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稀土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Rare Earths

  • 15-1099/TF 国内刊号
  • 1004-0277 国际刊号
  • 1.1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稀土是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包头稀土研究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稀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合评述、研究简报、产业与市场、行业动态

稀土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以大颗粒碱式碳酸铈球团为前驱体制备单分散纳米氧化铈抛光粉1-6

摘要:以大颗粒碱式碳酸铈球团为前驱体,通过机械化学反应法制备了中位粒径为~100 nm的单分散纳米氧化铈抛光粉。研究表明,产物粒径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盐溶液作为球磨介质可以改善颗粒间的团聚现象。其中,氯化钠溶液为球磨介质、900℃煅烧所得纳米CeO_2粉体球形度好,粒度分布均匀,Zeta电位绝对值大,在水中有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其对K9玻璃抛光表面RMS粗糙度可达0.482 nm。

高岭土负载Dawson结构磷钨酸钕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7-12

摘要:以高岭土为载体、NdH_3P_2W_(18)O_(62)为活性组分,通过浸渍法制备出40%NdH_3P_2W_(18)O_(62)/高岭土催化剂,考察其在催化乙酸与正丁醇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利用FT-IR、XRD、SEM、EDX、N2-TPD及NH3-TPD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dH_3P_2W_(18)O_(62)较好地负载在高岭土上,且保持Dawson结构不变。当正丁醇与乙酸的摩尔比为1.5∶1.0,w(40%NdH_3P_2W_(18)O_(62)/高岭土)=2.6%(以反应物质量计),反应温度125℃,反应时间2.5 h,酯化率为94.4%。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第5次重复使用时酯化率仍可保持为81.9%。

Eu3+掺杂γ-Bi_2MoO_6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13-20

摘要:以钼酸铵、硝酸铋和硝酸铕为原料,采用简单水热技术成功获得了Eu3+掺杂的片状钼酸铋(γ-Bi_2MoO_6)光催化剂,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形貌和光吸收等进行了表征,并以刚果红和2,4-二硝基苯酚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Eu3+掺杂对Bi_2MoO_6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这种简单的水热合成方法获得层状结构的Bi_2MoO_6,Eu3+掺杂对Bi_2MoO_6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其掺杂量有关,当Eu3+掺杂量为0.75%(原子分数)时,催化剂活性最好。金卤灯光照70 min,0.75%(原子分数)Eu3+/Bi_2MoO_6对2,4-二硝基苯酚降解率为54.2%,而相同条件下的纯Bi_2MoO_6对2,4-二硝基苯酚降解率仅为8.1%。根据活性数据,文中Eu3+掺杂Bi_2MoO_6的活性增强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Eu3+掺杂影响了Bi_2MoO_6的吸附性能、光吸收特性及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进而对Bi_2MoO_6的光催化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以三聚氰胺-甲醛微球为模板制备均一氧化钇空心球21-26

摘要:利用三聚氰胺和甲醛在水溶液中缩聚交联生成的单分散三聚氰胺-甲醛(MF)微球为模板,尿素为沉淀剂,通过均相沉淀法制备出核壳结构前驱体,煅烧除去模板,得到氧化钇(Y_2O_3)空心球。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能谱仪(XPS)、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Y_2O_3空心球的形貌与结构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煅烧后,MF模板可被有效去除,无定形的前驱体转变成结晶的Y_2O_3,生成粒径约1.7μm、壳层厚度为100 nm的Y_2O_3空心球。

铕化合物对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27-30

摘要:为了研制一种新型光转换膜应用于光伏电池,对一种新型含铕配合物Eu(2mCND)_4CTAC的荧光光谱、量子产率和热稳定性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合测试数据,采用流延方法制备了含Eu(2mCND)_4CTAC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光谱转换薄膜,并进行了荧光光谱和量子产率测试。研究发现,制备的光转换膜能有效提高太阳能电池对紫外光的响应,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纳米氧化镧掺杂PEO基SPEs的离子导电性能研究31-35

摘要:以PEO为基体,掺杂纳米氧化镧(nano-La_2O_3),利用溶液浇铸的方法,制备nano-La_2O_3复合型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并且表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DSC分析表明,nano-La_2O_3有效地抑制了PEO的结晶,提高聚合物的无定型程度。SPEs电导率随着nano-La_2O_3含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nanoLa_2O_3含量为6%(质量分数)时,SPEs在30℃下电导率达到最大2.10×10-5S/cm,在80℃下达到2.64×10-3S/cm,并且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TG分析表明SPE-6的开始分解温度达到32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表明了掺杂nano-La_2O_3的PEO基SPEs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SiO_2包覆稀土上转换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36-41

摘要: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粒径在20 nm~30 nm的形貌均一的球形NaYF_4∶Yb,Er纳米晶。通过调节不同配比,合成了SiO_2层厚度为8 nm及10 nm的具有良好水溶性的UCNs@SiO_2纳米材料。考察了不同配方比对SiO_2层包裹厚度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仪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核-壳结构明显、形貌均一、结构稳定,在980 nm的激发下保持了良好上转换发光特性。

云南复杂含钪多金属矿的综合利用试验研究42-49

摘要:云南复杂含钪多金属矿原矿含Fe 26.65%,TiO_2 8.68%,Sc2O388.60 g·t-1。矿石中有价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钛铁矿、金红石,钪主要分布于钛辉石和辉石中。采用螺旋溜槽重选工艺预选抛尾得到铁-钛-钪混合粗精矿;采用弱磁选—摇床重选分选工艺进一步分离混合精矿中的铁、钛、钪。试验结表明,在一段磨矿细度为〈0.154 mm占98%、混合粗精矿二段磨矿细度为〈0.038 mm占98%、弱磁选磁场强度H=0.10 T的综合条件下,得到了Fe品位为56.21%%,铁回收率为20.10%的铁精矿;TiO_2品位为48.68%,钛回收率为3.81%的钛精矿;Sc_2O_3品位为226.20 g·t-1,钪回收率为87.67%的钪精矿。实现了矿石中有价金属铁、钛、钪的综合利用,且钪精矿可作为后续工艺进一步提纯钪的原料。

放氢温度对吸氢后La_(1-x)Ce_xFe_(11.44)Si_(1.56)合金磁热性能的影响50-55

摘要: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VSM测量La_(1-x)Ce_xFe_(11.44)Si_(1.56)合金吸氢前后的相结构及磁性曲线,利用DSC测量了La_(0.8)Ce_(0.2)Fe_(11.44)Si_(1.56)Hy的热重曲线。结果表明,La_(1-x)Ce_xFe_(11.44)Si_(1.56)合金及其氢化物的主相均为NaZn_(13)型立方结构,吸氢后合金的居里温度明显升高,在室温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La_(0.8)Ce_(0.2)Fe_(11.44)Si_(1.56)Hy合金约从483 K到708 K一直处于失重状态,氢化物的失重率为0.19%;通过提高放氢温度,La_(0.9)Ce_(0.1)Fe_(11.44)Si_(1.56)Hy合金的居里温度降低,放氢温度每提高10 K居里温度下降10 K左右,但对合金的等温磁熵变影响很小,熵变最小的样品与无放氢样品的熵变相差仅0.616 J/(kg·K)。

强磁选预富集氟碳铈型稀土矿的可行性56-62

摘要:以四川牦牛坪低品位氟碳铈型稀土矿为试样,检测矿物定量组成、嵌布粒度、粒级分析和单体解离度等工艺矿物学特征,分析比较不同矿物间的密度、磁性等工艺特性差异,进行高梯度湿式强磁选试验,进一步检测磁选精矿的矿物组成和连生关系。结果表明,氟碳铈矿粒度较粗易解离,与重晶石和萤石等矿物磁性差异较大。综合剖析矿石性质,提出强磁选预富集氟碳铈矿的新思路。1.0 T背景磁场强度的湿式强磁选试验,89.94%REO可一步分流至磁选精矿中,选矿富集比达4.53,重晶石和萤石含量仅5.76%和4.58%,而91.52%重晶石和95.46%萤石分流至磁选尾矿中,有利于进一步集中综合回收。湿式强磁选预富集技术是处理低品位氟碳铈型稀土矿的有效途径之一。

含铌铁水直接冶炼稀土含铌微合金钢性能的研究63-66

摘要:通过真空感应电炉内进行含铌铁水直接冶炼含铌微合金钢及其稀土合金化的实验,制得稀土含铌微合金钢并分析含铌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夹杂物的形态。结果表明,含铌铁水直接冶炼含铌微合金钢稀土含量下降到0.0007%,铌下降到0.018%;加入稀土合金化能够细化钢的组织,提高机械性能,改变夹杂物的形态。

离子型稀土矿石颗粒粒度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67-74

摘要:渗流问题和边坡稳定性问题是离子型稀土矿床原地浸矿工艺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而颗粒粒度分布被认为是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水流动、溶质和颗粒迁移以及水土流失等起关键作用。通过浸矿实验、筛分分析和激光粒度分析研究了离子型稀土矿石颗粒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离子型稀土矿石颗粒粒度分布受成矿母岩、风化程度、水土流失和颗粒垂向迁移、原地浸矿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呈如下变化规律:(1)当成矿母岩为中、粗粒结构,且石英含量高时,稀土矿石颗粒易呈双峰式粒度分布,即微粒组分(〈0.2 mm)和中、粗粒组分(〉2 mm)含量较高,细粒组分(0.2 mm~2 mm)含量相对较低,原地浸矿活动过程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颗粒垂向迁移,并易诱发滑坡灾害;(2)受风化程度和颗粒垂向迁移的影响,稀土矿石微粒组分的含量随深度增大常呈先升后降的抛物线形态;(3)原地浸矿活动可促进稀土矿石的进一步风化,并加剧较细颗粒的垂向迁移,从而影响稀土矿石颗粒粒度分布。

广东和寮铅锌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75-78

摘要:对广东和寮铅锌矿不同岩石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测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岩石样品稀土元素总量存在差异,矿石稀土元素总量介于混合岩和大理岩之间,且更接近于这两种岩石,表明了铅锌矿的形成与混合岩和大理岩关系可能更为密切;铅锌矿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与混合岩和大理岩极为相近,轻重稀土的富集程度介于混合岩和大理岩之间,这也反映了区内铅锌矿的形成与混合岩和大理岩有着密切的关系;混合岩和大理岩为铅锌矿的主要矿源层,在混合岩化作用形成混合岩的过程中,混合岩化作用产生的热液与围岩大理岩发生反应,生成了富含铅锌矿的矿石。所以,在研究区今后进行矿产勘查时,应更加关注混合岩和大理岩的接触地段。

稀土对11%Cr铁素体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79-84

摘要:用中性和酸性盐雾试验模拟了海洋大气中11%Cr铁素体不锈钢的腐蚀环境,测试了不同含量稀土元素对11%Cr铁素体不锈钢的抗点蚀性能,利用扫面电镜、光镜等手段对试验钢的夹杂物、蚀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l-环境对11%Cr铁素体不锈钢的耐蚀性不利;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不锈钢的耐点蚀性提高,这是由于稀土球化变质的作用。

稀土杂志行业动态
世界最小单原子磁铁问世84-84

摘要: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磁铁,仅为一个原子大小。科学家们称"它是有史以来最稳定的版本",有望成为未来计算机不可或缺的零件。 目前,硬盘、SD卡等磁性存储设备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计算机越来越小,这些存储设备也要求越来越小。很难找到比单个原子更小的事物,因此,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Sr2-x-yCaxMgyAl2SiO7∶Eu2+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85-89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Sr_(2-x-y)Ca_xMg_yAl_2SiO_7∶Eu2+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通过TG-DTA、XRD、SEM和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材料的结构、颗粒形貌和发光性能,并对Ca2+、Mg2+、Eu2+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发光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掺杂Ca2+、Mg2+、Eu2+后,基质的晶格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为Sr_2Al_2SiO_7晶粒,粒径在1 um~4 um,其激发光谱是位于峰值340 nm~360 nm的宽带谱,发射光谱峰值位于460 nm~480 nm。掺杂Ca2+、Mg2+后发光强度得到提高,镁元素的掺杂可引起发射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而钙元素掺杂可引起发光强度的增大。影响材料发光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钙,其次是铕,在实验条件下当Ca2+的掺杂量为0.2,Mg2+的掺杂量为0.1,Eu2+的掺杂量为0.04时发光强度为最大,其发射光谱峰值位于469 nm处,最大发射光谱强度达到了8500。

Sc对镁基储氢材料吸放氢动力学影响90-95

摘要: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Sc作为催化剂对氢气在Mg(0001)表面解离和扩散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对Sc原子在Mg(0001)表面的稳定吸附和替代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c原子将替代在表面的第二层稳定。接下来有对氢气在Sc替代在第二层的Mg(0001)表面解离和扩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由于Sc的存在,氢气在其表面的解离势垒下降至0.57 e V,氢原子在其表面扩散的势垒降低至0.11 e V,利用分波态密度分析得出Sc原子d轨道上的电子对氢气在Mg表面解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氢原子在Sc原子上方的hcp位向Mg内部扩散的势垒由0.69 e V下降至0.26 e V。大幅度降低氢原子向Mg内部扩散的阻力,也为氢原子向Mg内部扩散提供了更多的通道。Sc有效提高了镁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是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很好的催化剂。

新型蓝色长余辉荧光粉SrAl2O(4-y)Ny∶Eu2+,Dy3+发光性能研究96-99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SrAl_2O_(4-y)N_y∶Eu2+,Dy3+系列长余辉荧光粉,并研究了SrAl_2O_(3.75)N_(0.25)∶Eu2+,Dy3+体系的晶体结构、光谱特性、余辉衰减曲线及热释发光曲线。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SrAl_2O_(3.75)N_(0.25)∶Eu2+荧光材料属六方晶系,P6322空间群,晶胞参数a=b=5.14,c=8.462,γ=120°。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SrAl_2O_(3.75)N_(0.25)∶Eu2+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均为宽带谱,激发光谱位于283 nm~450 nm,发射光谱的峰值位于487 nm,属于Eu2+的4f65d1→4f7跃迁发射。Eu2+的掺杂量并不改变SrAl_2O_(3.75)N_(0.25)∶Eu2+发射光谱的形状和峰值位置,但对相对发光强度有较大影响,Eu2+的摩尔浓度为2%时相对发光强度最高。余辉衰减曲线表明,Sr_(0.97)Al_2O_(3.75)N_(0.25)∶Eu_(0.02),Dy_(0.01)的余辉衰减符合指数衰减规律,由初始的快衰减和之后的慢衰减两个过程组成。通过热释发光曲线对荧光材料中的陷阱能级进行计算,得出Sr_(0.97)Al_2O_(3.75)N_(0.25)∶Eu_(0.02),Dy_(0.01)的能级陷阱为0.42 V,掺Dy3+有利于提高该荧光材料的初始发光亮度和余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