯一原因;范长江离开《大公报》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思想上日益接近共产党、与王芸生等人员的紧张关系、与刘汝明的矛盾及刘汝明对其所谓"敲竹杠"的指控、热衷组织"青记"与《大公报》"不党"方针间的矛盾等因素长期积累,借着夜班问题上与张季鸾的争吵而突然爆发,遂产生范长江被辞离开《大公报》之结果。因此,范长江离开《大公报》既属偶然,也属必然,是偶然中隐含着必然的一种结果。

近代日本人在华中文报纸的殖民话语与“他者”叙事——以《盛京时报》《泰东日报》的伪满洲国“建国”报道为例46-55

摘要:"他者化"叙事是殖民报刊新闻呈现的典型特征,这在近代日本在华所办报纸中有着鲜明体现。伪满洲国是日本占领我国东北期间建立的一个附庸伪政权,本文以日本人在华经营的两份重要中文报纸——《盛京时报》与《泰东日报》的伪满洲国"建国"报道为例,力图呈现其霸权话语机制下的"他者化"新闻叙事策略及潜藏于其中的历史逻辑。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56-61

摘要:本研究关注了正在中国新闻业界流行并被称为"非虚构写作"的特稿,这种新的新闻文体值得研究。本文提出要严格区分文学界的"非虚构创作"与借鉴文学手法的"新闻特稿"的界限,也要弄清特稿与深度报道的差异,以更好地促进新的文体在符合新闻规矩的框架内创新发展。

渐趋开放的公共空间——《人民日报》新创评论版特色研究62-69

摘要:2013年1月4日,《人民日报》创办该报首个评论版。在该版首发《致读者》中,编辑部从作者、选题、目的等多个角度阐明了评论版的发展规划。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抽取2013年至2016年四年来该版发表的709篇评论为样本,从编辑策划与评论实践的比较研究中探寻评论版在打造公共空间上的效果。研究发现,评论版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为公众塑造了一个渐趋开放的公共空间,促进理性表达和共识达成。

新闻大学杂志新媒体研究
社交媒体时代的从众效应研究——以拼趣为例70-78

摘要:围绕网络匿名性(online anonymity)对网民从众心理的影响,学界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其中,最为凸显的议题是网络匿名性和网络中物理线索(physical cues)以及社会线索(social cues)的缺失是否从根本上强化了社群内部的民主性。这一议题随着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类型变得更为复杂。在新兴的社交互动平台上,媒体内容不仅可以与完全匿名的陌生人分享,还可以与关系一般的熟人或是生活中的亲密好友共享。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 Effects,SIDE)和自我构念(Self-construal)为理论基础,以拼趣为研究平台,利用实验法检验了拼趣用户对于画面的选择是否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本研究重点探讨了不同层次的个人信息披露(person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成员认同感(group identification)、信息处理集中度(impersonal task-focus)、和信息处理忧虑度(evaluation concern)这四个变量在从众效应中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220个实验对象进行数据分析,该研究肯定了信息处理集中度和信息处理忧虑度的统计显著性,并对研究发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虚拟社区“认知盈余”实现过程研究79-87

摘要:"认知盈余"是指无数个体利用自由时间在互联网上分享知识,协同创造社会价值。虚拟社区内成员互动具有流动性,其关系网络亦是富有弹性的"软边缘"。本研究通过动态的社会网络分析,考察知识分享社区成员间互动关系,发现知识共享社区网络结构并非理想的扁平、去中心化型态,成员位置呈现"核心—边缘"的特点,提出"星型结构—簇型结构—网状结构"是知识型虚拟社区网络结构的一般演进路径。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媒介新闻使用对青年政治表达的影响及政治效能的中介作用88-98

摘要:本文欲探究媒介使用对青年政治行为影响。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对中国境内的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N=2188),系统分析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使用对中国青年政治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媒体新闻使用既对青年线上和线下政治表达有直接促进作用,又通过外部政治效能,对线上和线下政治表达产生间接推动作用;而网络媒体新闻使用,则对青年线上和线下政治表达有直接促进作用,同时又通过内部政治效能对青年线上政治表达产生间接推动作用,还通过外部政治效能对线上和线下政治表达产生间接促进作用。其中,政治效能感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研究发现,不仅青年的线上和线下政治表达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的影响,而且内部和外部政治效能感之间也具有正向的相互作用。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同一个家庭不同的微信:大学生VS父母的数字代沟研究99-106

摘要: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同年龄层群体之间的数字代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对于此类问题的实证研究还十分有限。我们试图从微信这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入手来考察数字代沟。我们的样本来自126个大学生家庭,其中,亲代145人、子代126人。一方面,我们通过亲子配对问卷调查揭示出两代人主观认知到的数字代沟;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总计5609条朋友圈的内容分析展现出两代人客观存在的数字代沟。这些主客观上的数字代沟,简而言之,就是同一个家庭不同的微信。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亲代教育程度、子代教育程度、子代年龄、亲代年龄、家庭所在城市发达程度对数字代沟有显著影响。最后,我们还讨论了数字代沟对家庭亲子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斯蒂芬逊传播游戏理论的思想史背景107-113

摘要:1967年斯蒂芬逊提出了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试图从人类游戏视角对大众传播现象进行解释。这一理论深受哲学革命和物理学革命的影响,同时继承了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思想传统。在互联网传播时代,这一理论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社交网络时代中国纸质媒体转型战略研究114-121

摘要:本文以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中国地方报业传媒集团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从业人员是如何认识纸质媒体所面临的困境及转型问题的,纸质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以及社交网络背景下纸质媒体的转型策略和结果。立足媒介生态学视角,本文认为纸媒转型要打破彼此分隔、互不连通的"孤岛"生态,实施云传播战略,建构开放融合的媒介生态系统。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与公共关系
疏通渠道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122-130

摘要:以往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渠道的研究过多地表现为"媒介中心主义",尤其是过分强调主流官方媒介的作用,忽视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多渠道特征,使得国家形象传播面向单一,效果有限。受全球一体化与传媒生态格局变化的影响,桥梁人群、组织机构、传播媒介都可发挥渠道功用。本文对上述三大渠道做了深描,构建出了渠道模式,厘清了个中关系,指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要整合渠道资源,实现对外立体传播。

科学传播框架下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中的优势与不足——以IPE数据库为个案131-137

摘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污染地图数据库一定程度上坚持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科学性,但也存在环境信息全面性不足、公众参与缺失、外部规范层面不足等局限。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科学传播的一部分,有效传播需要以满足科学信息的内部信任为基础,通过科学体验、科学对话、公众参与等方式实现科学与受众的互动,从而达成受众对科学信息的外部信任。文化、社会规范、控制系统等外部因素也逐步影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效果。这些发现都是在新的科学传播效果模型框架下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