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信息社会的社会理论与知识劳工1-9

摘要:信息与传播技术为包括劳工在内的世界经济提供了基础,从而使得全球化成为可能。鉴于传播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学者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如何诠释信息劳工及其得以产生的社会性质。本文将陈述该领域的学术史,并以考量百家争鸣的信息社会理论来结束全文。

新闻生产:职业意识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1987“深度报道年”为个案10-18

摘要:本文以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文本、报道思维等角度总结了当年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而考察作为内部因素的职业意识与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文章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在对“深度报道年”特征及动因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职业意识、新闻生产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

检视传媒改革进程中的“语法问题”——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综述19-23

摘要:本文通过对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的文献分析,从传媒体制、传媒国际关系、传媒文化观念等方面综述了年会的主要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木次年会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检视了改革进程巾遇到的“语法问题”。传媒改革从“语词革命”向“语法革命”转变,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内容。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传播教学笔谈
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24-30

摘要:当下有关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讨论,其基本问题有三:其一,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的理念冲突,其巾尤以关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的出路的歧见为甚。本文反对“取代论”,也不完全赞同“融合论”,而主张“区隔一扩展论”。其二,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本位与教育本位的纠葛。本文认为,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与挑战,当代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其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的导向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其三,新闻传播教学的模式问题。本文论述了在当前制度缺陷、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实践化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认为只有缩减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深度,才能摆脱目前低端化、低效率化的困境。

中国的“美国中心论”与中国新闻业和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赵月枝教授的对话39-44

摘要:题记:2007年11月19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赵月枝博士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的第六讲。课问赵老师提到一个问题:批评美国,会存在什么样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风险?她把问题摆出来,教室里一片沉寂。我想可能在场的大多数人尚不能理解她的问题所指是什么,更不理解现在中国百业无不以美国为师,何来批评美国的说法。

社会科学:传播学合法性得于此,也失于此45-49

摘要:中园传播学存在的问题,除了受其自身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之外,也与传播学学科的域外处境有莫大关系。与那些资深学科比起来,传播学在西方知识界先天不足,后天虚弱,其学科身份一直遭到质疑,其合法性基础比较脆弱。传播学合法性资源受社会科学之赐,但得失相依。社会科学合法性的危机,必然危及传播学。本文通过对社会科学的反思,思考传播学的合法性基础,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被建构的奥运——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例56-63

摘要:本文视北京奥运为典型的景观现象和媒体事件,对《新闻联播》奥运期间的新闻逐条进行梳理分类,将其报道脚本概括为:“中国正经历的不仅是体育成绩和拼搏精神的‘竞赛’,也是文化和经济的‘竞赛’;不仅是‘竞赛’,也是对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征服’、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征服’;不仅是‘征服’,也是全世界对中国的‘加冕'”;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的方法,剖析了中央电视台奥运新闻的生产机制:政党和国家的外部控制+经济利益驱动下对观众兴趣的满足+意识形态化处理(阐释意义和屏蔽干扰)。

论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三种竞争战略71-75

摘要:在全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上,央视处于垄断地位,省级卫视大都淡化新闻立台,导致泛娱乐化现象。木文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理论,探讨在现有体制下,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如何在全国市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华文对外传播的生态位分析与发展策略——以《新民晚报》海外版为例看华文对外传播的创新扩散76-84

摘要:本文试图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借助《新民晚报》海外版的十年历史,来寻找华文对外传播的生态位,以及遗传和变异的轨迹,认识和了解其在非母语环境当中的共生与竞争处境,总结其创造性地适应环境的创新扩散方式和生存经验,为华文对外传播的进一步拓展寻找经验和规律。

新华社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报道的框架分析85-90

摘要:本论文聚焦新华社对1996、2000、2004和2008前后四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报道。以每次选举结果公布为基准点,选举前后10天以后的新华社报道为分析样本,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华社报道的基本框架、叙述方式,认为四次选举报道从框架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政府“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以及海内外华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是我国对台政策“文攻武卫”的一种体现。

记者也要学习心理调适的知识——著名心理学专家徐俊冕教授谈采访地震记者的心理健康91-95

摘要:在5月15日CCTV直播的抗震救灾英模报告会上,央视记者张泉灵坦言,自己在灾区也曾完全失控,“转身躲进一个帐篷里痛哭,直到把心里的痛苦和积郁都痛快哭出去”,才走出帐篷继续播报灾情。作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见证惨烈景象的人群之一,记者在执行报道任务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样需要适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援。为此,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联合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赶赴灾区的新闻记者进行了一项有关心理反应及调适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与公共关系
Metrosexual潮流在中国——对男性时尚电子杂志商业广告的内容分析96-104

摘要:通过对《男色》电子杂志为期两年的商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本文试图考察商业广告中的男性形象是否具备“Metrosexual”男性的特征。结果发现,《男色》杂志广告中的男性符合“M男性”注重外表、自我为主、追求享乐、定居都市等四个基本特征。男性形象的细节则不符合“M男性”研究者们归纳的特点,但这些形象细节与商业广告呈现的异性恋“M男性”形象有相似之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理解“Metrosexual”潮流在全球的传播之势。

政府对外传播中的“NGO”力量及其利用——基于西方国家借NGO对发展中国家渗透的考察105-109

摘要:本文在论述政府对外传播巾的围际NGO力量的基础上,就西方国家借NGO对发展中国家渗透进行了深入考察。西方利用NGO对外渗透,为消除被援助国政府和民众对西方政府直接援助的反感,他们更擅长通过首先资助西方NGO,然后再透过西方NGO,间接资助发展中国家NGO来实现对外渗透。其启示有二:一,对国家(或政府)对外传播主体的认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同样重要。西方非政府组织或配合政府的行为,为政府拉高声势;或补充、代替政府去完成政府不便出面或难以完成的使命。二,如何借助国际NGO力量,首先应认识其两个两面性,旨在将其积极影响发挥到最大,将其负面影响摔制到最小。

基于受众评价的广告社会效果研究110-117

摘要:本研究从受众的角度,基于6个城镇的1736份问卷调查,对广告的社会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受众对广告的社会效果的评价不高,人们对广告产生的社会效果持不太满意的态度。不同居住地、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受众对广告社会效果的评价上有较显著差异。在对基于受众评价的广告可信度考察中,发现广告传播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并在讨论中,推导出广告信任的评价与研究,乃是平衡广告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中间值。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畅销书变迁研究:基于大众文化的视角118-127

摘要:自1990年以来勃兴的畅销书现象引起了社会,包括学术界的广大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内容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描述了畅销书自1990年以来18年的发展变化特征,在阐明这种变化特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同时,也试图挖掘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机制,同时也阐述了畅销书现象对社会机制的反作用。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与文化研究
情感结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遗产137-141

摘要:文化研究固然是一种政治实践,文化研究甚至是反学科的,至少是跨学科的,但是文化研究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某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行为艺术一般的姿态,更重要的,这种姿态能够变成可以辨析的话语,可以传承的文本,可以援引的方法论。否则,文化研究至多是一种学术精神,一个“巨大而空洞”的能指,文化研究的作业容易沦落为某种以学术言说的面貌出现的机会主义政治。姿态必须定格为文本,文本代表的是特定的话语,这个话语本身有可以揭示的、能指和所指的统合具有合法性地位的符码。

雷蒙·威廉斯传播思想及其生成脉络简述142-151

摘要:本文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开创者之一的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梳理了他有关传播和大众传媒的论述。本文认为,对“文化”的再定义是理解威廉斯传播思想的出发点,而他对“大众”和“传播”等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与众不同的论述,值得我们重视。威廉斯从当代文化的现实情形入手,讨论了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及其被商业化的扭曲,最后把视野投向了现代传媒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他对美国当代实证学派的批判,同样值得深思。

我的声明152-152

摘要:《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发表的黄春平同志的文章《历史需要宽容还是需要真实?——关于范长江“新说法”的思考》中,谈到了有关同志与尹韵公之间的3次争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