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1-5

摘要:在新闻改革30年过程中,中国新闻界有过三次学术讨论,带来了观念的革新与实践的积极探索,对新闻媒体功能的多元化、双重属性的确认以及新闻业社会责任的加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

媒体先锋:风险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以2006年“多宝鱼”事件为例6-12

摘要: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之后,会出现公众恐慌和行业损失,人们由此往往归罪于媒体。本文试图从风险社会的角度,以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为例,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变成了食品安全的报道问题,这里面既有因果关系的难以确立,也有事件本身的后果无法测量,把责任全归之于媒体是不公平的。同时,中国的媒介在报道食品安全时,也必须改变观念,从自以为是的监督者成为客观公正的“雷达”。

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媒介“社会动员”——以重庆“钉子户”事件的媒介报道为例13-19

摘要:本文依据社会运动特别是建构社会运动理论,以有关重庆“钉子户”的大众媒介报道与评论为分析对象,描述并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本文认为:转型中国的“新民权运动”具有“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双重诉求,兼具旧、新社会运动的特征,既要实现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等级统治的传统政治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又包含从个体出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得个人自主性的生活政治内涵。媒介的社会动员也因此包含了“认同政治”中的多样化内容,在动员的关键环节“集体认同感”、“集体行动框架”的建构中都体现了转型中国的特殊性,即由个体层面的私人性诉求转向国家制度变革层面的呼吁,并以此达成中国“新民权运动”的多重目标。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与信息公开”笔谈:“灾难报道”背后的灾难——对“5·12汶川大地震”灾难报道的一些反思20-23

摘要:从“集体失语”到“媒体盛宴”,中国新闻灾难报道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转身,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验证了这一点。不过,转身背后依然存在许多“次生灾害”,危及着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24-28

摘要: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29-34

摘要:本论文从“5·12”汶川地震后我国新闻媒体的迅速及时、公开透明的新闻报道谈起,梳理了新中国建立59年来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理念上发生的一些转变,并以1978年、2003年的两个转折点为界对这些转变进行了时间上的划分。最后就导致灾难新闻报道理念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汶川地震报道中的新闻“诗化”现象35-37

摘要:关于汶川地震的众多报道中普遍出现了新闻“诗化”的现象,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媒介的组织传播模式及其与新闻生产的关系——上海与新加坡报纸的比较研究48-57

摘要:本文比较了上海和新加坡两地的6家报纸组织的内部传播情况,希望通过这一探索性研究,初步获得有关媒介组织传播基本状况及其与新闻生产关系的经验资料。本文认为,新闻生产性质与流程对组织传播的媒介、方向、内容、机制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媒介组织传播又从组织氛围、专业共识、具体操作等方面影响了新闻生产。因此,对于媒介组织传播的调整与改革,将改变新闻生产状况,从而影响新闻产品。

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58-66

摘要:本研究聚焦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探讨个体政治认知、人际讨论模式、媒介使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对它们的影响。在对四城市2409名市民随机面访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公民的政治与公共事务兴趣和开放型的人际讨论模式对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网络新闻和海外媒介的使用对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有重要贡献,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正向影响公众的媒介参与意向,而更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也预示着更高的媒介参与意向。

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以对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67-76

摘要:本文以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西方媒介效果研究受到大众传播学者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充分重视;研究呈现微观层面的深化、精细化的研究发展态势,更加重视人际传播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的理论建构严重不足;研究受到社会资助有限,势必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外在效度;欧、美研究者在媒介效果研究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比较了当下媒介效果研究与其历史上的“有限效果论”、“回归强大效果论”的关系,并指出,当下效果研究面临如何进一步理清媒介效果的发生过程、提升理论建构水平的重任。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变迁中发展的《新中华报》77-84

摘要:本文描述了《新中华报》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逻辑,特别是适应党在民族危亡时建立“抗日民族统‘战线”的需要,由继承早期党报“鼓动”的实践特点,到逐步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基本点,帮助党和政府开展有效的社会动员,并探索出一系列与之相应的“宣传”策略,为建立“以宣传为本位”的“党报模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漫谈网络新闻评论91-96

摘要:互联网催生了网络新闻评论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明和蒸汽机与电的发明一样,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有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其中就把网络时代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比之于蒸气机的发明引出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包含了信息源的变化,因而人们也把21世纪称为互联网的世纪。

在现实、记忆与想象之间——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纪实摄影97-101

摘要:引言 本文要讨论的中国纪实摄影,在1980年代中后期初显端倪,在1990年代中期左右形成规模并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纪实摄影,在本文中是指以持续的观察某个社会现象,通过系列作品的方式,来记录摄影者对于发生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某个社会现象,发表摄影者个人对于此社会现象的评价与思考的摄影样式。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传媒集团:如何实现创新成长的效率优化102-107

摘要:以和单位传媒产品创新研究不同的是,传媒集团对内部传媒产品创新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降低各创新单元之间相互抑制导致的多元化效率损失。本文从传媒集团多元化创新的基本方式入手分析这一问题,从规避效率损失风险角度讨论多元化的空间结构与创新机遇优化过程,认为有限、相关是多元化扩张的空间边界所在,而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延展是多元化的机遇判断准则。

跨国企业类型与其全球公关策略关联的实证研究108-114

摘要:上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跨国企业为争取不同市场的消费者的认同,必须透过全球公关策略的执行,然而并非每个跨国企业的全球公关策略,都能真正落实,究其原因,主要与该企业如何制定其全球公关策略有关。本研究发现,企业的全球化程度、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决策模式,对于其拟定全球公关策略有相当的影响。同时,跨国企业并不完全如有些学说所言,全球化是新帝国主义的延伸,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成熟的跨国企业并不会强力的影响当地社会,相反地,运作良善的跨国企业,往往兼顾地方特性。而受人强力批判、拥有极强总部沙文主义的跨国公司,恰恰是那些区域性的,不够“全球化”的跨国公司。

广告审美消费的批判性分析115-119

摘要:在作为审美消费对象的广告产品一定程度上将重塑审美主体,这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广告的外在审美消费,是指对广告内容之外与广告有关的媒介产品或广告形式上的认知,这些审美实践可以改变主体的审美意识结构,影响审美主体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一是广告的内在审美消费,是指审美主体对广告内容本身的认知。广告审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改变审美主体的审美选择方式,从而确立新的社会审美标准。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学
广告伦理研究体系的构建基础120-125

摘要:现代广告是一把多刃剑。营销界、广告界与社会学界为此争论不休:广告是市场获胜的利器还是颠覆道德的祸水?面对那些令我们困惑的现象,比如借助西方生活方式而呈现的品牌文化;伴随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突显。由于社会成因的复杂性,使得争论和研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如同回答是否电视暴力导致犯罪、

麦克卢汉的广告文化批判131-136

摘要:麦克卢汉在40多年前关于电子媒介社会的许多预言,如“地球村”、“信息时代”、“多学科交叉”等等,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而他提出的“内爆”“图像时代”等许多概念已被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演绎为重要的思想。尽管麦克卢汉的许多论述遭受了争议,但他那先知般的预言,不得不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