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社
分享到:
《新闻大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媒介与文化研究等。
  •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 国际刊号:1006-1460
  • 国内刊号:31-1157/G2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08
  • 综合影响因子:0.77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新闻大学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传播:编织关系网络--基于城市研究的分析

摘要:本文以传播与城市的关系为基点,结合当前的全球化、新技术、城市化背景,从“关系”视角出发,分析了传播意涵的转化与拓展。本文认为,传播通过编织各种关系网络,建构了连接之网、交往之网、意义之网,呈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共在”关系,成为社会的基础要素。
1-12

适宜于报道的社会运动——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的媒介建构

摘要: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建构的视角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两次社会运动的报道,认为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条件与传播能力,西方主流媒体遵照自身的社会结构属性与媒介报道规则建构了“适宜报道的社会运动”。但是由于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播霸权正在被“另一种现实”所打破。
13-18

“人的现代化”指向——论日常生活批判视阈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实践长时间“矛盾性”存在是现实的学术难题。要想合理探究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需要正确认知民生新闻的本质规定性。本文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但可以填补民生新闻实践和民生新闻认知的缺失,而且可以为民生新闻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日常生活批判视阈下重新审思民生新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化新闻传播方式,让其拥有了基于社会转型的、“人之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19-25

论具有中国特色舆论场之构建

摘要:中国大步迈入改革开放后,在政治权力与经济逻辑双重构建下,传播媒体并非西方的第四权概念,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产业,既要服膺政治,又要迎合市场。新传播技术带来新媒体的出现,催生多重舆论场应世而出。本文立足在地视角参与观察,先点出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功能属性及其内涵和外延意义,再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场建立了从网络到媒体再到政府的议程设置流程,而在各种舆论场融合共生的传播情境中,相对开放、也最受期许的网络舆论场,理应愈加努力实现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26-33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红中社”名实考辨——兼及新华社的由来

摘要:“红中社”的全称为“红色中华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组织机构。红中社在出版报纸的同时,还将一部分新闻编成电讯稿对外播发。中央苏区没有建立一个通讯社来专门从事新闻工作,所以由《红色中华》报社兼差代办。“红中社”不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简称,所谓“一苏大会”开幕之日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的说法,并没有确切的文献依据。《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后,继续兼做编发新闻电稿的工作。这项业务在1939年从新中华报社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新华通讯社遂告诞生。
34-42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拉美南方电视:别样的国际传播

摘要:拉美国家联合成立的南方电视(TeleSUR),以拉美的视角、民众的立场而旗帜鲜明。文章以拉美内外交织的传播场域为语境,呈现拉美通过南方电视寻求传播一体化的努力,在国际传播领域开创了横向的南南传播模式。文章最后阐发了在世界体系下该模式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48-53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母题制造和框架建构:“宝马撞人案”媒介报道话语分析

摘要:本研究结合西方文艺理论和吉姆森的框架理论,探讨媒介报道“制造母题”和“建构框架”的能力。大众媒介关于“宝马撞人案”的报道中,特定的“主题思想”、“意象”、“情节行动”反复出现,构成母题(motif)。同时,媒介报道通过不同类型的象征元素,建构报道框架,形成对“宝马撞人案”的“诠释包裹”(interpretive package),塑造公众对“宝马撞人案”及社会贫富差距的“集体理解”(collectire sensemaking)。
54-59

信息链视角下提升房地产新闻报道传播影响力策略探析——以《21世纪经济报道》地产版为例

摘要:房地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行业,我国房地产新闻报道对于住房商品化的良性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全面解读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的信息链构建为切入点,以《21世纪经济报道》地产版面为分析样本,揭示了当下我国房地产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同质化运作、缺乏深度解析以及话语结构失衡等问题,以提升房地产新闻报道传播影响力作为整体导向,探讨了如何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创造性的发掘信息、利用信息,打造出房地产新闻报道的传播影响力,以实现媒体品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60-65
新闻大学杂志新媒体研究

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与非遗活化研究

摘要:在wEB2.0时代,互联网上的数据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时刻都有新的数据出现。除新闻数据外,如论坛、博客等数据都随时间和空间的扩展,共同构成了互联网大规模数据,简称大数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非遗信息流传过程中因不断吸收新的因素、通过扬弃而蜕变、更新,从而获得生存和继续传袭下去的活力。本文拟通过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部分非遗项目进行媒体活跃度分析,对互联网大规模数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应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在传播学领域找出方法和路径。
66-71

个体性因素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基于一项对我国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调查

摘要:随着网络舆论倍受关注,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成了一个急需探讨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主要调查了我国网络用户信息行为中的四个方面:用户的所处情境、原有认知结构、信息理解能力和信息行为习惯,并分析了其对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些个体性因素能够对网络舆论的发生和走向提供解释,让网络舆论的关注点集中在用户的信息行为上,用户自身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在探讨网络舆论被影响程度上留下了一些尚未解答的难点。
72-76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国际传播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2000--2011年传播学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

摘要:19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扩散与普及深刻影响了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学研究。本文选取2000-2011年传播学SSCI期刊(N=81)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引证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三种方法,实证考察2000年以来国际传播学科的新进展。研究发现,传播学在知识领域和空间版图上进行着双重扩张,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到各个分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共同构筑了传播学科的基础平台;影响因子的提高与内部互引的加强,表明传播学独立学科的形态进一步明晰,但对外影响力的贫弱,表明传播学学科地位仍有待提升;传播学与外部学科互引程度加强,反映传播学开放性的提高,社会心理学仍然是传播学最主要的外部知识来源,与信息科学互动不足,可能成为传播学未来发展的隐忧。
77-89

医患期望及沟通能力研究:基于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

摘要:在医患关系恶化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今天,本研究从医患期望及医患沟通角度切入,通过对医生和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医忠双方的沟通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来探究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医患矛盾多产生于情感层面,初次见面时双方的态度是后续沟通顺畅、产生信任的关键。在中国医少忠多的特殊情况下,良好的就医秩序也是影响医忠关系的重要因素。同时,良好的医忠沟通能力在医患关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患双方都认为自己在信息提供、信息接收、信息确认以及社会性情绪交流方面做得比对方要好。成对样本检验中则发现,在社会性情感交流方面更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医患沟通中,医患都认为自己在积极构建医患关系,而对方投入的情感则不够。
90-95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学

政府主导还是主导政府:日本公共广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日本利用公共广告对社会秩序和内心秩序重建的有效性,值得中国借鉴。和日本比起来,中国的公共广告存在的问题是,媒体的角色定位模糊,企业的广告境界低,广告公司缺少公共意识、政府职能边界不清。日本的公共广告对中国的借鉴表现在,明确公共广告的内涵,认识公共广告的价值,确保公共广告的制度化。
96-101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当前传媒产业规制体系变革与中国面向的问题反思

摘要:伴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日益加剧,全球范围内的传媒规制体系都面临着变革;而在这一场始于技术要素的传媒规制体系变革发生的同时,我国传媒业自从1978年以来既有的存量改革依然严重滞后。本文从传媒管理体制与现有产业间的作用结构出发,尝试通过学理分析、对比中外经验,寻找到中国规制变革的参考路径,并为可能进行的存量改革提供参照。
102-108

《纽约时报》付费墙对中国报纸的启示

摘要:本文分析《纽约时报》付费墙探索过程、付费机制与相关要素,及其初步显现的效果,并进而揭示《纽约时报》付费墙案例对中国报纸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启示。从传统纸报的内容为王向数字时代的产品为王的转型,以品牌影响力为基础培养重度体验者和品牌忠诚者,建立系统的市场推广模式,重视受众调查以洞察用户需要等,这是《纽约时报》付费墙可能带给中国报纸的主要启示。
109-114

基于社会化媒体口碑的营销传播策略创新

摘要:社会化媒体己经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和“规模化”的未来图景,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使用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网络口碑的传播,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在对社会化媒体和网络口碑的定义、类型、特征进行理清和分析,从社会化媒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入手,解释了社会化媒体中的口碑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而从挖掘接触点、沟通共识和价值扩散三个维度提出了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主张。
115-120

中国新媒体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及其资本运作新动向

摘要:本文首先剖析了中国五大类新媒体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新闻类新媒体公司大都由传统媒体控股、稳健对接资本市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由外资控股或参股;视频网站行业加速洗牌,股权变更频繁;金融资讯类公司大都由创业者控股,外部民营资本少量参股。随后,文章阐述了中国新媒体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新动向:(一)国有控股的新媒体公司作为市场追随者,由于缺乏赢利冲动,其资本运作尚不活跃,盈利模式仍在不断创新。(二)外资控股的新媒体公司,激励机制的优势明显,加之强大的资本、技术、品牌和人才优势,资本运作动作频频,它们全面扩张、纵向延伸,试图垄断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三)民营资本控股的新媒体公司,股权和核心技术掌握在创业者手中,机制灵活。由于业务同质化,市场竞争白热化,部分企业开始探索新的盈利渠道。
121-129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与文化研究

“对岸”的想象与接触:两岸媒体交流与人际交流的演化历程及都市共同体初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峡两岸从早期互不接触到单向交流以及如今的双向“大交流”时期,交流模式与传播路径也在产生变化。1949年开始的海峡两岸单向交流主要是相互的单向宣传,包含了对境内与境外的宣传;1987年之后是以新闻交流为主的大众传播;2008年至今,除了延续先前的大众传播外,以开放赴台观光为主的人际传播也成为重要的交流模式之一。ECFA签订后两岸逐渐形成经济共同体建构的目标,但是两岸各自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加上三十八年的隔阂,与经济共同目标相对容易形成相对照的是,人文社会的融合似乎需要更多时间。因此,如何找出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有效沟通的路径,就成了两岸城市对话建构共同体时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全球价值观调查数据库中的大陆、台湾数据分库,随机访谈了大陆31个省市90个辖区的2534名成年人和台湾60个辖区的1708名成年人对媒体的信任度进行比较,同时也对两岸民众对传统人际沟通信任度比较。在此基础,分析两岸民众对不同传播路径的信任度所产生的社会认知差异,以期为建构两岸都市共同体的沟通路径选择提供恰当建议。
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