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重构批判研究的理论视野——关于“新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研究中心”的设想1-2

摘要: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知名学者席勒(Dan Schiller)、默多克(Graham Murdock、米汉(Eileen R.Meehan)、斯帕克斯(Colin Sparks)、赵月枝以及卜卫、黄煜等,齐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参加新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理论国际研讨会,交流研究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批判理论的心得体会,商讨在中国推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与传播理论学术研究计划。

文化研究与批判传播研究3-5

摘要:亲爱的同仁们, 很高兴能来到这里,很荣幸能在这个会议上发言。正如所有演讲者一样,我肩负着三个任首先, 为批判传播研究的发展微进绵薄之力; 其次,为各位建立批判传播研究的核心提供一点见解;

数字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与危机6-10

摘要:我于1990年代末提出了“数字资本主义”这个概念,作为对彼时战无不胜的所谓“新经济”(New Economy)概念的一种修正。我认为,即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信息密集型产业,但资本仍然处于核心位置。其实,新经济并非崭新之物;今天,全世界并未实现经济的永久快速增长,相反,在75年间却首次陷入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的经济危机,后者的始作俑者是美国,亦是新经济的中心。2008年底的经济危机成了历史上的一次转折点,它促使我们开始重新思考那些熟视无睹的事情,譬如,构成一对二元社会关系的劳资双方。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循环日报》之版面设置及其演变探微一一附及近代早期港、沪华文报纸间的影响19-26

摘要:创办初期的《循环日报》,其版面设置并不固定。一是临时性的栏目设置较多,二是与同期香港其它华文报纸相比,明显偏重新闻版面。1875年以后,《循环日报》版面才基本固定在“选录京报”、“羊城新闻”和“中外新闻”等栏目,且新闻版面整体上相对缩小,由初期的新闻版面约占总版面的45%左右下降至30%左右。较为强烈的正统意识以及比较重视新闻和言论是《循环日报》在版面设置上有别于同期其它香港诸华文报纸的两个主要特征。不过,从版面总体来看,《循环日报》主要还是一份以刊登各类告白为主的报纸,因此,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循环日报》以政论为主的看法不太确切。《循环日报》之版面设置基本沿袭了《香港中外新报》所创立的“香港版”模式,但同时也受到以上海《申报》为主要代表的“上海版”模式的影响。《循环日报》在“中外新闻”栏内首置“论说”、并大体维持每天1篇“论说”的做法,主要是吸取和借鉴上海《申报》的结果,并非《循环日报》首创。

用史料说话——关于范长江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思考27-32

摘要:中国当代新闻史,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出现过若干颇具“百家争鸣”风范的学术辩论。在新闻传播学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阵地(《新闻学研究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上,在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各个领域,一些中国新闻传播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先后就某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议题包括新闻定义、新闻属性、新闻策划、媒介审判、新媒体的未来、传统媒体的命运等方面。但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争论,却只有一例,就是关于《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的论争。这次争鸣潮起潮落,共持续了24年。时至今日,从学术讨论的层面而言,应该说是尘埃落定了。回顾这一争论的过程以及涉及的学术争鸣的方式,对于了解当代新闻史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从文化外交看国家对外传播38-44

摘要:本文基于国际关系角度,从政治文化外交、宗教文化外交、大众文化外交等方面,解析了文化外交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文化外交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外交、观念外交,它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而是一种完整的价值观。文化是一种投入相对较少却极其有用的软力量资源,它往往不求物质回报,只要对方听之信之服之。其透过价值观的输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以价值观的改变带动对方态度和行为模式上的改变。正由于文化的这种柔软性、吸引力和摧眠术,使文化外交较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刚性外交,更易为目标国受众所接受。

新闻大学杂志新媒体
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介生态位”探析55-60

摘要:本文以“媒介生态位”为理论视角,从手机媒体作为融媒的重要一员所展示出的新闻传播特性出发,分析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时空生态位及功能生态位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探讨手机媒体所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旨在引起更多人对融媒化进程中手机生存、发展的关注。

上海世博会新媒体运用的形态、特点及启示61-65

摘要:本文收集了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及媒体服务指挥部办公室简报组的一手资料,对世博会新媒体运用的表现形态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新媒体在上海世博会上所呈现的运用特点。文章认为,通过世博会的实战演练,上海运用新媒体传播国际大型活动的能力和效率都得到了提升,而新媒体产业参与主体间也加快了融合。

“新媒体与沿海发达城市市民的媒介选择”研究简介66-68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深度普及,一个崭新的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的社会正向我们洞开。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媒介”,互联网具备整合各种媒体特质并提供全向度沟通环境的能力,出自技术基因的本能,它似乎在催生和创造一个去中心的、平等的信息空间。但也正因如此,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公共危机相继出现了,并且,它在公众意见模式、文化与社会观念模式、社会管理模式以及经济模式等方面都催生着重大的革命。作为网络传播学术而言,最为重要的研究母题是:

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对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实证研究82-92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人们在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以及网络社区归属感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人们通过网络联系的人呈现出“差异格局”,同龄人和朋友居于差序格局的中心;二、人们通过网络主要维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三、大多数网络社区参与行为停留在“浅层参与”层面,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四、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与网络社区归属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网络社区归属感是可以逐渐培养的,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人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更多,网络社区的归属感或许会有上升的趋势。但这还有待时间检验。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与文化研究
热线电话与中国都市社会青少年反传统的性106-116

摘要:本文以某市一未婚少女怀孕求助热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热线运作模式、运营情况的调查,探索热线电话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以及性观念的影响。在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中,热线电话的生存状态不仅折射了社会的变迁,它也是媒介技术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

杜拉拉们的职场迷思——从《杜拉拉升职记》看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132-135

摘要: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表明,都市白领正以此为媒介形成群体认同。本文认为,《杜拉拉升职记》所建构的白领群体认同,不仅仅包括“我们是谁”的想象,而且还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些白领所处的微观场景——职场,因而建构了对于职场的想象与认同。具体而言,《杜拉拉升职记》呈现了三种主要的职场迷思:理性迷思、文化迷思和现代性迷思。以这些迷思为基础,杜拉拉们建构了有关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儿童健康与各国政府对垃圾食品广告的管理136-142

摘要:近年来欧盟、美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垃圾食品给儿童健康带来的影响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关注。为控制垃圾食品造成的危害,维护儿童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共健康,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本文旨在探讨各国政府对垃圾食品广告的管理状况,并对我国政府在垃圾食品认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思考。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教育
培养三种核心能力: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的新思路143-147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在五所高校中新设立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关注未来岗位所需的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国际传播能力、新媒体传播能力和宏观逻辑分析能力。本文将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长期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新闻大学杂志经验交流
聆听世博之声——谈电视纪录片《百年世博梦》的前期解说创作148-150

摘要:2010年,在对世博的期待中,又多了一份惊喜!新年伊始,从第21届“星光奖”传来消息,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联合制作的《百年世博梦》在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荣获电视纪录片大奖。

跨越发展中的江阴广电F0003-F0003

摘要:第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于2010年10月12—16日在江苏江阴隆重举行。作为本届电影节的主要承办单位.江阴广电全程参与、全力以赴。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为江阴人民和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届精彩的电影节。在办出成效、办出影响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为进一步做精做优宣传主业、做大做强传媒产业,跨越发展、转型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