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大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媒介与文化研究等。
  •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 国际刊号:1006-1460
  • 国内刊号:31-1157/G2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8
  • 综合影响因子:0.77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大学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从“新闻人”到“产品经理”,从“受众中心”到“用户驱动:网络时代的媒体转型与“大众新闻”危机——兼谈财经新闻教育改革

摘要:"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中心思维的确立,从"受众中心"到"用户驱动",意味着新闻从大众传播时代有着鲜明个性的"作品"演变成了互联网时代更强调效用的"产品",新闻人要转型为"产品经理"。看上去可能只是一二字之差,但却意味新闻生产的理念和流程的巨大冲击与转变。传统媒体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信息服务和价值生产,而高度细分的网络渠道和形形色色的"私人订制"很有可能引起大众新闻的衰落,财经新闻界表现更为突出。而面向大众服务的公共新闻曾意味着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也是新闻界"权力"的象征。在这场大转型中,我们需要坚守什么?又要改变什么?这是财经新闻界和教育界都必须回答和探索的问题。
1-6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聚合的著作权法规制——以网络商业模式的创新为视角

摘要:新闻聚合是利用信息定位技术开拓的一种新的新闻网络传播业态,利用深层链接技术实现的新闻聚合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本质上是商业创新和固有商业模式之间的冲突。司法实践中的"用户感知标准"和"服务器标准"均未触及这一冲突的实质,"实质呈现标准"赋予著作权人控制传播主体的范围的权利,却可能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维权成本。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确保网络新闻传播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是解决商业创新和固有商业模式冲突的关键。目前媒体融合背景下,新老传播主体仍在探索和磨合阶段,更适合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确保网络传播者之间的公平的竞争,鼓励传播主体与著作权人以及传播主体之间的合作,引导新闻生产者探索符合用户需求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服务。
7-13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行动逻辑对社会结构的呼应与型塑——西奥多·罗斯福之成为美国“首位传媒总统”原因探析

摘要:文章以"结构与行动"的研究范式主要探究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被称为"第一位传媒总统"的原因。文章认为,之所以是罗斯福,而非麦金利或塔夫脱能够成为首位"传媒总统",既是个性化政治潮流、复兴民主的政治想象、公民权的二次转型、报刊独立及新影响方式的确立等结构性社会政治转型的需要,又是作为政治家的罗斯福之特定的政治价值观、舆论观、传媒经验和个性品质等主动形塑的结果。
14-23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断裂与延续:“9.25”起义前后《新疆日报》(汉文版)的民族话语转换

摘要: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中,"民族"的意义以及围绕"民族"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意义实践是在话语的范围内被建构的。《新疆日报》(汉文版)"9.25"起义前后的民族报道反映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民族话语的特殊规则及其在政权交替过程中的转换,作为多民族社会建构"利益共同体"的话语尝试,为新疆解放后,围绕"民族"的种种媒介话语实践提供了可贵的探索意义。
24-31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与文化研究

游戏对文化的重构与传承——以游戏《三国志》为个案

摘要: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以游戏《三国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戏产品中文化元素的分析,以及对玩家论坛的观察,探讨游戏对文化的重构与传承。研究发现,虽然三国文化不过是产品的美丽包装,但是文化的植入为游戏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反之游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玩家在享受游戏盛宴的同时,不断纠结于历史的真实性,其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游戏改编既是对文化的重构同时是对文化的传承。
32-38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仪式传播视域下的NBA赛事电视传播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仪式传播的视角研究NBA赛事的电视传播,关注其如何通过符号的功能传播文化,详细阐述了NBA赛事传播如何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媒介将受众带入一场媒介仪式并对其产生影响。从仪式传播的深层涵义出发,总结出了仪式传播视域下的NBA赛事传播的关注点:共同体的建构、身份的认同、文化的共享、文化的传承、全球化的表达。
39-43
新闻大学杂志新媒体

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精神简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网络文化表征的网络语言更是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社会活动之中。文章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阐述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文化属性。内容包括网络语言的多元文化价值;网络语言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网络语言的类型、后现代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44-49

新媒体、新修辞与转型中国的性别政治、阶级关系:以“绿茶婊”为例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新修辞"绿茶婊"的历史性与思辨性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多重压制关系:首先,探究中国传统性别观对妇女从身体到精神的规训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化进程将符号、身体与性等纳入市场共同作用从而再生产性别的多重宰制与剥削。其次,追问阶级分化如何契合上述多重权力关系,并与转型中国的宏观语境构连。最后,新媒体成为新修辞展演的场域并建构与再生产了社会阶级关系和性别的不平等结构。
50-59

“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

摘要:"微"时代本质上昭示着一个以网络媒介传播活动日常化为特征的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微"时代,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的心理和习惯等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因此,在顺应微时代的发展特点,抓住微时代带来的机会窗口期,选准着力点,加快进行调整,传统媒体才有可能借力微时代的机遇,再获发展空间。
60-67

手机媒体移动性的时空解析

摘要:移动性是手机区别于其他媒介的唯一特性,对手机媒介的分析要从其移动特性入手,而移动性的内涵自然指向了时空维度。移动信息时代的手机,将人彻底从具体地点中解放了出来,人们脱离了现实语境和文化,一定程度上抛弃个体的意义,以单纯的抽象个体的姿态随时投身于那个流动不羁又转瞬即逝的"无处之处"和"无时之时"。人们常常处于身体"在场"而注意力"缺场"的分裂状态,而所谓的"在场"也在移动中变迁,所谓的"缺场"更是随着注意力被牵引而快速频繁的切换。同时,人们对移动时代出现的更多的"闲置"时空进行了社会化生产和利用。时空被更高密度压缩,又被叠加而增厚,同时它变得极度短暂和无序。这样的新时空特性必然带来一系列全新的时空体验和社会变迁。
68-72
新闻大学杂志公关与广告

基于企业自有数字媒体的品牌传播聚合性

摘要:信息碎片化与媒体碎片化,使得作为受众的消费者接受品牌信息需进行艰难聚合。由于数字新媒体的诸多利好,企业已经敏锐地建立起自有数字媒体体系,但在自有数字媒体上呈现的信息却往往凌乱、功利化,使得品牌传播呈现一种反聚合现象。由此,基于企业自有数字媒体的品牌传播,则应顺应消费者需求,强调系统的聚合性,形成"形散神聚"的品牌聚合传播。
92-97

社会化媒体广告传播系统模型的构建及特性

摘要:网络革命迫使媒体形态转型,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催生新的传播系统,社会化媒体的广告运用及传播研究成为热点方向。本文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化媒体广告界定出发,构建社会化媒体广告传播系统,阐述社会化媒体广告传播要素,展望社会化媒体广告未来研究方向。
98-105
新闻大学杂志口述史

三门课程呕心沥血 一本杂志殚精竭虑——夏鼎铭口述实录

摘要:1950年9月,我从南京第四中学考到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我高中的时候比较偏科,喜欢阅读文史书籍,偶尔给《南京人报》、《南京晚报》的副刊写点小文章,讽刺国民党反动统治结束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有一次学校举行作文比赛,还拿了第二名。高考志愿填报复旦新闻系,可能和自己平时喜欢写文章、对报纸感兴趣有关系。
114-122
新闻大学杂志优秀研究生论文选登

科技新闻中的意识形态——以国内主要中文媒体对“火星一号”新闻的传播过程为例

摘要:本文选取了国内主要中文媒体对"火星一号"事件的1629篇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参与了对"火星一号"移民计划的形象建构,把该事件塑造为真人秀式的社会热点。各媒体的这次传播行为中隐蔽着以机会平等取代事实平等和个人奋斗成功学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转译并且巩固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矛盾和冲突。
123-130

香港新媒体中的大陆人形象建构——以香港高登社区为例

摘要:本研究运用框架理论对香港高登社区中与大陆人相关的帖子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高登网友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内地普通民众、赴港游客以及在港大陆人这三个群体上,并构建出了较为负面、消极的形象框架,而高登网友对大陆人的形象认知多来自于自身经历。此外,网络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对于大陆人形象框架构建更具影响力,因此改善大陆人的形象要重视网络媒体的力量。
131-138
新闻大学杂志经验交流

广电媒体的新媒体的发展之路:现状、困境与路径

摘要:本文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探讨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发展。分析了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体制创新的未来发展之路。
139-143

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及其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及其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消息以中立态度和原创为主,准确利用有效时间关键帖,消息的频率与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相适应,但也存在不同突发事件的消息量严重失衡、粉丝参与度差异明显等问题。本研究认为事发当地的政务微博更应注重发挥主导作用;应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互动度,关键帖引导舆论;要坚持受众本位的理念,彰显政府责任。
144-152

“留痕”的时代与时代的“留痕”

摘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总为每期稿件分类费脑筋,主要原因是几乎大部分稿件都可以分到“新媒体”栏目中。进入2015年,这个问题尤为明显。比如这期发表的林晖《从“新闻人”到“产品经理”,从“受众中心”到“用户驱动:网络时代的媒体转型与“大众新闻”危机——兼谈财经新闻教育改革》,刘海虹的《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聚合的著作权法规制——以网络商业模式的创新为视角》,内容都离不开新媒体,即使是“公关与广告”栏目中的稿件,也与新媒体有关。
I0001-I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