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大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媒介与文化研究等。
  •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 国际刊号:1006-1460
  • 国内刊号:31-1157/G2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8
  • 综合影响因子:0.77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大学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像”与“镜”:中国形象认知差异研究

摘要:国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中外对于“中国形象”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差异。《中国形象》的作者乔舒亚·库伯·雷默认为,在过去近30年中,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形象”却没有跟上诸多变迁的步伐。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以前那些陈腐的观念中,存在着固执的偏见和一味的恐惧。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形象认知的角度,解读国内外民众对于中国形象认知的差异,以厘清认知差异存在的原因,旨在为中国形象传播的更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9

新闻文本、新闻框架和个人基模对新闻理解之影响——以“锋芝婚变”为例

摘要:新闻理解是受众掌握新闻事件主旨的一个认知过程。本研究阐释了新闻理解的两个关键部分:新闻记忆和新闻解读。它们虽在概念上截然不同,但在操作上时常混淆。三个实验用来检测新闻文本特点和个人基模对新闻理解的作用。结果显示,受众的教育程度而非新闻的显性特征在新闻记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两类新闻框架——通用框架和具体议题框架,作为新闻的隐性特征,和个人基模共同影响新闻解读,个人基模被视作主导因子。
10-17

参政报刊与协商民主

摘要: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各派和各界人士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环境。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有20来家各级政协主办的公开发行的报刊,鉴于它们与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主办的机关报及其它类报纸在定位及内容上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定义为参政报刊。正确认识并发挥好参政报刊的作用,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实际行动。
18-26

我国大众传媒伦理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福州受众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州790位18周岁以上居民的问卷调查,着重考察了在大众传媒商业化的背景下,人们对大众传媒伦理现状的评价以及影响人们传媒伦理评价的因素。研究借鉴了传媒生态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提出了媒体伦理评价各指标相关的假设,并通过数据分析得于验证;作者还对人口统计学背景资料对传媒伦理各评价指标的影响做了统计分析。
27-33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抗战时期民族主义视阈下的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

摘要:抗战时期,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取得了显著成绩,它为我国报纸大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有其特殊性,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本文就国民党党营报纸大众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影响和不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其对国民党党营报纸的大众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试图探究其内涵和本质。
34-40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与文化研究

LED大屏幕与城市空间转型

摘要:在“文化结构体”的都市中,LED大屏幕占据了城市的主要街道,宣称城市属于它们。LED是城市物理空间与影像空间的结合,帮助有实力的品牌进入商业话语体系和全球话语体系。LED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与符号、意义互为言说,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41-44

西班牙形象谁塑造?——中国主流视频网站中西班牙相关内容的来源初探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中国主流视频共享网站——土豆网,优酷,酷6,新浪视频,我乐网和激动网中,关于西班牙的视频中专业生成内容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和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比例,探讨在中国西班牙形象塑造的媒体来源。研究方法主要是对以“西班牙”为关键字且被观看最多的视频进行内容分析。
45-49

震惊的体验:迪庆藏族民众手机交往中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

摘要:本文基于对迪庆藏区手机使用情况的田野调查,以手机交往为切入点,分析藏族民众在手机交往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震惊的体验”的文化现象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日常生活中,手机跨越时空距离的交往带来的震惊的体验;宗教活动中,手机交往打破并重构了宗教和世俗的界限而产生的震惊的体验;手机使用行为中凸现的震惊的体验,具体为:手机品牌表现的象征意义,手机交往激发的情感想象和手机铃声体现的民族认同。
50-56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电视收视实践中的认同表征——基于托台村的民族志研究

摘要: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接触、选择与使用是体现认同的重要实践。本文把电视收视实践作为认同的表征,通过托台村的民族志研究,认为电视实践对村民的族群认同建构是集中、明确的,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则是多面向的、分散的。认同边界的存在具有流动性,何时在何种层面上表现出何种认同,主要取决于行为的目的和认同之所以得到表现的场景。电视实践对村民认同的影响还具有时间性和层次性特征。
57-62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东盟英文报章在地缘政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海峡时报》和《雅加达邮报》报道南海争端为例

摘要:本文基于框架分析和质化的内容分析法,以《海峡时报》和《雅加达邮报》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间关于南海争端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考查两份东盟英文报纸报道南海争端过程中的主导性框架、意见话语和对华态度,旨在探究东盟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逻辑,并进一步提出中国的区域形象建构战略。研究表明,两份报纸在报道南海争端时,遵守着服务于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逻辑;对于中国,两者不同程度的呈现了“以邻为伴,还是以邻为壑”的摇摆态度。文章认为,冲突语境下,优化中国的区域形象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国一东盟的政治互信,消除东盟国家疑虑;二是克制民族主义情绪,避免造成局势紧张的误导性言行;三是主动突破机制困境,积极参与争端解决的对话协商。
72-82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与公关关系

网络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网民社会结构间的关联性

摘要:网民身份的认同是当前网络社区中互动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当前的研究更多地把网络社区看作一个封闭的空间,集中于“是什么”的问题。为了弥补社会纬度的缺憾,该研究希望从网民与其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研究网民的身份认同。该研究以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络、个人日志和论坛(或新闻跟帖)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星网站回收了121份有效问卷,分别研究了个人生活脚本、社会关系和网络行为等社会背景对网民身份认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络社区的差异对网民身份的认同并不存在显著影响;那些具有高认同度的网民往往频繁地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搜寻、娱乐或者商业活动,一般居住在中小城市或农村里,自认为社会地位较高,一般具有本科学历;而那些网络身份认同度较低的网民一般较少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搜寻、娱乐或商业活动,居住在大城市,自我感觉社会地位偏低,具有研究生或者专科以下学历。这些结论均可用网民参与网络社区互动的需求与风险评估理论来解释。
83-92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传播新科技与都市知识劳工的新贫问题研究

摘要:传播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在全球的扩张重新定义了信息社会的传播劳动力价值和劳工的阶级地位。福利国家时代盛行的福特主义向市场经济国家时代深具弹性的后福特主义转变,弹性雇佣制度取代了终身雇佣制度,社会保障网络己随市场经济的深化彻底瓦解,知识劳工的安全感和稳定性逐步消失,转型中国也不能幸免此一全球性资本逻辑的渗透。本文采用民族志实地调查与问卷统计的研究路径,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性别理论,以上海某综合性网站为例,聚焦典型地因市场经济和传播新科技而应运而生的网络编辑群体,作为网络知识劳工的一种类型,在转型中国遭遇了宏观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尤其是房地产的彻底商品化)、弹性雇佣、强制性消费主义等制度权力的剥夺与宰制,从其生活境遇和工作环境的劣势透视出那些笼罩在传播新科技和文化创意经济“光环”下的都市网络知识劳工逐步陷入无产化、贫困化的困境。
93-105

试论Web2.0时代公共外交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摘要:Web2.0互联网技术引发传播革命的背景下,公共外交也进入“新媒体外交”、“网络外交”的历史新时期。传统的外交与媒介的关系,伴随着新媒体对个体的赋权,呈现出外交、媒介、公众舆论三者的交互关系。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公众舆论生成和作用机制的改变,让公共外交具有了更为复杂的形式和特点。本文立足于传播学理论视角,通过对比新旧媒体时期的传播模式、公众舆论生成、公共外交机制,结合大量国际政治事件的分析,试探讨新时期公共外交与公众舆论二者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对公共外交未来趋势的思考。
115-120
新闻大学杂志新媒体

探析新媒体发展背后的幕后推手——数据及数据处理技术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显示出极强的商业价值,在于新媒体获取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要优于传统媒体。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数据是新媒体的核心资产,数据处理能力是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人人制造“大数据”,新媒体还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在网络上获取、监测受众的实时化、个人化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
125-128

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驱动的受众分析与传播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新媒体的属性,即数字化、可交互性和非线性传播,接着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描述、受众角色以及受众行为模式,大数据技术和理念为受众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技术支撑。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受众分析,本文认为,优质应需的内容是确保传播效果的核心与前提,如何动态、实时地感知、跟随、响应每一位受众并且与之对话,成为提升传播效率的关键。
129-132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基于“博览会模式”的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政策反思与优化

摘要:政策扶持被认为是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政府扶持的“会展平台”样本数据发现,博览会交流方式对于我国出版业“走出去”起着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但近两年来法兰克福书展和北京书展两大书展对全国版权输出的贡献比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我们认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博览会模式重在国际贸易环节的便利性支持,博览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没有扩展到全国产业竞争力培育当中,对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的四要素之间关系结构的优化缺乏关联性。政府对企业参与博览会的扶持政策与国内产业竞争的既有格局脱节,国内产业竞争力培育政策之间存在割裂,应该有进一步的配套政策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形成产业要素的集群化聚合,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天然优势。
133-142

中国传媒经济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

摘要:本文以《新闻与传播研究》等6种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期刊为文献样本,通过研究文献的时序分析、词频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我国20年来传媒经济研究进行整体梳理。研究发现,研究文献时序增长曲线明显呈现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三个研究分期,三个研究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走势与现实需求高度一致。研究文献时序增长曲线同时显示,自2004年之后,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文献出现较大波动与回落,与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相悖。此种状况与中国传媒经济研究此期遭遇到的难解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也显示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正遭遇某种范式困惑与范式危机。
143-147
新闻大学杂志经验交流

问题与对策:南方报业转型发展分析

摘要:中国报业正遭遇内容传播和经营业绩下滑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报纸“拐点”向下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报业衰亡则不尽然。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凸显了行政部门强烈的“救市”信号。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则在市场化的探索中,通过深耕主业、融合转型和多元经营,一定程度稳住了阵脚,夯实了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同时在发展机制、多元经营和产品融合等方面仍然需要得到改善和提升。
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