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本刊特稿
历史、科教类纪录片的美学与合法性1-8

摘要:历史、科教类纪录片与一般纪实类的纪录片完全不同,纪实类的纪录片通过纪实美学向观众呈现一个指向现实社会(制度性事实)的客观世界,而历史、科教类的纪录片则通过演绎美学来指向自然、历史(物理性事实)的客观世界。演绎构成的方法含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之所以能够为观众接受,主要是因为观众对于科学的信仰,而不是这些纪录片表现了科学事物的本身。任何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影像媒介都必然地具有社会性价值,历史、科教类的影片也不能例外,这也就决定了它所获得的客观性与纪实类纪录片所获得的客观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历史、科教类纪录片因而能够获得其作为纪录片的合法性。

纪录片三论:源起、构造和真实性9-18

摘要:以格里尔逊(JohnGrierson)的命名开始,纪录片至今不过90年时间,虽然从文本产量、产业化程度和语言形态的多样性等方面,不能和故事片的影响力相提并论,但是在探测人性方面,因能指和生活世界的直接关系,纪录片常常要比故事片更加深入锐利。纪录片出身在电影的高等语态当中,一开始就关注人与社会问题;纪录片常常也做戏剧化的努力,但以片段式为其主要结构,旅程和幽闭空间为其主要的叙事特征。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地处理事实”(creativetreatmentofactuality)规定了作为文本的纪录片与生活世界的勾连方式,然而也为纪录片反映现实的能力,埋下了纠纷的种子。纪录片在1960年代经历了语态和真实性挂钩的极端事件,加入同时也体现了后现代思潮对传统认识论的颠覆和反拨。在最近30年,纪录片呈现多样化,语态不再成为真实性的限制,透过纪录片认知世界的朴素思想依然有效。

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生态报告——关于当代中国纪录片与纪录片人的调查报告19-26

摘要:本文就当代中国纪录片人生存状态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被访的一线中国纪录片人中,七零后已成为中坚,一半以上导演有三部及以上长片,具有一定的行业忠诚度;绝大多数人都有自筹经费拍片的经历,在各种权益中,署名权最为看重,财产权往往被忽略;当代中国纪录片人普遍愿意在制片人环节与西方人士进行协作,其次分别为发行环节、剪辑环节、摄影环节,导演环节排在最后;当代中国纪录片人的收益与投入严重不成比例。如何在投入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业界、学界关注的严峻问题。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论新闻控制的结构、目标与追求27-37

摘要:新闻控制是对新闻活动者新闻行为的约束与限制,核心是控制新闻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控制结构由控制主体、控制对象和控制中介构成,每一结构要素都会伴随时代演进而变化。新闻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为现实的新闻行业发展服务,为现实的政治统治服务,为现实的社会控制服务。新闻控制,既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不良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介乎两者之间。新闻控制应该追求良性控制,即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控制,符合社会共同体需要的控制,方式方法合理可行的控制。

兼顾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美国法律处理传媒与司法关系的理念与规则38-46

摘要:新闻自由和审判公正分别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六修正案的保护。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系列判例,禁止司法机关以“藐视法庭罪”惩治媒体或向媒体“缄口令”,严格限制法院封闭法庭,最大程度地保护媒体采访报道案件审判的权利;司法机关通过预先甄选陪审员、隔离陪审团、变更审判地点、延期审理等救济手段,消除新闻报道对案件审判的影响,确保被告获得公正审判。法官、律师、新闻界寻求协作、克制和互信,是美国社会化解传媒与司法之间紧张关系的新趋势。

新闻大学杂志新媒体研究
朋友还是对手:媒介与中美民众的相互审视47-58

摘要:本研究基于2012年初分别在中美两国进行的两次代表性抽样调查问卷,揭示了中美两国民众如何看待对方,以及传统和网络媒介在其中分别体现的作用。研究表明,受访者对报纸和广播的使用与他们如何看待对方国家和国民有着显著的关联;而另一方面,新媒体并不会对他们的观感产生明显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中美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印象主要由他们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看法决定。此外,年龄、政治倾向、对对方国家的兴趣,以及和对方国家或民众的直接接触等人口学要素也对他们的观感有着重要影响。

APP:技术赋权的回归59-63

摘要:技术赋权在之前的探讨中较多地落脚于话语这一中心议题。本文从社会性事件、意义创造和权力形式三个维度,对新媒体的主要形式--APP(应用程序)展开分析,旨在揭示APP与赋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从APP的日常化使用出发,揭示其社会性是赋权的前提;其意义在于以一种新的尺度(入口、方式、内容)对实体社会带来重构,就此形成赋权的动能;最后,商业基因决定了APP在权力形式上着重表现为自我赋能而非话语表达。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无声的战场:文化冷战与心理战64-76

摘要:在那场持久的冷战中,两个不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阵营展开了无声的战争,人类生活的每个领域--从体育竞赛、音乐演出、诗歌小说、影视剧作、宗教祈祷到科学研究--都成为宣传的斗争场。今天,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冷战的思维仍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互联网将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

公众如何看待科学家参与政策制定:从科学素养、社会网络和信任的角度77-86

摘要:近年来,国内发生PX化工项目、转基因食品、核能等和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公众热议话题。这些议题中,相当一部分民众所张扬的“民意”和问题背后的“科学”本质有很大的出入或偏差,成为此类争论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特点。网络舆论和科学家群体,由此也成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博弈力量。本研究立足我国当前公共政策参与文化尚未完全发展成熟这一社会环境中,探讨公众对科学家参与政策制定的态度。通过一个全国性的抽样调查(N=1507),本研究检验了科学素养、社会网络、科学家信任等因素与公众对科学家参与政策制定的态度之间的多元关联性。研究发现,(1)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度越高,以及对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期许越高,则其对科学家参与政策制定的支持度也越高;(2)公众的科学素养越高,越支持科学家参与政策制定;(3)公众的人际关系圈中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越多,其对新媒体中科技相关内容的关注度越高,则其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家的信任度也越高。

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的策略演化博弈分析——一种社会网络视角87-99

摘要:本文在社会网络的视角下,尝试建立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的策略演化博弈模型,并采用计算机仿真平台NetLogo进行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网络结构类型、群体关系、意见领袖、个体的利益差异以及收益关系等,对群体性事件中群体策略演化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小世界特性的社会网络更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网络中群体关系越紧密,且小团体越少,群体性事件的策略选择越趋于一致;意见领袖作为暴力抗争策略发起者的网络更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但不排除其他非意见领袖节点也具有相似的作用;网络个体的利益差异影响参与群体的规模,但不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参与暴力抗争的代价决定着群体最终的群体性事件的策略选择。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作为知识生产的新闻评论:知识话语呈现的公共修辞与框架再造100-108

摘要:知识社会学立足于历史一社会决定论,致力于揭示知识的生产原理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新闻评论具备“类知识化”的思想属性与社会功能。将知识社会学引入新闻评论研究,这在理论思路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相对于其他新闻样式,新闻评论是最接近公共知识(publicknowledge)生产的一种话语实践。立足于公共修辞(publicrhetorics)的基本话语实践,公共知识的生产过程依赖于三种内在关联的修辞框架一一概念框架、隐喻框架和故事框架。从“观点”到“公共知识”,往往是借助修辞学意义上的接合实践(articulation)完成的。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媒体新生态系统的建构与国际化路径分析109-116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媒体的结构。互联网公司积极融入世界的信息技术、资本和内容市场,从而在传媒业不断扩张,传媒业进入了一种混合媒介系统。在此背景下急需建构新的媒介生态系统,以发挥技术、资本和政府的整体作用,延伸价值链条、实现资本证券化,建立产权制度体系,从而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媒体信息传播和多元服务体系、国有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我国媒体具备和世界信息、技术和资本市场接轨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化传播格局。

“谷歌侵权案”判决中的“合理使用”:新技术、新市场与利益再平衡117-124

摘要:本文以“谷歌侵权案”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内容的合理使用及利益平衡问题。结论认为,(1)谷歌侵权案促使法律对“合理使用”作出新的诠释:判定受版权保护作品之“使用的目的和性质”时,关键要看对内容的使用是否具有“转变性”;倾向于将“合理使用”看作积极权利。(2)“合理使用”的判决并不意味着合理的利益关系。谷歌提出的“和解协议”,对原创内容予以一定程度上的补偿,更有助于著作权所有者对作为积极权利的“合理使用”的认同。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与公共关系
半随文本对标志符号生成与解释的影响——以奥运会徽为例125-134

摘要:一直以来标志都是作为一个设计的符号,研究多从操作和技术层面入手。然而,标志作为传达信息、表现质量、区分差异、彰显特性的一种象征性传播符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文本决定着文本的生成与解读,了解伴随文本的影响因素,对标志符号的生产才具有真正的指导作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传播学教育
新媒体时代专家型新闻人才的认知与实践135-139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不期而至。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与媒介,而且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传者与受众合二为一,原先由新闻专业工作者垄断的新闻活动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当下新闻教育界如欲顺应新媒体时代之大潮,除了努力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外,还必须同时努力培养专家型新闻人才。事实上,国内外新闻教育界已经对新媒体时代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并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不少新闻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将此认知付诸于实践之中,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与参考的经验。

新闻大学杂志学科发展研究综述
从学术到学科:2015年中国公共传播研究综述140-145

摘要:2015年的公共传播研究呈现出平稳推进的增长态势,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和完善研究体系,具有为公共传播从学术研究走向规范学科做全面准备的阶段性意义,但也呈现出公共传播从学术向学科转型升级中体系化的知识储备不足、从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战略和具体规范需要出发的研究偏少等问题,体系化的理论建构和面向高等教育实践范式的探讨具有迫切的当下性。

JOURNALISM BIMONTHLY VOLUME 140, NO.6, 2016146-153

寻找灯火阑珊处的惊喜I0001-I0001

摘要:读书时候写论文,常被要求先去查看文献,文献查看越多越泄气,大家相互之间调侃:我们来晚了!因为那些想写的题目老早都已经被前辈们写掉了,而且数量甚多。后来回想这一阶段的学科发展,感觉这是误解。我是在学科积累到相对成熟的时候才进场,而那些前辈大家出场的时候,今天所谓的学科知识体系还是一片荒芜。在荒芜时期,基本的坐标尚未确定的时候,能够找到好的研究题目,且经受时间的检验,成为学科经典文献,是非常不容易的。至于后来我辈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学科知识体系已经渐渐成熟,沿着前辈们搭建起来的梯子,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