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大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媒介与文化研究等。
  •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 国际刊号:1006-1460
  • 国内刊号:31-1157/G2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8
  • 综合影响因子:0.77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大学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历史视野里的资本主义危机与批判传播学之转机

摘要:2008年以来全球资本主义旷日持久的全面危机,不但使支配性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有了被全面检讨的可能,而且使批判马克思主义有了被重新激活的可能。由于中国和信息传播是理解这场危机的两个关键领域,中国新闻传播学通过跳出既有的“主流”研究框架甚至学科本身,重新引入马克思主义批判社会科学的视角,来检视当下这场危机中的传播实践及其与这场危机的互构关系,就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不但能够拓展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议题并使其超越东西方对立而获得跨国性和跨文化特质,而且能将研究从所谓价值中立的科学主义路径之中解放出来,使其具有真正的现实主义取向和实践指向。
1-7

网络公共空间与知识分子价值重构

摘要: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知识场域“二元”范畴融合的契机,促成了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影响着社会舆论。但也须正视,网络这个“无形学院”出现以后,知识的交流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乃至变成了鲁迅所谓的“伪自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的改观,有待知识分子更加珍惜和维护作为“文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拓展网络空间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提升知识分子的价值和意义。
8-12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程沧波与战时复旦新闻教育

摘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复旦大学及其新闻学系辗转迁至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但是,此时的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面临着重重困难:校舍无着,师资流散,且系主任谢六逸因回贵阳老家而群龙无首。当此危急存亡之时,复旦大学校友、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社社长程沧波应邀出任新闻学系主任,解决了从重建师资队伍到解决学生上课、实习乃至就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使新闻学系在战争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高校的著名系科之一,不仅为战时复旦新闻教育、同时也为战时中国新闻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3-16

一个媒体人的职责与使命——邹韬奋创办抗日报刊的杰出贡献

摘要:“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时势中,邹韬奋先后主编了《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等报刊,坚决主张抗日,弘扬中华正气;坚信中国不可战胜,极力反对妥协投降;竭诚呼吁团结对外,促进国共合作抗日;竭力争取人民民主,坚决反对专制独裁;尽力争取国际援助,坚持国际统一战线,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7-26

安德鲁·杰克逊的“厨房内阁”与政党报刊

摘要:安德鲁·杰克逊是第一个借助民众力量而当选的美国总统,在“第一次现代选战”中,新闻界功不可没。杰克逊著名的“厨房内阁”中,至少有四位是宣传大师。而在饱受争议的“分肥”体制中,杰克逊在政府部门安插的记者编辑多达七十余人。1830年代末期,新闻界出身的政治家在国会中达到四分之一的比例。这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既说明新闻界卷入政治程度之深,也说明政党政治对于新闻界的依赖之重。在美国的“第二政党体制”中,报人的党派身份清晰,“刻薄的社论”配以“严密的组织”,锻造出高效的政党武器。同时,通过执掌“权力的媒介”,新闻界人士也有了通达政界的捷径。
27-35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国族想象与图式认知——《东方杂志》封面设计风格演变与传播

摘要:本文拟从视觉传播维度对《东方杂志》的封面设计进行梳理和分析,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情境中的视觉呈现及传递的文化意涵;本文运用“图式”概念来分析《东方杂志》如何通过封面图像的视觉结构关系来建构和传播其文化民族主义理念。
36-44

重大教育事件的“组合拳”宣传报道——以“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宣传报道为例

摘要:科学的教育报道,可能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教育报道失衡,就有可能导致教育失衡,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失衡。媒体如何科学地报道重大教育事件——“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宣传报道呈现出的“组合拳”报道方式,值得借鉴。
51-55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与文化研究

“城市”的浮现:报纸中的“上海建城700年”

摘要:本文以纪念上海建城700年(1991)的报纸文本为分析对象,以传播与城市为理论框架,试图回答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城市的焦点时刻地方报刊如何想象和重构作为“城市”的上海。本文认为在1990年代初上海重启全球化的初始阶段,上海地方报纸通过知识精英的发言利用大众传播的力量以大众听得懂的方式邀请群众参与历史的现场构筑成社会交往,“适当”的想象、生产和协商上海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节点位置,并重构了都市一乡村混合体的近代上海都市特性。作为“城市”的上海经由大众媒介的传播初步浮现。
56-63

政治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政治隐语的多维向度和现代转变

摘要:中国的政治隐语是一种多维的话语资源,不同集团都试图利用它构建对自身有利的符号象征。古代帝王通过政治隐语构建政权的合法化;官僚利用它降低进谏的风险并提升进说的有效性,或者是进行权力争斗;民间利用它就行政治讽刺,或利用它来确定人民在世界的角色和信念;那些与政府对立的秘密社团则利用它作为集体行动的政治口号或行动纲领,以此来增进组织的身份认同。现代政治隐语的传播在青年政治运动和互联网的结构情境中与传统政治隐语形成鲜明对照,随着政治的祛魅,现代政治隐语的神圣性丧失,封闭性越来越弱,政治话语与政治行动进一步分离,并表现出对抗、反讽与娱乐化的融合。
64-69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重新启动的台湾新闻传播学:在两岸、两界、两种理论的交汇之处

摘要:当前的台湾新闻传播学已经打破了过去长达十年的沉寂,明显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首先,出于历史源起加之当下的招生需求,台湾新闻传播学界与大陆的交流较以往趋密。其次,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理论清高期(沉淀期)之后学界与业界之间正在展开多维互动,形式主要包括两界人员的深度流动、产官学研互动平台的搭建以及院校自办媒体。再次,在理论方面,尽管长期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以美国经验主义为宗的情况并未改变,但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中华本土理论(缺失)之痛并正在尝试进行“回溯中国、对话世界”的本岛理论内容创新,而以三份TSSCI来源期刊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学术出版界则力图整合话语、搭建台湾本土理论的架构体系,另一种台湾独特的理论担当足以文物展览加入物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台岛新闻传播发展史,由此强调人之于信息传播的永恒价值。
81-86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微信自媒体平台的高卷入商品广告模式分析——以微信公号“石榴婆报告”为例

摘要:微信自媒体公众号平台由于其草根性强,广告营销的盈利效果并不佳;而高卷入商品对于用户的选择要求之高也使得其广告的平台一直以来倾向于传统媒介渠道。时尚类公号“石榴婆报告”却打破这一传统认知,获得大量高卷入商品的青睐。本文通过分析了“石榴婆报告”自身渠道特色、所筛选用户,以及所搭建的平台特色,进一步探讨自媒体公号进行高卷入商品营销的可行性、优劣势以及前景所在。
109-113
新闻大学杂志公关与广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业、宏观经济与政策的互动关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告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脉络,指出广告业对经济的“亦步亦趋”,分析中国广告业的“w”型增长及其背后机制,文章同时指出,除宏观经济外,针对广告业或其他相关行业的政策因素对中国广告业具有重要的双重影响:抑制或刺激广告,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规范广告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14-118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教育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迅速发展,传媒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媒介融合成为了当代传媒发展的基本趋势,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新传媒时代媒介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我们需要一方面强化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弘扬人文精神和新闻理想,另一方面需要面向世界,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努力建构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新模式。
119-125

关于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的再讨论——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解读与分析

摘要:教育部与推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再次将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摆到我们面前。该计划反映出官方对于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的基本认识与主要措施,围绕该计划的实施效果引发人们不少议论,在新闻传播业界与学界的背景变化中进行审视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该计划的现实意义。
126-130
新闻大学杂志优秀研究生论文选登

再度阐释:社会学家从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退场”之原因

摘要:社会学家曾经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然而,任何一种学术惯习,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到了上世纪60年代。社会学者们纷纷从大众传播领域“撤离”。为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来考察社会学者们退场的原因。笔者赞同普利和卡兹的大部分研究结论,不过还应该考虑以下的“退场”原因:(1)社会学的自然演进和研究对象的明确。(2)媒介变量的“中介”性质促使社会学者的研究兴趣转移。(3)精良的效果研究需要较高的成本。(4)媒介有限效果的结论,消退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5)学术传承的断裂。我们只有熟知学科的发展历史,才能够完成对狭隘的研究传统的改造,进而在新的知识起点上,重构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131-138

社交媒体,职业“他者”与“记者”的文化权威之争——以纪许光微博反腐引发的争议为例

摘要:对何谓“真正的好记者”的界定关系到新闻从业者对自身角色与身份的认知,更关系到新闻业的合泫边界与文化权威。本文以“微博曝料者”纪许光在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中的争议表现为例,结合“边界工作”与“文化权威”两个概念,检视职业新闻人如何在同行共议合法性、认知合法性、道德合法性等方面将纪许光建构为新闻业的“他者”,重申“好记者”的职业边界与文化权威。社交媒体驱动下网民对新闻即时性、透明度和交互性的要求挑战着传统新闻权威,而职业新闻人则通过定义网络舆情的民粹偏好来贬低这种受众认可的合法性。
139-148
新闻大学杂志会议综述

“2015两岸传播、电商与社会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摘要:“2015两岸传播、电商与社会发展论坛’’围绕新媒体的嬗变与传播、电商的营销策略、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及两岸关系等主题,邀请“两岸三地”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论坛为产学界搭建了对话交流、碰撞思想和学术互动的平台。但探讨及观点阐述,仍然以顺应潮流、现象阐释和归纳建议为主,而尚未达到超越乃至反思的程度。
149-152

认识规律 做好自己

摘要:金秋十月新闻多。互联网的环境中,新闻多,议论也多。 屠呦呦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家第一个诺贝尔奖,其意义一点不亚于莫言那个诺奖,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不为过。热议之外,还有人借青蒿素之名做起了“浑身不搭界”的生意。然而,屠呦呦自己却是宠辱不惊,低调依然。难得。
I0001-I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