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爱好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新闻爱好者杂志 北大期刊

Journalism Lover

  • 41-1025/G2 国内刊号
  • 1003-1286 国际刊号
  • 1.3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新闻爱好者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新闻爱好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月评论、本刊特稿、理论与思考、传媒观察、采写编、报海钩沉、新闻摄影、办报经纬

新闻爱好者 201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新闻爱好者杂志本期关注·中国新闻学研究一百年
中国新闻学研究百年回望与思考4-8

摘要: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百年回望,可以有许多观察的窗口,可以有更多评论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心得,从理论自觉、西学东渐、学术自由与科技支持三个视角,探讨中国新闻学研究百年的历程、经验与教训,梳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方法。

技术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新闻生产方式变迁9-13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新闻活动处于不断的演进变动之中。与此同时,中国的新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从新闻生产的社会角度观察,中国新闻生产形成了职业新闻生产与非职业新闻生产的二元化结构;从新闻业角度看,职业新闻生产方式也在新闻生产主体、新闻生产资源、新闻生产工具、新闻产品形态、新闻生产关系等多个维度发生改变甚至变革。以技术作为切入口,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新闻生产方式的变迁,可以揭示新闻生产活动相关要素的演化与结构性变动。

蔡元培: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实践者与倡导者14-18

摘要:蔡元培的一生,同报刊结下不解之缘。他边办报边总结经验,提出了重要的新闻学理,是我国研究新闻性质、特点和报刊编辑方针的第一人。他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的倡导者,而且是新闻学的实践者和启蒙者。晚年他以捍卫言论与新闻自由的具体行动,书写了新闻自由与民权的血肉联系、与法西斯暴政势不两立。

新闻爱好者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
智慧时代新闻伦理议题的创新维度及实施策略18-20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现象的出现,新闻传播与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三大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这就要求新闻伦理必须融合一些信息伦理的理论及观点,从而应对新闻传播遇到的一些新的伦理问题。特别是要结合智慧技术的特点及媒介发展动向,及时创新发展新闻伦理。在分析智慧时代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马森提出的信息时代的四个主要伦理议题(PAPA),从新闻从业者、受众、被报道对象三个新闻核心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提出智慧时代的新闻伦理议题创新维度及实施策略。

国家领导人公共形象传播策略——以美、俄、德三国领导人为例21-26

摘要:在西方国家,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都经过专业的战略规划和设计,形象传播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特点,为国家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增色的同时,也加强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通过对美国总统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默克尔三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领导人进行分析,总结其公共形象传播经验,可为我国国家领导人公共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借鉴。

议程设置与形象建构:民间影像传播与新疆区域形象建构26-29

摘要:新疆区域形象主要由政府主导,以大众传媒为媒介袁存在内容单调、宣传话语浓厚、对外影响力弱等问题。区域形象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不应仅限于政府,更应将民间力量囊括其中。伴随互联网和4G网络的普及,与官方影像并存的民间影像崭露头角,其逐渐增强的影响力,为建构新疆区域形象提供了新思路。

文化针灸模式的粉丝行动主义30-32

摘要:文化针灸是粉丝行动主义的一种模式,由粉丝行动主义组织“哈利.波特联盟”创始人安德鲁?斯莱克于2 0 1 0年提出,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将其发展成一个学术概念。文化针灸的实质是一种以流行文化联系社会议题的策略,它是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此种策略运用大量粉丝技术以汇聚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话与动员。

雾霾舆情的沸腾化、日常化与娱乐化:基于社会心态变化的视角33-36

摘要:探讨雾霾舆情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力求舒缓民众的情绪,提高舆情应对的有效性,为舆论引导提供现实依据。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雾霾舆情的阶段性表征,见证民众社会心态的历时性变化,即从雾霾舆情初期的激烈与沸腾,到雾霾舆情持续期的无奈与无助,再到雾霾舆情持久期的娱乐与戏谑。在雾霾舆情常态化的现实环境下,应该积极进行疏导,化解消极情绪,引导民众做生态公民,从而更加理性地应对雾霾舆情。

中国传播学40年:一个本土化的视角与反思36-40

摘要:聚焦传播学引入中国后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历程和大致脉络,通过对传播学学科40年间发展的回顾与梳理,尝试勾勒出传播学在中国不断向本土化、世界化发展的风雨历程,并从传播学本土化的视角出发提出反思。

新闻爱好者杂志传媒观察
从枯燥的话题中找到“热新闻”——以《河南日报》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为例41-43

摘要:报道节日新闻是新闻采写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医疗卫生行业里更是不言而喻。医疗卫生行业是涉及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健康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因此,医疗卫生新闻也是最“接地气”、信息量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民生新闻。本文以《河南日报》近两年的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为例,以笔者采访期间真实的感悟与体验为主,阐述党报记者应该如何透过枯燥深奥的行业话题找到社会关注的“热新闻”。报道节日新闻是新闻采写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医疗卫生行业里更是不言而喻。

传媒对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策略——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为例44-46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话语依然强劲。大众传媒作为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者,在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日常报道中,大众传媒应建构理性、积极的民族主义话语,形成大众传媒、民族主义、国家政策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试析新媒体时代文摘报的突破路径——以《大河文摘报》为例47-49

摘要:站在“互联网+冶的风口上,新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几乎“革”了纸媒的命。无论情不情愿,纸媒的阵地开始一步步缩小——发行萎缩、影响力下降、广告收入下滑。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面对新媒体的压力,传统媒体纷纷寻求转型。但是,变革的只是传播方式,不变的依然是服务和内容。新媒体时代,文摘报如何凸显自身特色、扩大影响力,值得我们思考。

新闻爱好者杂志新媒体研究
2017年度新兴媒体发展状况综述50-54

摘要:2017年我国新兴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以BAT为主导、聚合平台角力、视频与新闻并驾齐驱的格局。此外,自媒体和短视频也在资本驱动下争奇斗艳。与此同时,政府加大监管和治理力度,新兴媒体发展日趋规范和健康。

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及其思考55-58

摘要:根据兴趣爱好来向人们提供基于算法的精准推送是如今很多媒体的传播机制,智能化、个性化、私人定制等使得人们陷入“信息茧房”的效应中。这使得人们变得更加自信,即过度自信或者盲目自信,从而对人们日常生活、文化行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应对“信息茧房”,应建构“人行道”模式,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当然,这同时需要人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来自运营商的努力,二者共同应对因为信息消费而产生的存在于个性化和公共性之间的差异平衡的问题,提高信息之间“碰面”的可能性,并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拓展信息获取范围,塑造认知的“广角”。

新媒体时代APP手机杂志的读者策略分析——基于《PChouse》的个案研究58-61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完善与智能终端的普及,我国手机杂志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激烈。APP手机杂志《PChouse》六年的发展路径,既呈现出我国手机杂志发展的一般问题袁也为我国手机杂志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数字化新媒体深度影响了公众的阅读方式,用户需求成为杂志选择发展策略的重要考量,手机杂志需要在产品设计、内容生产、用户维护、营销策划及盈利模式等多方面围绕读者进行变革。

新闻爱好者杂志文化传播研究
论微时代文献信息传播的特征62-64

摘要:微时代文献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传播载体、传播方式,还是受众构成、接收方式等,均与传统传播方式迥异,形成了新的特征。这使其具有快捷性、大众性和自由性特点,也导致其碎片化、庸俗化和专制化。微时代,文献信息传播要借微信传播的东风,才能够使其文化价值更加凸显、社会效应更加鲜明。

礼物交换:微信红包的媒介人类学解读65-68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红包向虚拟红包转型,“微信红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礼物交换”的人类学理论出发,并结合深度访谈法,认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礼物交换的媒介,具有游戏性、功能性和情感性,表现在集体狂欢、社交礼仪和人的延伸之中。微信红包跨越时空局限,交换着数字化的货币,也传递着祝福与问候,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延续礼物交换的礼俗,传承中国的礼文化。

用红色文化构筑河南文化高地的传播策略研究69-71

摘要:201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建设河南文化高地中的作用重大、意义非凡。因此,要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创新,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内容,促进新旧媒体融合,构建新型传播媒介生态。在新时代,河南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红色文化传播系统,以此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构建河南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