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0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2006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1-8

摘要:2006年是中国社会整体转型和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的一年。这一年,新闻事业改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基于此,新闻学研究也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特点:反映更加灵敏、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争论日趋激烈、探讨逐渐深入、研究的规范性在增强。同时,也暴露出若干问题,值得重视。

“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9-19

摘要:1991年以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阐发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早年曾从事法西斯宣传工作的历史被揭示。她的这一理论中是否存在与法西斯主义思想上的关联,成为一个有分歧的问题。作者认为,诺依曼的这一理论本身是中立的,问题在于如何合理的运用、用于何种目的。这里涉及传播伦理问题:并非有效的、成功的便是道德的。通过讨论诺依曼,目的在于提醒我们警惕法西斯主义传播观。

“城中村”的媒介话语建构20-27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体例、视野和方法——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中国新闻史研究需要创新——从1956年的教学大纲草稿说起28-32

摘要:1956年所确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基础上,调整治史思想、转换研究视角、改进研究方法,研究的新范式。盛行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影响至今。我们需要在这个范式的同时重新划分历史时期,充实研究内容,从而创建中国新闻史

本体迷失和边缘越位——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33-38

摘要:本文共分三部分。一、试图从探究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入手,说明由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出现革命史化的问题,造成了非本体的边缘越位和本体的薄弱以至迷失;二、阐述本体论的基本论点和进入历史本体论的理论平台;三、以此为基础讨论中国新闻史后续研究的路向问题。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39-43

摘要: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44-50

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初步发展阶段(1815年至1895年),第二阶段为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的日趋兴旺与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阶段(1895年至1927年),第三阶段为两极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阶段(1927年至1949年),第四阶段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并对前三个历史阶段即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51-55

摘要:以报刊为合法性主体的历史,才是真正称得上报刊史。所谓主体,就是以报刊为中心和视野,并以此展开史实、分析报刊与社会关系,以及揭示评价其意义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反映报刊历史的真相,从而起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当下我国报刊史研究的问题,乃在于忽视了主体性问题,从而报刊的历史成了历史的报刊。

新闻大学杂志公共广播讨论专辑
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下)56-62

摘要:文化市场上的“消费者主权”与“公民文化权利”是什么关系?新世纪可持续的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传播政策?国际与国内传播理论和政策话语有没有全面对话的可能性?在下篇,作者通过提供国外学术界对现存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的最新批判分析来解答这些问题。在结论部分,作者将论述和分析国际文化传播领域前沿性的公共文化传播政策、可供选择的原则、建议和实践,并讨论传播学者的社会角色。

德国广播电视监管和法律制度研究63-71

摘要: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媒体市场。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媒体参照英国广播公司的模式建立,但有两大不同:第一,德国广播电视媒体建立在联邦体制之下;第二,联邦宪法法院在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二战以来,特别是引入商业广播电视以来,德国的联邦体制使广播电视监管变得非常复杂。德国广播电视监管和法律制度被很多人认为是“过度监管”的典型。

为什么需要公共服务广播?72-75

摘要:本文以目前香港电台面临的检视过程为由头,对公共服务广播在一个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作用和外部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公共服务广播是构建均衡的广播体制和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类。她与政府规制、商业广播互动和并存,才能构成社会的新闻和信息服务的良性运行框架。对于香港来说,公共服务广播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于中国内地来说,这一制度安排引入具有非常正面的价值。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失语”与“失忆”——美国媒体的战争报道分析76-84

摘要:本研究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媒体的表现为主要个案,结合近20年内美国历次对外战争背景下媒体的表现,概括出了美国媒体习惯性“失语”与“反思”的报道模式与“失忆”的症状。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导致这一症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除了内在压力,即“爱国主义”与“国家利益”的驱使,和外在压力,即政府的权力与政治公关,这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之外,真正核心的原因在于新闻传媒的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利润原则,并依此对日后类似战争背景下美国媒体的可能表现做出了预判。

依托传统凝聚“核心竞争力”融汇创新绘制强势“城市名片”——《今晚报》传播策略评析85-88

摘要:被誉为天津“城市名片”的综合性日报《今晚报》,凭借其22年依托传统、稳步创新的办报生涯,成为天津发行量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晚报,也是天津报业中唯一连续三届跻身全国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的媒体。本文以《今晚报》发展现状为依据,从传统办报优势、创新发展中凝结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对发展走势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该报的总体传播策略。

不仅是面对网络媒体——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例看新闻体裁演进89-90

摘要:新闻体裁的功能分工是否需要那么严格?对于目前报纸上已经出现的“四不象”体裁,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新华每日电讯》的改革提出了新闻业务领域的新课题。融新闻与评论为一体的新的新闻形态,既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就应当从新闻实践的现实出发,给予必要的重视与支持。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学
1998到2001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媒体集团化对于广告产业影响的宏观研究91-97

摘要:以广告经营额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间的正相关性作基线,本文考察了1998到2001年区间两组曲线的逆向运动的成因,认为报纸、电视媒体集团化改变了广告市场结构,使媒体广告经营者在交易中获利,其他广告经营者受损,并减缓了行业的整体增长的速度,而2000年政府颁布的涉及广告管理的法规进一步加剧了广告行业的困境。

数字传播环境下广告观念的变革98-101

摘要:能识别出资人、付费的、强迫性接受的传统广告,在数字传播环境下,却显示出淡化广告主、广告接受者不再受强迫而拥有了高度自主权,且使广告信息与在线购物融为一体之特点。如此则必然引发广告观念上的悄然变革,其具体体现为:广告媒体由分立到融合、广告对象由大众到小众、广告形式(时空)由明确到消融、广告效果由单向到互动、广告核心由创意到策划。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与经营管理
论政府与国际媒体的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102-105

摘要:政府与国际媒体的正向关系和负向关系表现为,作为政府“朋友”的新闻媒体,为政府营造积极、善意的舆论氛围;作为政府非朋友或“敌对者。的新闻媒体,制造两国政府间、政府同民众间的隔阂、对立、摩擦和仇视,误导公众。善于与媒体友好合作,是加固正向关系和稀释负向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信息技术与营销传播转型106-109

摘要:传统市场结构中,营销传播处在一种线性结构中没有形成反馈回路,卖方在发出信息的同时几乎没有任何反馈信息。信息技术和市场控制权的变化导致了营销传播由单向的线性传播转向双向的互动式交流,这是市场多元化走向在传播中的一种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型营销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营销传播中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地位,使营销者与顾客的角色可以互为转换,减少了营销传播中单一维度和反馈迟延所造成的信息流失和信息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