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1-7

摘要:主持人语:临近2007年岁尾,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携手,在深圳开了一个“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之未来”的学术圆桌会议,就中国传播学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邀请一批学者说短论长,互为切磋。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圆桌讨论气氛热烈收获丰丰。其中有拍案而起,有娓娓道来;有辩驳相争,也不乏会心一笑,不过所有与会者对于中国传播学进一步提高发展之殷切期待与拳拳之心,却是一致的。也正是应了这样的一种愿望和追求,学者们才会暂时搁置自己手头的要务,从四面八方急急赶到深圳,齐齐聚集一起,畅所己见,奉献智慧和思想,谁能说这不是我国传播学未来兴旺的基础和标志? 为了不埋没与会学者的心血,同时也为了能够促动对于中国传播学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经与《新闻大学》编辑部商量,从2008年第一期开始,开辟“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未来”之笔谈.陆续编发一些学者的稿子,还请大家留意。 当然,犹如圆桌讨论意见纷呈一样,这些笔谈也都是一家之言,不必都同意。学术讨论不求整齐划一,更不可能有雷鸣般的掌声,惟不能缺的是思考与反省。所以,假若这些笔谈能触发灵机,鼓荡思绪,使得更多人按耐不住披挂上阵,参与到这个笔谈中来,则正是我们所求之不得的。 很感谢《新闻大学》,去年组织了关于中国新闻史研究状况的讨论,今年又为这个笔谈慷慨提供版面,这种为推动学术不遗馀力之举,必定能为同仁们铭感在心。

概念及概念阐释在未来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意义8-11

摘要: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传播学界经常听到、看到、耳熟能详的,除了研究方法、传统西方传播学理论、学派名称之外,就是一些被越来越多的人挂在嘴上的洋概念了,比如:“公共领域”、“场域”、“社会资本”、“权力关系”、“文化霸权”、“专业主义”、“符号”等。与此同时,由我们自己传播学者创造发展的土概念也逐渐开始进入研究话语并日益得到关注。这方面的例子包括:新闻的“双重属性”、媒介的“三角关系”、新闻记者“成名的想象”、编辑部的“象征资源”、“双重意识形态”、“权力寻租”、新闻发展的“拐点”、媒介“集团化”“招安”、“擦边球”等。跟改革开放初期时的研究相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也难免会出现“谁也说不清,大家都在用”的情况。

政府形象传播动力模型研究初探12-18

摘要:多年来,政府形象研究多从行为方面入手,强调政府形象的满意度与美誉度,对于传递政府形象的文本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将政府形象分析与文本分析结合在一起的分析内容就更少了。主要是因为在政府行为与文本之间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政府形象调查多关注受众行为,而文本分析则较关注文字,行为与文字之间衔接的共同平台难以建立。不过,深入研究政府形象又必须将文本分析与实证调查联系在一起,因为政府形象多数是由文本传递出去的,不管是媒介文本还是政府文件都是政府形象确立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了解文本就难以描述政府形象生成和传播的整个过程;同样的,受众也是通过接触媒体文本了解政府的,文本作为载体塑造的政府形象一定程度上决定受众对政府的认知与评价。

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际差异——关于上海大学生及其家长媒介使用与社会意识的实证研究19-24

摘要:本文结合对上海大学生及其家长媒介使用情况与社会意识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两代人在媒介使用情况上的不同,以及由此展开的两代人在文化观、家庭观及职业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调查发现年轻一代的媒介使用特征是以网络为主的多媒体、多元化、且更国际化,家长则以传统和本国媒体为主;在社会意识方面总体来说比父辈更加开放和现代,但在从业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迷惘。

网络环境中的“第三人效果”:社会距离与认知偏差25-28

摘要:“第三人效果”假设认为,在大众传播中,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所受的影响远大于自己所受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与当事人的知识水平、传播内容的负面或有害程度以及当事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密切相关。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第三人效果”假设仍旧存在,且与社会距离和认知偏差呈现高度的正相关。“第三人效果”假设可为考察网络传播效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历史需要宽容还是需要真实?——关于范长江“新说法”争论的思考29-36

摘要:2009年是范长江同志诞生100周年。范长江同志的新闻活动和他对我党新闻事业的历史贡献是党和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研究范长江的成果非常多。既有其亲属、战友、同事的回忆性文章,也有学者们的各类学术研究与争鸣。据学术期刊网上的数据来源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为止,涉及范长江研究的各类文章乜不下1000篇。

历史背后:民国知识分子的报刊表达——自由的理解与实践:知识分子与民国报刊学术研讨会综述37-41

摘要: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以报刊为启蒙阵地,宣扬其民主自由思想理念,报刊因而倚重知识分子并成为各种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然而,虽然向往民主自由的思想并无二致,但在国难临头的压力下,缘于实用主义的道路选择不同,近代知识分子通过报刊所表达的自由民主观念则有了变化并产生众多纷争。《独立评论》上所爆发的“民主与独裁”等论战,使胡适“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的地位得以确立;储安平、罗隆基、钱端升、周瘦鹃、顾颉刚等为代表的诸多知识分子,以报刊为平台,孜孜追寻民主与自由。美国实用主义的民主思想,加上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的职业取向,使中国新闻教育的理念和体系深受密苏里模式影响。以此观照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实质是对时任《解放日报》社长和主笔的博古及编辑人员“同人办报”倾向的纠正。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守住底线——论新闻界的三次反思44-48

摘要:自中国新闻改革以来,中国新闻界经历了三次反思。这三次反思确立了中国的新闻改革和新闻工作必须坚守的三条底线:新闻真实性是最基本要求,党性原则是最基本原则,“公共利益至上”是最基本理念。

论新闻报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49-52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公平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强责任的过程公平、中等责任的起点公平与弱责任的结果公平,同时新闻传媒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新闻报道来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正义。具体而言,就是要严格保证过程公平,实现报道主体在采、写、编中对任何报道对象的机会平等;适度保证起点公平,避免报道主体介入与自身有利益关系的新闻工作中:鼓励追求结果公平,对非公众人物、少数族群等在新闻报道中总体比例失衡和“猎奇”式呈现等不公平进行自我调整。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53-63

摘要:本文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份新闻传播学主流学术期刊,通过对其六年间(2000年-2005年)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出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概貌并比较其异同。本文还访谈了部分中美新闻传播学者(包括期刊主编),希冀对两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与学术环境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问题,认为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质量并完善学术制度建设是优化我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必由之路。

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64-69

摘要:本文以2007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学术成果展开评述,指出这年该领域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时效性强,大多数研究对热点新闻事件评议及时,以媒介批评的形式强化行业自律:二、研究范围广,有上百篇论文聚焦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关注的问题较为细致,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三、研究深度虽有所推进,但是理论导向的研究较少,研究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学术创新上还有待新的突破。

基于知情权的国家保密制度研究70-76

摘要:知情权(权利)与保密权(权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科学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可以将国家秘密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建立国家秘密的独立鉴定制度,可以为解决信息公开争议提供法律证据。随着中国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重构中国保密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打开决策“黑箱”: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的核心环节77-82

摘要:对于以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为宗旨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程序正义具有更突出的价值。而权力的隐蔽运行使决策程序陷入公众无从知晓的“黑箱”。大众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转化阶段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打开决策“黑箱”,让决策全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奥林匹克传播的文明冲突及调整83-89

摘要:奥林匹克精神被认为是体育文明的关键性内涵,理应成为人类体育文明的共同结晶,体现人类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奥林匹克文化发端于西方体育文明,因此在传播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与其他体育文明发生冲突。本文对奥林匹克传播中的文明冲突展开分析,并对如何消解冲突、特别是消弭中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间的冲突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财产权与财产权屏障下的言论出版自由——对美国新闻业私营企业制度的政治学阐释98-105

摘要:本文试图从政治学视角阐释美国新闻业为什么采取私营企业制度。通过对言论出版自由如何可能的追踪,在分析霍布斯、洛克等人的思想观念和当时欧洲社会政治现实的基础上勾画出财产权与自由尤其言论出版自由的内在逻辑理路。由此说明,在经典自由主义者那里,财产权的存在既保障了美国新闻业的独立、自主和言论出版自由的存在,又是言论出版自由本身的物质现实;财产权的确立,构建了一个以市民社会为主体的公共领域,而言论出版自由又体现了财产权所保障的利益体系。

再探深度报道的起源与发展趋向106-111

摘要:深度报道在中国和西方起源的两大权威认定是否真的无懈可击?深度报道操作模式究竟何时开始出现?笔者经过考查论证提出新的观点,至少把深度报道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百余年,比西方深度报道出现的时间早二、三十年。进而,笔者梳理了深度报道的历史发展和新闻实践,对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向做了探究。

新闻摄影的智慧及其命名112-118

摘要:从诞生以来,新闻摄影一直存在身份焦虑,先是可否归于艺术门类的想象与努力,如今,则是行动之余能否享有思想的品质的诉求。事实上,新闻摄影一直分享着多元学科的智慧并以“客观”、“片断诗学”的特质思维、生产、传播并存在。新闻摄影的智慧因子及其系列表征,成为新闻摄影命名中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新闻自由在欧洲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探究124-128

摘要:在古老的欧洲大地上,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民主制度的培育,新闻自由理论早已经根深蒂固。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理所当然地把新闻自由归于民主和人权范畴,然而当我们再回首,把新闻自由放在整个欧洲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新闻自由从历史中走来也是一路步履蹒跚。 本文作者试图从四个不同时期,分别展示新闻自由在欧洲这块土地上播种、生根、发芽、成长的曲折过程,分析一些思想巨人的政治学说对新闻自由的深刻影响,祈望新闻自由与民主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把人类带向更加自由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