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爱好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爱好者杂志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Lover

  • 41-1025/G2 国内刊号
  • 1003-1286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爱好者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爱好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月评论、本刊特稿、理论与思考、传媒观察、采写编、报海钩沉、新闻摄影、办报经纬

新闻爱好者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爱好者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
从“真相衰落”到“后真相”论的破灭4-7

摘要: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真相衰落”的新概念。相关研究认为,真相不是一种意见,而是客观事实;真相是独立的,只有一个,不依赖人们的感觉和立场而存在。不同利益阶层对同一个事实的观点对立,都是列举不同事实力求证明自己认同的真相,并非认为真相不重要。经济的两极分化导致信仰和话语的对立,是产生“真相衰落”的根源。

把好关口,坚守真实,不能自毁新闻生命——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新闻报道为例14-18

摘要: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之后,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纷纷参与报道和传播,由于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和事故后果的极度严重性,各种媒体急于发声,在事实真相尚未确定的情况下,逐渐发展成一件由新闻报道引发的极富争议的公共事件,事故原因的“剧情”一再反转。其中,不少主流媒体以其失实的报道推波助澜,造成了恶劣影响。主流媒体在这场“闹剧”中的失职与失范,使其公信力遭受重创。其“病根”源于主流媒体内部潜藏已久的懈怠与浮躁心理。作为重建媒体公信力的主体,主流媒体应坚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开展“自救”与“他救”。

新闻爱好者杂志本期关注:“互联网 内容”供给创新与文化创意
基于内容生产与传播新逻辑的省级党报传播力提升策略探析——以新闻客户端为例19-23

摘要: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我国的大部分省级党报都推出了相应的新闻客户端,但其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省级党报客户端如何度过客户端发展的“冰河期”已经成为摆在业内同人面前的难题。通过研究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存在的问题,从省级党报传播力的构成与新时代内容生产逻辑的转变出发,研究省级党报新闻客户端传播力提升的策略。

“文化出海”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引导与监督机制探析23-26

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以网文小说、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品在海外迅速传播。然而,数字内容产品虽然在海外的接受度较高,但存在着内容低俗化、过度商业化的隐患,给监管带来了挑战。在分析数字内容海外输出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移动互联背景下数字内容海外输出监管所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相应引导和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意在提高文化输出效率,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海派文化传播主题框架研究27-31

摘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海派文化传播的环境,以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样本选取来源,用网络爬虫工具抓取与海派文化相关的公众号文章,通过编码分析方法、借助框架理论分析海派文化传播主题如何构建。数据化呈现海派文化传播主题基本状况、框架应用状况,探究框架使用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对现存问题的思考探讨,提升海派文化移动化传播效果的创新策略。

新闻爱好者杂志新媒体研究
九款热门健康类微信公众号的手机阅读体验比较研究32-37

摘要: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考察了公众号文章的手机阅读体验和阅读量之间的关系。从目前九款热门健康类公众号的文章来看:文章的阅读量和文章是否原创有着高度相关性;目标受众定位和文章的阅读量有着高度相关;图文排版上,字体大、字间距大、行间距大、段落短小的文章能产生良好的手机阅读体验;手机阅读的核心关键信息要越少越好,一篇文章只讲1到2个核心观点,尤其是1个核心观点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最后,是否快速、直接提供关键信息也影响阅读量。

以抖音为例谈谈短视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38-41

摘要:短视频制作流程不同于微电影,它具有特定的表达和团队配置等要求,因为其简单的生产流程、低门槛、参与性等特性,短视频APP从众多娱乐方式中脱颖而出,成为近两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又一潮流。而抖音短视频APP作为影响力最大的短视频直播平台代表之一,火爆的同时也存在种种问题。短视频行业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优化与解决,如何完善自身体系模式,是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的。

新闻爱好者杂志传媒观察
国内外对失实新闻的核查机制初探42-45

摘要:社会化媒体盛行的今天,真相从“神坛”跌落,社会进入后真相时代,即立场、情绪取代了真相和事实。通过描绘国内外对失实新闻的核查机制,并尝试提出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众包型”事实核查流程,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上的盈余资源对失实新闻进行核查。

人民广播事业孕育期的红色中华新闻台考索46-50

摘要:界定中央苏区红色中华新闻台在人民广播事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探究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中华新闻台的定位、工作内容以及是否开展口语广播业务,对于研究中国新闻史、中国广播史、中国播音史、无线电史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考察,寻找当年亲历红色中华新闻台的见证人;查阅档案,阅读文史资料;专题采访,访谈专家学者,对红色中华新闻台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证。

媒体深度融合的产业模式与路径探索50-54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全球媒体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战略的需求,又是技术与市场双推力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传媒业的系统性整合和融通已经开始,移动互联网领域将成为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创新传统体制机制、更新传统新闻传播理念、重构商业模式等将成为媒体融合工作开展的重点。通过跨越行业、领域的产业融合,才能实现未来传媒业在形态、业态、生态等领域的动态可持续发展,转型与升级、融合与创新必然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路径。

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精神自我的建构研究——以《歌手》为例55-58

摘要:精神自我作为个体最高层次的需求,一直成为人类研究的热点。精神自我与所处的时代密切相联,凸显出很强的文化烙印。互联网时代是一场无剧本演出,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对建构精神自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综艺节目《歌手》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把传播视为仪式,该节目通过竞赛机制、建立文化符号空间来渲染仪式感,从而达到认同、唤醒及建构过程。

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慢综艺”节目的发展策略——以湖南卫视《亲爱的客栈》为例59-61

摘要:“慢综艺”节目是适应文化需求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电视综艺形态,符合新时代精神发展的需要。尽管近两年“慢综艺”节目收视率和口碑都有不错的表现,可综艺节目常见的同质化、过度强调冲突、商业化过度等问题未能避免。借助消费文化的视角,提出深耕细作以丰富节目内涵、以“超真实”状态呈现慢生活、全景敞视“还”选择权给受众的“慢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新闻爱好者杂志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张淑华54-54

摘要:张淑华,河南新密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08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0—2014年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新闻爱好者杂志新闻大学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摄心者”——吕楠纪实摄影作品的题材特色研究62-64

摘要:被誉为“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摄影家”“当今中国最有分量的摄影家之一”的吕楠,其作品将人文关怀诠释到了极致。与世无争的性格特点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使吕楠成为中国纪实摄影师中的独行者和苦行僧。吕楠曾耗时15年拍摄了三部巅峰之作——《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缅北监狱》,这3部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吕楠在作品中对于人性本质的精神解读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作品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当代名记者的舆论监督策略——以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郝斌生为例65-67

摘要:当我们讨论新时期以来舆论监督成败得失的时候,一些名记者及他们的名篇自然而然跃入我们的眼帘。笔者偶然读到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郝斌生的新闻作品集《雪地日记》《郝斌生文集》等,被其中大量带有舆论监督性质的批评性报道所吸引。后来又亲闻作者讲述舆论监督背后的一些奇闻逸事,激发了笔者对郝斌生舆论监督报道的研究兴趣。研究郝斌生的新闻生涯,分析他的舆论监督作品,管中窥豹,可见中国新闻人的担当意识、职业精神乃至中国舆论监督的环境与运势。

新闻爱好者杂志文化传播研究
非遗网络直播中政府部门角色定位的思考——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68-7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部门是主导的力量。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传播,直播+非遗已渐显强劲的优势。政府部门应顺应时展的需求,调整角色定位,在非遗网络直播中发挥其规划师、培训师、助力者和评估师的作用,促进民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中华古诗词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创新表达——以《经典咏流传》为例72-74

摘要:中华古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随着新时代脚步的加快,弘扬和传承古诗词文化的任务越发艰巨。作为面向大众的重要传播途径的诗词类电视节目,如何创新才能推动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传承,是新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

新闻爱好者杂志应用新闻研究
叙事之“道”:中国故事的“中国式讲述”75-78

摘要:中华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实体,蕴含了古老深厚的叙事传统,叙事之法总是指向潜在的文化哲学和叙事之“道”,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基于中国叙事学的高文化浓度,中国故事的当代传播应融合中国传统的“叙事之道”,立足于中国故事的叙事学建构,确立“中国式”讲述理念。中国传统叙事诸要素中,意象叙事隐藏着“中国式讲述”的文化本能,文本结构创设了“中国式讲述”的生命时空,叙事视角包含了“中国式讲述”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