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大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ism Bimonthly

  • 31-1157/G2 国内刊号
  • 1006-1460 国际刊号
  • 1.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大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大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闻理论、新闻史 、传播学、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与文化研究

新闻大学 200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大学杂志本刊特稿
2004年中国传播学研究回顾3-10

摘要:2004年的中国,在总体上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在各个具体领域,则显示出丰富多样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鲜活而庞杂的研究对象.在此背景下,传播学研究的状况是,务实前行而不失锐气,理论研究与日常生活日益接合起来.本文承接2001年至今的回顾工作,在梳理传播学领域主要学术活动以及部分核心期刊内容的基础上,力图勾勒出过去一年传播学研究的概貌及其特点,以资同行参考.

一部难得的新闻教科书——读《当代上海记者丛书》11-15

摘要:这套22本书组成的丛书,五百多万字,我是以最快的速度读完的.这种快,不是赶任务,而是拿起就被吸引住,手不释卷,一本接一本地读,越读越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这是一部难得的新闻教科书.

新闻大学杂志传播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16-25

摘要:一、研究的背景 自1978年正式引进以来,传播学在中国大陆获得长足进步.[1]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对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以及传媒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显著作用.[2]现在,中国传播学正面临发展的大好良机,"新闻传播学在中国的境遇,已经与主要发达国家‘接轨',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也是当前中国高等院校系统中所能争取到的最高学科地位."[3]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传播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极具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重要课题.

信息传播与构建和谐社会——评述2005中国传播学论坛的几个热点话题26-27

摘要: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党应对社会变化提出的对策,也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更是"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研究"和谐社会"的实现条件和运行机制,正是包括新闻传播学科在内的社会科学应该承担的责任.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理论
浅议日本媒体的议程设置与话语霸权——以日本报界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报道为例28-29

论传媒政策的“公共性”30-32

摘要:一、传媒政策应体现利益选择的公共性 由执政党和政府作为主要政策活动主体的政策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维护、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再调整或配置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实质上就是如何处理各种利益的问题:"公共政策是政党或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1]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利益分配利益不仅是指经济利益,还有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等.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史
中美新闻界友好交往的先驱——简介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威廉博士五次访华33-37

论《文汇报》初创时期的新闻操作策略38-42

新闻大学杂志传媒管理
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43-46

摘要:据摩根斯坦利全球投资报告的统计分析,建立起世界级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传媒业仅需要8年时间,远远快于医药业、银行、电力、能源等行业.可以说,传媒业已经成为继电子信息、制造业、烟草业之后我国排名第四的国家支柱产业,对其产业状况进行及时分析有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将运用产业组织学中麦森(Mason)和贝恩(Bain)等人提出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即SCP框架)对实施集团化战略后的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绩效进行分析.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主持人管理的创新47-49

摘要:主持人是广播电视机构中各类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与品牌构成中显著指标.近20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主持人的队伍急剧膨胀.目前,播音员主持人的数量已增加到了30000多名.以上海广播电视为例,1980年代中期仅有4个广播频率,播音员主持人不超过28人(包括6名沪语播音员);2个电视频道,播音员主持人不超过5人.到了1990年代末受众已经能够收听收看本地的6个台20多个频率频道,播音员主持人达到300余人,是1980年代中期的10倍多.过去播音员主持人都是电视台的正式员工,而现在有一部分是外聘员工,而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北京电视台目前9个频道200多个栏目中,49%自办栏目,51%是合办或外购栏目,差不多各占一半;在近190人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60%是自有员工,40%是外聘员工,自有员工略多一些.[1]

报刊经营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50-54

摘要:当前,我国传媒业整体上进入整合阶段,面对新的产业格局和竞争结构,经营创新成为报刊解决新环境下诸多新问题的日常行为.报刊创新制约因素分为源于外部产业市场的行为性制约因素与源于内部组织的能力性制约因素.制约是普遍性的,而创新是独特的,以报刊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是不断突破制约,达到新的均衡的波浪式成长的基本方式.

论消费意识形态建构中的广告55-57

摘要:广告既是一种媒体,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征.当恰当地认识到广告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现象和本质时,我们可以看到消费社会中通过广告所表现出来的"商品拜物教"特征.本文从分析"商品拜物教"入手,考察广告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本质,然后分析广告所具有的消费文化特征与意识形态构建的方式.

新闻大学杂志新闻业务
论新闻报道题材与表现方式58-62

摘要:一 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都包含着"写(报道)什么"与"怎么写(报道)"的问题."写什么"涉及报道题材,"怎么写"涉及表现方式.在对论题展开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界定.

从传媒生态角度探讨西方的环保新闻报道63-67

摘要:引言 [传媒生态](media ecology)这概念,初见于70年代美国学术圈子,其中较知名的学者如Lance Strate,Christine Nystrom及Neil Postman都曾对于传媒生态这概念作讨论,时下常见的定义中,Postman的广为人知.他认为传媒生态是研究传媒如何影响人的一种学问,'传媒生态是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知觉、了悟、感受和价值观;并人类如何利用媒介求生.生态这个词引申为对环境的研究:包括环境结构、内涵、及对于人的影响.最终,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对人类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有所限制.'[1]他把传媒生态锁定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尤其是媒介对人的影响方面,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人与传媒之间的相互关系,但鲜有提及人对媒介反馈的影响力,以及组织对整个传媒生态的影响.

有关新闻敏感的两点思考68-69

摘要:读了有关新闻敏感的一些旧论新说,有两点想法,写出来,希望读者指教: 一、关于新闻敏感的含义 什么是新闻敏感,其内涵与外延如何认定,说法众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看法,我们权且称之为认识能力说,即把新闻敏感视作对新闻事实的认识能力.

新闻大学杂志广播电视
建立以收视率为基础的即时浮动收费制度——对电视广告收费制度的新设想70-73

摘要:广告收入是电视媒体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尽管通过付费频道、相关产品开发和其他投资方式,电视媒体有可能实现收入的多元化,但目前广告收入在电视媒体的收入构成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夺更多的广告客户,广告营销成为各台/频道的核心要务,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电视媒体纷纷展开形式多样的品牌推介、广告招标、客户联谊、套装组合等,"服务战"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然而广告营销的首要环节还在于广告定价,我国电视媒体现行的以预期收视率为基础、按照既定价格方案收取广告费用的销售方式,限制了电视台真正履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实现成功的广告营销,必须从灵活定价、合理销售开始,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制定一套以实际收视率为衡量标准的广告浮动收费制度.从固定收费向浮动收费的转变,实际上是广告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影像社区、公共领域与民主参与——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的新走向74-80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全球媒体逐步形成,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小众传播与小众传媒也正悄然崛起.在当下中国蓬勃兴起的大众影像运动,以其极大自由言说的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民间意识形态,成为个体、社群、族群的联系纽带,标示着影像民本主义(populism)时代的到来.其中除符合主导意识形态的部分通过影视传媒实现大众传播外,更多的通过互联网、爱好者团体、影视俱乐部、大专院校、人际交流实现小众传播,在此基础上,一个以影像社区为标志的大众影像的生产和传播,正在搭建一个崭新的公共领域,西方的民主参与理论(democratic-participant theory)开始在中国找到生长点.

收视率指标的细分与节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81-83

摘要:收视率是电视台日常管理中最常用到的考核指标,将收视率指标进行衍生和细分,可以为电视台节目质量的控制提供更科学、完善的动态考核体系. 利用收视率及其衍生指标构成动态考核体系,不仅可以捕捉到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的变化,还可循着这种变化的轨迹对栏目、频道等节目载体进行跟踪,有效控制节目质量,不断提高节目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