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传播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 23-1147/G2 国内刊号
  • 1672-0261 国际刊号
  • 0.4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传播是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管的学术期刊。新闻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园地、新媒新论、传媒观察、媒体融合、期刊之页、编辑出版、业界探讨、声屏视野、新闻实践、应用研究

新闻传播 201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传播杂志当下关注
创新让主流声音更响亮——有感于创新新闻传播暨“金秋走龙江”集中采访活动1-1

摘要:一路高歌猛进,一路即采即发,"长枪短炮"齐上阵,移动终端显奇功,历时半个月的2016年"金秋走龙江"中省直媒体集中采访活动在一片欢歌中圆满落下帷幕。回顾本次采访活动可谓亮点纷呈,成效明显,在短时间内,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联合发力,同频共振,同步发声,通过创新采编模式,活化报道方式,丰富表达形式,全方位、立体化、

新闻传播杂志博士论坛
在华的多哥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4-7

摘要:随着多哥与中国的外交、贸易、教育等各方面的深入交往,越来越多的多哥人来到中国从事商业和学习。本文通过对在华多哥人士进行深入访谈,对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量化调查,总结出在华的多哥民众认为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这些经验值得多哥学习和借鉴。如果中国能够克服困难并改善现有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形象,将会得到更多多哥民众的青睐和赞赏。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8-9

摘要:诗歌在人类文明中如此重要,但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生活节奏的加快,诗歌的受众群体日益萎缩,读者不断减少。基于这样的背景,"读首诗再睡觉"这一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借助新媒体平台,整合诗歌传播的资源,有效发挥了有声传播的优势,展现出声音审美性,培养和发展受众听觉阅读习惯,拓展了诗歌的传播空间。

微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与媒体责任的关系研究10-11

摘要:随着时展,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众人生活的关注点,面对这样的现状首先界定好食品安全类信息的范围是研究报告的一大任务。其次对食品安全类信息的现状做出分析,从微媒体时代的优劣势入手论述了在微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最后从微媒体责任主体、主流媒体以及政府三个角度论述了如何规范食品安全类信息,由此阐述出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和媒体责任之间的关系,并就在微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媒介融合时代地域文化传播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传播为例12-12

摘要:地域文化传播受媒介载体、文化情景以及公众认知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传播活动中三方通过彼此的耦合运动形成动力,促进了地域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下,厘清三方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三方协同互促,可探析提升地域文化传播力的多样途径。

冲突性新闻叙事时序性选择的心理效应分析13-14

摘要:后现代叙事理论着重探究的是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叙事结构的,媒介产品作为一种叙事,其原则与技巧自然对社会现实产生作用力,尤其是冲突性新闻中,镜头选择和呈现的叙事策略产生了不同的受阅体验,长此而形成的某种刻板印象对社会秩序的良性循环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冲突性新闻传播中镜头不同时序性呈现带来的不同收视体验及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新闻传播杂志学术园地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研究15-17

摘要:微信的出现,将传统的通信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融合。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进行研究。根据对17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消遣娱乐和获得参与感。其中,获取信息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动机。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研究,对微信及其相类似的社交APP提出改进建议。

新闻传播杂志传媒观察
我国媒体提升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的新出路18-19

摘要:近几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舆论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媒体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重要桥梁,其在国际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论文在梳理近几年我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中新形势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媒体国际舆论引导所面临的瓶颈,尝试探讨我国媒体提升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的新出路。

新闻传播杂志报纸研究
融媒体时代地方英文媒体的机遇和挑战——浅谈办厦门日报《双语周刊》的几点感想20-21

摘要:目的:传统办报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地方英文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做出改变。方法:《双语周刊》用好"互联网思维",一方面对英文周刊升级改版,另一方面推出双语微信公号。结果:由于凸显时效性、贴近性和服务性,受众数量突破性增长。结论:由此可见,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的融媒体平台,增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地方英文媒体才有出路。

新闻传播杂志传媒观察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22-23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等技术水平的提升,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促使新闻传播主体出现变迁,而此种变迁的出现对新闻界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介绍新媒体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与信息接受者关系的转变情况,继而探讨了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带来的影响。

新闻传播杂志业界探讨
浅谈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24-25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而这一时期新闻内容也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并非单纯地关心本国经济,并且还注重全球经济形势。而电视新闻媒体恰恰能够给予我们一种充分掌握全球资讯的有效渠道。所以,为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以及广大群众的收视率,本文专门针对电视新闻记者展开探讨,研究了编辑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创作水平两个角度阐述了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的策略。

新闻传播杂志传媒观察
关于全媒体语境下城市台媒体转型策略分析26-27

摘要:在互联网2.0时代来临之后,媒体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全类型和全覆盖的发展形势,由此也得出了"全媒体"这样一个概念。全媒体语境下,城市台媒体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和挑战,不得不面临转型的趋势与变革。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全媒体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然后针对城市台媒体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全媒体语境下所表现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针对城市台媒体的转型策略展开了研究,以期对业界人士有所助益。

新闻传播杂志新闻实践
试析古典诗词在新闻写作中应用的巧妙之处28-29

摘要:悠悠中华,各朝诗人屹立于历史长河之畔,笑看大好河山,忧心百姓社稷,数不尽极具魅力且不朽的诗歌,也因此得以流传至今,变为丰富的文化遗产,给后辈以无价的精神财富。多少名句是那般脍炙人口,却在当代极少出现在最常用的文字手段——新闻写作之中。当难以用描述的景物或者情感给人以极大感触之时,诗词的引用只可用一"妙"字形容。

新闻传播杂志学术园地
论当前电视环保栏目发展难题及对策30-31

摘要: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电视环保栏目目前陷入了低迷,面临着不小的发展难题,主要是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本文通过具体的问题与原因分析,藉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促进电视环保栏目的改进。

新闻传播杂志报纸研究
以党报“主流观点”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浅析黑龙江日报三组系列评论的思想性可读性号召力32-33

摘要:党报评论被称作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是党报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党报评论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之重任。把关于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要求落实到每一篇评论之中,就要始终坚守党性、观点为王、创新方式、打造品牌,以逻辑缜密、入脑入心的说理艺术,不断增强主流叙事的引导力、传播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为党的事业鼓与呼,凝聚最大发展共识。

新闻传播杂志媒体融合
地市电视栏目“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初探——以“无线苏州”为例34-35

摘要:"互联网+"这一理念已成为当下媒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行业的电视媒体正在经受着日益崛起的新媒体的巨大挑战,转型已经成为电视媒体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具体到电视栏目,究竟应该怎么"互联网+",以什么样的跨界融合模式来得以发展?本文以"无线苏州"模式为借鉴,来初步探讨地市电视栏目的"互联网+"生存发展之道。

新闻传播杂志期刊之页
传播先进文化 展示西部风采——《遵义》党刊创新之路初探36-37

摘要:在我国现有9800多种期刊中,党刊的数量不算多。党刊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的一面。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办刊理念,不断增强舆论影响力成为党刊人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遵义市的党刊,《遵义》杂志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力求从形式到内容都能体现时代特色,加大图片报道的分量,精心设计封面和美化版面,使整个杂志图文并茂,耳目一新,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刊。

新闻传播杂志学术园地
不可忽视的网络与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谈网络、网络文学对中学生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38-39

摘要:网络文学以它超强的传播能力,占据了年轻人阅读主流的半壁江山,也为中学生阅读、创作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等的平台。实践证明,网络阅读让学生拥有一种平等自由、舒展松弛的阅读心理,也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师生互动和对话过程。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