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0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宣传与经营的并存——对日本共产党机关报《赤旗》办报模式的分析1-5

摘要:作为日本共产党的机关报纸,《赤旗》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报纸通过采用与党中央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及财务方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既确立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地位,使党的政策方针得到了正确的贯彻,也使报纸的发行有了可靠的保障,从而为党的政治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资金。《赤旗》报的版面构成及内容特征则在于以大新闻和小新闻为重点、进行深度报道并具有鲜明的主张。《赤旗》报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送报系统是通过共产党基层组织来完成。

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6-13

摘要: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发展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播是政治社会得以形成的前提,也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它不仅为政治过程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型塑着人们的政治意识,调节着人们的政治行为,而且媒介系统本身就是政治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另方面,政治文明的程度也决定了媒介系统的政治法律地位及其活动的空间。没有政治文明,媒介发展也是不可能的。社会政治与信息传播同生共存,不可须夷分离。但是政治文明要求在政治系统与媒介系统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同时媒介系统自身也应尽可能维持多元结构或至少表现出包容多元政治意识的雅量。

征订信息13-13

美国现代报业巨擎普利策与赫斯特比较研究14-18

摘要:19世纪后期是美国现代新闻体制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普利策与赫斯特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对规范报业经营、阐释新闻理念、整合新闻文化等方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角色。他们的新闻实践不但对当时的新闻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此后百余年美国新闻业的走向树立了坐标。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酝酿19-27

摘要:本文深度挖掘“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相关资料,结合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主导社会发展的逻辑由“革命”变为“建设”的历史情境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历史需要,描述并分析了酝酿改版的进程;体现了以邓拓为代表的党报工作者顺应时代变化、人民的要求和新闻规律的呼唤,将对改革规律的把握贯穿于整个改版的酝酿和实践中,尝试着探索一条党报变革的新途径。改革者从“版面内容”出发,力图回归新闻本位,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人民日报》改版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并通过呈送中共中央的改版报告得以完整体现。

新闻职业化的萌芽——重读黄远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28-33

摘要:黄远生作为一位体现了新闻职业化思想萌芽的名记者,其新闻实践与思想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他是近代鲜有的一位自弃功名投身新闻业的名记者,身体力行地倡导了独立职业和新闻职业的“公共性”;其二,他反思政论,开创通讯时代,重视采访,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这展示了他对新闻职业行为模式与准则的摸索;其三,他在忏悔中强调了记者职业化的“四能”素养。这是他新闻职业自律精神觉醒的明证。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
“信息疲劳”与传播控制34-38

摘要:公众在信息接受方面存在“信息疲劳”现象,“定州事件”受关注度调查的相关结果足以证明。如此“敏感”的信息在当今已经变得并不敏感,可见“信息疲劳”有可以利用的一面。通过详细剖析“定州事件”,本文指出:媒体的及时报道不仅有利于加快问题解决、维护部分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能够维护信息透明、保障全体公众的知情权。最后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放宽传播控制能够促使社会管理趋向“善治”。

茸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39-48

摘要:“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呈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公共广播电视:变与不变之间49-54

摘要:1926年英国关于公共广播的政治决定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制度意义上的公共广播电台,公共广播的制度设计最初是建立在一些不甚明晰的原则性理念之上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学理的总结,这些理念逐步清晰,并日益完善,这些理念是世界广播电视的宝贵财产。本文试图清理数字时代公共广播理念的和现实的变迁,以寻求公共广播的实质精神及其当代含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公共广播的理想信念的发展,其后说明公共广播实践的历史变迁,最后分析公共广播变化的概念和不变的价值——它的服务使命和核心制度。

由公共电视台发展轨迹盒视台湾原住民的广电政策55-61

摘要:(一)台湾原住民简介 台湾原住民各族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原马来人(proto—malay)或印度尼西。亚人(Indonisians),又称为“南岛语系民族”(Austronesia linguisotic family)。台湾原住民的主要九个族群包括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排湾族、赛夏族、鲁凯族、卑南族、邹族、达悟(雅美)族。另邵族因人口极少以及汉化已深,而少被列入。九族居住地区主要分布在台湾南北山地及东部地区。根据统计,2003年原住民总人口为381174人(各族人口分布见表1)。占台湾人口不到2%的比例,活动范围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4%,因此台湾原住民的分布广而分散。

新媒体的新值域:短信产业研究——04、05年广播动态及相关研究述评62-66

摘要:中国短信发送量6年增长300余倍,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短信市场。本文结合产业经济学原理与传播学理论,分析了短信业在中国及全球迅速发展的客观必然和未来趋势。文中的核心观点认为;短信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归功于内在的简约原则及边际概念的建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双向互动特性,对单向大众传播模式中隐性垄断权的有效突破,让人们在双向互动的新传播模式下,从海量信息的高压传播中得以舒解,重获必要的从容,以便进行即使是“碎片化”的思索。这一基于双向互动传播的简约化市场,不仅已经成就出一个短信产业,而且必将渗透和孕育出更多的新兴和传统产业。

从《反恐24小时》看好莱坞与后9·11时代美国民族主义的关系67-71

摘要:本文以9·11以后美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反恐24小时》为标本,分析了该剧的内容、拍摄手法以及叙事结构,认为《反恐24小时》的热播除了在拍摄手法、制作技巧上别具一格外,该剧积极回应了9·11以后美国社会的心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好莱坞电影与后9·11时代美国民族主义的关系,并且认为在好莱坞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其所包含的美国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应有所警惕和戒备。

新闻大学杂志广告学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国际广告的批判性解读72-76

摘要:国际广告所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依附型发展模式带来的发展只是一种非发展型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因此陷入到一种“唯经济论”的单体循环之中,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阶级分化的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和谐社会的建立蒙上阴影。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国际广告,作为造成社会分裂因素的国际广告和作为西方制约中国的“软力量”构成的国际广告说明了国际广告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错位。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相关的政策,将国际广告纳入到中国的宏观发展战略中来看待,独立自主,为我所用。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中国期刊管理动态演变问题的分析77-83

摘要:就目前的态势而言,中国期刊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地位比较独特,它(们)要监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行,制定与之相关的具体条文,掌握政策方面的逐步放开的节奏和空间,还要针对原有的基点、长期的传统和新的国内外变化,协调与处理行政性保护与市场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左右的时间为维度,以改革开放和国外期刊业的各种影响为背景,侧重于几个方面,对中国期刊管理的动态演变问题做一阐述和分析。

认同危机与“新闻场”的重构——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84-90

摘要: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遗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批评性报道”提法值得商榷91-93

摘要:“批评性报道”这一提法,不仅与新闻报道本质意义难以吻合,而且极易导致操作上的负效应,以至媒体批评权无限扩大,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丧失。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批评性报道”提法是否科学提出质疑,以划清新闻舆论监督功能与主观性批评文体的界限,进一步明确新闻报道的职责。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与文化研究
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94-101

摘要:本文以2005、2006年的重要文化事件为对象.分析了当前大众传媒话语和行动中的文化民慧毒义倾向。指出:这种倾向有双重意义,既是引领民主的先声,也是戕害民主的利器。这是文化民粹主义本身以及当前中国社会的多重因素造就的复杂局面。

新闻大学杂志媒介经营管理
论中国媒介的地理集群与能量积聚102-106

摘要:当代媒介生产地点都选择在城市,而且呈现出小城市向大城市、一般城市向省会城市、内地城市向沿海城市转移的趋势,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密集的媒介城市带,从而形成媒介的地理集群和能量积聚,使得城市成为信息的生成与传播中心、大众的消费与娱乐中心。媒介在地理上的集群具有磁吸、燕合、优化、发散等功能,而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它的功能则必须坚持根植性、特色性、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