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0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理论
批判的视野: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and Gender Studies)评述3-12

摘要:一、研究动机、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在西方学术界,"社会性别"已经和"阶级"、"种族"一样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的分析范畴,在各个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

媒介素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3-15

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具体内容,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媒介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产物,是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的中枢,信息时代的标志是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的增强以及信息获得性的增强,媒介是人们面临的最大的信息环境,媒介也是反映现实与构造现实的主要载体,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今天,我们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离不开提高人们认识媒介环境,利用媒介获得信息的能力,这其实涉及到媒介素养的概念.

我国媒体公信力的隐性危机——以北京新兴医院的广告传播为个案16-18

摘要:自去年8月北京新兴医院因广告问题被披露于报端,在全国引起舆论视听,到逐渐淡出社会视野,媒体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对新兴医院广告的可信度、民营医院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医疗市场管理缺位等问题的深度讨论与思考,一度受到社会共同关注.但其后,不少媒体对新兴医院的广告质疑态度发生戏剧性变化,转而成为新兴医院广告的载体.媒体在新兴医院事件中的表现,部分反映出我国媒体公信力的现状及其隐藏的危机,引发我们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媒报道与民意诉求——以“苏丹红事件”为例19-22

摘要:大众传媒通过对议题的选择、报道,发挥引导民意的作用.但是,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间里,传媒报道与民意诉求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传媒报道与民意诉求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效地传播信息、引导民意,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以苏丹红事件"为例,探讨、分析这些相关问题.

近十年中国大陆科技新闻传播研究述评——以对《中国期刊网》1995—2004年有关文献的内容分析为依据23-27

摘要:一、研究目的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和实施下,科技对国家和公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科技传播(特别是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相应地在其中也发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等,将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主要内容.科技宣传将成为支撑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1]据调查,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知识来源是大众传媒.(2002)[2]对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研究状况的关注和研究也就十分必要.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美国媒体对消息提供者的保护:职业道德与司法公正的冲突28-31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各级法院传唤新闻记者出庭,要求他们就消息来源问题作证的事例并不多见.但是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这一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新闻记者根据线人秘密提供的内幕而作出的报道,愈来愈和隐蔽的违法犯罪行为相关,司法机关强令记者出庭作证的传票接连不断.一方面,新闻界认为,为消息提供者保密是基于新闻自由的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新闻记者享有拒绝作证的宪法特权,保护消息提供者才能实现信息自由充分地流向公众,从而有利于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司法界认为,新闻记者并不享有免于作证的绝对特权,强迫新闻记者出庭披露消息来源,是司法公正的需要,最终也是为了公共利益.双方均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理由,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为消息提供者保密问题,成为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传播法中最为棘手和最有争议的领域.

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体投影32-37

摘要:2003年10月27日,国务院总理在重庆视察路过云阳县龙泉村时,农妇熊德明'向总理说了实话',反映她丈夫的2300元工钱被拖欠.当即指示地方政府要解决好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六个小时之内她就拿到了拖欠的工钱.这起事件将'总理'、'农民工'和'工资拖欠'三个关键词以相当富有戏剧性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自此,以工资拖欠为核心的农民工问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引起上自政府中到社会下到百姓的普遍关注,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社会中的'公共符号环境'[1]最重要的建构者,也出现了大量的针对农民工论题的报道,通过对农民工的社会处境的再现和媒介形象塑造,这一论题得以在媒体舞台上比较充分的展开.

媒介批评在实践中发展——以《新闻记者》的媒介批评实践为例38-40

摘要:媒介批评,简言之,即对大众传媒新闻实践的诠释与评价(谢静,2005).媒介批评与媒介实践自始至终相伴相随,因而有"并蒂莲"之称(刘建明,2001).

论舆论监督的主体41-45

摘要: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媒体将舆论监督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但是,对舆论监督的许多理论问题却一直没有深入研究.对舆论监督主体的认识就存在一些模糊不清之处.本文从法学权利主体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更深一层的研究.

200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成功举办46-47

摘要:11月5日-6日,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新闻院校的研究生欢聚复旦,参加"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此次年会的主题是传播、和谐、创新.创办于2001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新闻学院研究生团学联承办.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周鲁卫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萧思健同志致欢迎词.

新闻大学杂志传媒管理
白领·时尚·消费文化——试论时尚杂志的价值经营哲学48-50

浅议日本的报纸“变型广告”创意51-55

摘要:在报纸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样围绕媒体特点,寻求更有效的报纸广告创意?成为广告创意人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日本电通广告研修期间,对日本报纸"变型广告"进行了专题研究,试图找到增强报纸广告创意魅力、提高受众注目率和精读率的新方法.本文分类介绍了日本报纸"变型广告"的特点、作用效果以及创作方法;归纳了创作变型广告需要注意的问题,还特别指出变型广告策划环节的重要性.

媒体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理论性及问题——对1994-2005年《媒体经济学》杂志的实证分析56-59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台湾最早的报刊《台湾府城教会报》考述60-65

摘要:创办中外文报刊,是19世纪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的重要宣教事工和传教手段.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基人戈公振曾说,'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1]的确,只要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报业之发端,便可看出,不仅第一份中文报刊的诞生,不仅澳门、香港及大陆本土近代意义新闻媒介的问世,而且台湾岛上首份报纸的创刊,均系外国传教士所为.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透视电视娱乐的文化“母题”与叙述策略——《超级女声》的叙事话语分析66-72

后超女时代的知识分子——大众文化研究的分化契机73-82

摘要:2005年夏,一档在湖南卫视连续播出的大众偶像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出人意料地创造了超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最高收视率纪录,随之,2005年《超级女声》总决赛的广告报价提升到15秒插播价为11.5万元,也超出了央视一套电视剧帖片15秒11万的最高报价,《超级女声》成就了一次电视节目和娱乐产业的双重成功,也成了中国电视媒体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的一个先声。 《超级女声》同时还创造了一个观众参与和互动的纪录。一场上亿的收看者、累计上千万的短信条数,更重要的是在电视屏幕上看不到的白热化的拉票活动,完全超出了所谓节目和观众的简单互动,它在快感俘获领域中所发生的真实的选举活动,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中国的民主进程和选举程序的政治热情和想象。 《超级女声》在连续三个多月的有规律的播出期间,制约和规定了不少媒体娱乐报道的组织、构架及其结构。在大大缓解了媒体的热点缺失焦虑的同时,也暴露了媒体面对如此唾手可得的热力质料时的手足无措与不成熟。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个夏季的《超级女声》无疑成了一个“超级能指”,不少无心于大众文化的学者、专家终究扛不住“沉默的螺旋”的巨大引力,不幸“失身”,但每每心有旁骛,不免无的放矢,虽事不关已却也严辞拒斥:倒是风光了不少新兴的文化研究者,借一档电视节目调动全民娱乐神经之际,大呈学术书写之能事,毫不吝啬地侵入了《超级女声》这个“完满”而“空洞”的能指,享尽语言暴力所带来的快感。 面对这样一场牵动大众视觉、听觉等多根神经的,因“超级女声”而涌起的符号骚动,本刊也未能“置身事外”,冒着“过度诠释”的风险,组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从事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教学与研究的三�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公众利益至上原则:透视香港地区的电视节目规管制度83-86

摘要: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由电视传媒消费主义倾向带来的低俗与媚俗已成为当前社会文化研究学者最大的担忧,以至有学者做出“娱乐至死”的预言,担心“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人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针对文化娱乐工业有可能造成“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所产生的警觉,固然使得波兹曼的担忧隐隐透露出一种将精英文化凌驾于大众文化之上的清高。不过,从电视受众的角度来看,警惕电视传播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文化娱乐工业的发达所必然带来的问题,例如,电视节目所谓的“娱乐化”其边界在哪里?电视台如何把握综艺娱乐节目播出的尺度?综艺娱乐节目是否需要在满足受众“娱乐”要求的同时承担教育、引导的职责?面对这些问题,除了从社会文化批判的角度保持一定的清醒和反思之外,考诸西方传媒大国的实践,从英国的通讯办公室(Ofcom)、法国高级视听委员会(CSA)、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等取得的经验来看,建立电视节目规管制度,即采用“他律”的方法来避免电视节目对于社会文化和公众利益的不良影响,已成为西方各国制订传媒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电视深度报道的叙事学解读87-90

摘要:叙事语篇“侧重于表现时间流中的人生经验”(1)。时间性是叙事话语与非叙事话语的根本区别。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其传播的内容也大都是具有时间顺序的事件序列.其节目形式为依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对新闻事件序列所进行的重新组合,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必定属于叙事语篇。罗伯特·艾伦认为,“在当今世界.电视是最多产的叙事媒体”(2)。而电视新闻节目,无疑是最典型的电视叙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