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稀土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Rare Earths

  • 15-1099/TF 国内刊号
  • 1004-0277 国际刊号
  • 1.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稀土是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包头稀土研究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稀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合评述、研究简报、产业与市场、行业动态

稀土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含铈IF钢中铈夹杂物的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1-8

摘要:研究了含铈IF钢中铈夹杂物生成的热力学规律,以及铈对钢液中Al2O3夹杂物的变质机理,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观察和分析了IF钢和含铈IF钢中的主要夹杂物,结果表明,铈在氧、硫含量均小于0.0006%的超低氧、硫IF钢中仍能够同时脱氧、脱硫、脱磷,具有净化钢液作用;含铈IF钢中的稀土夹杂物主要为Ce2O3、Ce2O2S、CeAlO3夹杂物,各稀土夹杂物呈球状或椭球状,且尺寸均小于2μm,钢中未发现稀土硫化物夹杂;含铈IF钢中的Al2O3夹杂物被铈变质为尺寸较小的CeAlO3夹杂物。

气电纺丝法制备硅铝增强氧化铈纳微纤维9-17

摘要:通过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铈(PVP/Ce(NO3)3)纺丝液中添加一定比例硅铝溶胶,结合气电纺丝法和高温煅烧工艺成功制备出硅铝增强氧化铈(CeO2)纳微纤维。采用SEM、XPS、XRD等手段研究了添加比例、电压、风压、煅烧温度等对纤维形貌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硅铝溶胶的加入,有助于提高PVP/Ce(NO3)3纺丝液的粘度;当PVP/Ce(NO3)3纺丝液与硅铝溶胶比为6∶1(纺丝液粘度为2.85 Pa·s),纺丝电压为38 kV,风压0.08 MPa时,纺丝效果最佳,制得初生纤维连续、光滑,经高温煅烧后得到纤维材料蓬松、柔软,纤维直径约为1μm~2μm,长度可在10 mm以上;其晶型结构为CeO2的立方晶系,Si/Al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eO2晶粒的生长,有利于改善纤维的柔韧性。

硬脂酸铈复合热稳定剂的制备及其在PVC建筑模板中的应用18-24

摘要:将硬脂酸铈与其他助剂进行复配,制备了硬脂酸铈复合热稳定剂。采用刚果红试纸法、烘箱热老化法、转矩流变仪、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硬脂酸铈复合热稳定剂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硬脂酸铈复合热稳定剂配方为硬脂酸铈∶硬酯酸锌∶β-二酮∶季戊四醇=1.2∶1.0∶0.3∶1.0,性价比最佳。与钙锌稳定剂相比,烘箱老化热稳定性能和流变性能更优异,可取代钙锌稳定剂首次应用于PVC建筑模板中,使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19.68%和14.62%。同时,提高了耐候性能,748 h室外老化后,△E为1.46,△b为-2.36。

SBA-15与Eu/Tb配合物杂化材料的原位制备与发光性能25-30

摘要:利用硅烷偶联剂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SBA-15表面氨基改性,再与苯偏三酸酐反应,制备羧基改性的SBA-15。利用红外光谱、XRD和氮气脱附-吸附表征其结构,结果表明羧基成功嫁接在介孔SBA-15的孔道中。将Eu^3+和Tb^3+与羧基改性的SBA-15原位配位,制备杂化发光材料,并表征其荧光性能。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的杂化材料,均呈现Eu^3+或Tb^3+的特征发射,组装体的激发光谱发生了蓝移;相比纯配合物,杂化材料的发光色纯度得到提高。

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31-39

摘要:大洋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是潜在的具有巨大经济意义的新型稀土矿产资源。为查清其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并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运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以及MLA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主要赋存于磷灰石中,其次以独居石、磷钇矿等稀土矿物形式产出,少量赋存于铁锰氧化物中,另有微量的稀土元素赋存于粘土矿物中。

川西含钪稀土矿中钪的赋存状态研究40-47

摘要:采用化学分析、X-衍射分析、偏光显微分析、电子探针和能谱分析对川西某稀土矿中载钪矿物种类、含量及其嵌布特征进行分析,为钪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的研究依据。结果表明,矿石中的钪主要以离子吸附分布于蚀变的黏土矿物(蒙脱石、滑石)中,这部分钪可以通过直接浸出的方法回收;另有部分钪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分布于角闪石中,该部分钪可通过富集角闪石以达到富集钪的目的。

微量Ce含量对Sn-50Zn-2Cu合金微观组织和腐蚀行为的影响48-56

摘要:Sn-Zn-Cu系合金作为镀锌层的低熔点修补焊料已经有一定范围的使用,但对于稀土元素对该类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不清楚。采用混溶法制备不同Ce含量的Sn-50Zn-2Cu-x Ce(x=0,0.025%,0.05%,0.1%,0.25%,质量分数,下同)合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极化曲线(Tafel)等测试技术,研究Ce含量对Sn-50Zn-2Cu合金微观组织和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n-50Zn-2Cu基合金均由富Zn相和富Sn相两相组成且并无金属间化合物的出现,同时,随着Ce含量增加,Sn-50Zn-2Cu基合金组织中富Zn相从枝晶状向团簇状转变,组织得到细化;随着Ce含量从0到0.1%范围中增加,Sn-50Zn-2Cu基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从9.028×10-6μA·cm^-2降低至2.964×10^-6μA·cm^-2,腐蚀产物与合金界面的阻抗也从1127Ω·cm^2升至4570Ω·cm^2,结合等效电路参数中容抗数值可知,合金的腐蚀产物层也越来越致密,但当Ce含量增至0.25%时,合金耐蚀性能略微下降,但仍然与含Ce量为0.05%的合金相近。整体看,Ce元素的添加明显提高了Sn-50Zn-2Cu合金在5%Na 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随着Ce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耐蚀性能先逐步提高,然后略有下降,当Ce含量为0.1%时,合金表现出最好的耐蚀性。

南方红壤小流域水稻植株中稀土元素的内稳性特征57-65

摘要: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机制。水稻作为我国南方地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基于内稳性模型,以我国南方红壤小流域水稻田中的水稻植株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水稻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迁移累积特征和内稳性特征。结果显示:(1)本研究中水稻土的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320.79 mg·kg^-1,高于福建省土壤稀土元素背景值(223.47 mg·kg^-1)以及全国土壤稀土元素背景值(187.60 mg·kg^-1);(2)水稻植株不同器官对稀土元素累积能力大小顺序依次是:根〉叶〉稻谷,水稻植株不同器官稀土元素的生物迁移系数也呈现出根〉叶〉稻谷的规律;(3)水稻植株根部的H为1.68;叶部的H为0.44;稻谷的H为-1.31。各器官的内稳性指数呈现出根〉叶〉稻谷的规律。虽然水稻稻谷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很低,暂低于居民稀土元素摄入的安全剂量,也未超过亚临床损害剂量的临界值,但水稻稻谷的内稳控制力很弱,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居民长期食用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

钕电解氟化物体系熔化温度及高温物相的研究66-73

摘要:为了提高钕熔盐电解的效率,对钕电解的二元体系NdF3-LiF及三元体系NdF3-LiF-Nd2O3熔盐加热到1100℃、急冷法制备分析样品,同时在电解槽中取熔盐,用急冷法制样,使用DSC-TG测定熔盐在加热过程中重量及热量变化,使用XRD、TEM分析急冷熔盐的样品组成和结构。研究表明,NdF3-LiF二元体系及NdF3-LiF-Nd2O3三元体系的共熔温度分别为723℃和725℃,共熔相的数量随着LiF的质量而增加,随Nd2O3质量增加及Nd2O3加入而降低,熔化温度随LiF含量降低而升高,随Nd2O3质量增加先降低而后升高,电解槽中熔盐的共融温度及熔化温度在712℃及970℃,实验样品在约900℃开始出现熔盐的挥发,电解槽中的样品几乎没有熔盐挥发;二元系及三元体系样品中分别含有NdF3、LiF和NdF3、LiF、Nd OF、NdF2,三元系样品中加入的Nd2O3在高温完全熔解,生成Nd OF、NdF2,电解槽中的样品含有未熔解的Nd2O3。通过实验初步确定了钕电解熔盐随着熔盐成分变化、熔盐熔化温度的变化及Nd2O3的熔解状况,确定了电解槽熔盐中存在Nd2O3及挥发组分含量偏低,对现场工艺改进及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基于两平衡的两组分串级萃取静态递推数学模型74-81

摘要:针对两组分分馏串级萃取的特点,从萃取平衡反应和物料传递守恒本质出发,假定各级组分间萃取反应和级间流量达到平衡状态,基于萃取反应平衡和质量守恒递推关系,构建了两组分分馏串级萃取递推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某工艺条件下的模型应用计算,揭示了各级平衡相中两组分的纯度分布规律,确定了最优化级数方案,绘制了纯度分布曲线,为优化设计两分组分馏串级萃取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指导。

热处理对Mg-7Gd-2.5Nd-0.5Zr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82-89

摘要: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万能拉力试验机等,研究了Mg-7Gd-2.5Nd-0.5Zr(%,质量分数,下同)合金在固溶+人工时效情况下,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组织由α-Mg基体和粗大共晶相(α-Mg+Mg5Gd+Mg12Nd)组成,热处理后,合金组织中的颗粒方块相显著增多且长大,沿着晶界分布;合金组织析出的纳米尺寸颗粒方块相可有效强化合金性能。时效态合金的β'相形态类似纺锤形,彼此相互连接,夹角为120°,且有周期性。不同状态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分别为:铸态177.9 MPa、固溶态191.4 MPa和时效态247.1 MPa。

串级循环萃取在钛白废酸提钪工艺中的研究应用90-95

摘要:通过洗涤负载有机相,不进行反萃,负载有机相再次加入至萃取段,通过改变相比,提高钪的富集率。研究表明,二级串级萃取,每级萃取10 min,空白有机相萃取钛白废酸,相比O/A=1∶20,钪的萃取率为95.75%;负载有机相经洗涤后进行第一次循环萃取,相比O/A=1∶15,钪的萃取率为93.3%;进行第二次循环萃取,相比O/A=1∶12,钪的萃取率为91.1%;进行第三次循环萃取,相比O/A=1∶10,钪的萃取率为70%。通过循环萃取,氧化钪的相对纯度由单次萃取的99.5%提升至99.95%。

稀土管线钢中夹杂物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96-101

摘要:为了研究含稀土钇管线钢中稀土夹杂的存在种类及稀土对其它有害夹杂的变质作用,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实验钢进行了有关夹杂物的热力学计算,并在实践中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普通管线钢及含钇管线钢的主要夹杂物进行了随机观察。结果表明,含稀土钇管线钢中稀土夹杂主要以Y2O3、Y2O2S夹杂的形式存在,而不能以Y2S3、YS的形式存在;Y2O2S夹杂会被Y2O3夹杂所取代;同时,适量Y能将钢中有害的尖角状、5 um左右的Al2O3夹杂变质为球状、2 um的Y2O2S或Y2O3夹杂。通过对夹杂物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钢中加入适量稀土有利于提高钢的性能。

浓硫酸高温焙烧稀土矿水浸效率因素分析及工艺优化102-107

摘要:系统研究了混合型稀土精矿浓硫酸高温焙烧形成的稀土焙烧矿水浸过程,重点考察了浸出时间、温度、酸度、固液比、粗细粒度水浸渣分离、一次水浸渣酸洗涤等因素对水浸工艺效率的影响,结合现场调研提出了优化方案:采用热焙烧矿,控制一次水浸pH值为2.5,固液比为1∶6~6.5,水浸时间为40 min~60 min。浸出结束后,将粗、细粒度浆液分离,粗粒度浆液经过破碎浸出后与细粒度浆液合并进行固液分离。一次水浸渣的最优硫酸洗涤条件为[H^+]为0.5 mol·L^-1,时间为20 min。

Fe-RE系合金的力学谱特征108-113

摘要:利用多功能内耗仪测量,分析了不同稀土含量对Fe-RE系合金内耗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稀土在纯铁晶界处的存在状态与微合金化机理。结果表明,纯铁在551.4℃(频率为2 Hz)出现纯铁晶界峰;当纯铁中稀土含量为0.0084%时,纯铁晶界峰接近于消失,峰温不变,峰值减小,说明有部分稀土固溶在晶界处;当稀土含量为0.0135%时,出现固溶晶界峰和第二相沉淀晶界峰,此时稀土以固溶形式和第二相沉淀的形式存在于晶界。

钕铁硼生产中烧结挥发物研究与分析114-118

摘要:对目前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生产中采用石墨料盒产生的挥发物来源、成分、重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挥发物主要来源于烧结高温状态时产品中稀土元素挥发,稀土元素挥发后大量储存在疏松多孔结构的石墨内部,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稀土氧化物;采用全密封低氧工艺时,稀土更容易挥发;当稀土析出深度在0.3 mm~0.4 mm时,对实际成品磁性能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

AlCeFe非晶合金的晶化及碱性条件下腐蚀行为研究119-125

摘要:在不同晶化温度下对AlCeFe非晶合金样品进行退火处理1 h。通过XRD、TEM分别对样品晶化情况表征,利用交流阻抗谱和极化曲线测试分析了样品在碱性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晶化后出现fcc-Al、Al4Ce等晶相;不同pH和温度的极化曲线都出现钝化,pH=10的溶液中,350℃、420℃、304℃退火样品依次增强;pH=12溶液中420℃下退火样品耐腐蚀性最优异而其他二者相似。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苹果中的稀土含量126-133

摘要:本文从我国著名的苹果出口基地山东烟台苹果生产基地取样,并分别对实验区和对照区采样,建立并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苹果中的稀土含量,研究各稀土微量元素在苹果果皮、果肉及果核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苹果中稀土含量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果皮、果核中稀土元素的的富集较果肉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