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杂志社
分享到:
《稀土》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综合评述、研究简报、产业与市场、行业动态等。
  • 主管单位:包头稀土研究院
  • 主办单位: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4-0277
  • 国内刊号:15-1099/TF
  • 出版地方:内蒙古
  • 邮发代号:16-37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7
  • 综合影响因子:1.18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稀土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影响NdFeB永磁合金磁性的微观结构分析

摘要:以N35TH烧结态NdFeB永磁合金为实验材料,进行时效态处理,系统分析了合金微观结构对磁性的影响。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合金形貌,结果表明,影响NdFeB磁性的内在因素包括在主晶相Nd2Fe14B晶界处富稀土相的形态和分布、主晶相晶界的平直规整和Nd2Fe14B主晶相的数量增加,而且NdFeB永磁合金中具有强织构和取向的主晶相Nd2Fe14B晶粒明显增多,也是导致磁性改善的重要原因。
1-7

稀土对20MnCrNi2Mo铸钢贝氏体回火过程中(M/A)岛分解的影响

摘要:针对未加稀土与添加稀土的20MnCrNi2Mo耐磨铸钢,对其粒状贝氏体组织分别进行200℃-600℃各自保温1 h的回火处理,采用QUANTA400环境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经不同温度回火后(M/A)岛的变化,采用D8ADVANCE 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温度回火后试样中残留奥氏体量进行定量测定,分析稀土对回火过程中(M/A)岛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对20MnCrNi2Mo钢粒状贝氏体回火过程中(M/A)岛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分析认为主要是固溶于钢中的稀土偏聚于界面处、降低了回火过程中碳原子的扩散速度所致。
8-12

Sc和Y共掺杂对镁基储氢材料性能的影响

摘要:对氢气分子在Sc和Y共掺杂的Mg(0001)面的解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法是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Sc原子和Y原子共同掺杂在Mg(0001)表面的稳定替代位置进行了研究,发现Sc原子和Y原子将选择共同停留在第一层并且是相邻的位置时最稳定。氢气分子在由Sc和Y共同掺杂的Mg(0001)表面解离时,其解离势垒被降低至0.05 eV。利用分波态密度分析了氢气分子在其表面分解的过渡态时的电子分布,通过分析发现,Sc原子及Y原子的d带电子与H原子的s带电子发生了明显的作用,其中Sc原子的d带电子的贡献起主要作用。研究表明,Sc和Y共同掺杂可以有效提高镁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是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很好的催化剂。
13-17

辛酰丙氨酸铕和铽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表征

摘要:以辛酰丙氨酸作为配体,以乙醇和水作为混合溶剂,用溶液化学反应法制备氨基酸铕和铽的配合物。用13C NMR(核磁共振)、偏光显微镜、DSC(差示扫描量热法)、分光荧光光度计等分别对所制备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和表征。13C NMR谱测试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所得辛酰丙氨酸铕和铽配合物具有(C10H20NCO3)3M(M为Tb、Eu)型化学分子结构;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表面形貌,发现稀土配合物可以形成非晶态,且表面均匀、透明;DSC测定配合物的玻璃化转换温度和结晶态的熔点温度,且结晶态具有明显的结晶吸热峰;荧光光度计测试发现配合物有明显的发光特性。
27-33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选择性浸出新工艺研究

摘要:针对现行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时杂质铝等一同浸出的问题,提出了抑杂选择性浸出稀土的新工艺。以广东河源稀土矿为原料,对原料粒度、抑杂剂种类及用量、浸剂硫酸铵浓度和浸出过程液固比、时间、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0g矿样加入3g硫酸铵、1g2#抑杂剂,液固比为2.0,室温下浸出10min时,浸液RE〉0.45g/L,Al〈1mg/L,RE/Al〉600,RE浸出率大于92%。
34-38

青海沙柳泉铌钽矿床伟晶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摘要:沙柳泉铌钽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台缘褶皱带东缘,隶属欧龙布鲁克-乌兰钨(铁、铋、稀有、稀土、宝玉石)成矿带中。区内伟晶岩脉成群出露,伟晶岩脉多穿层侵入于达肯大坂群大理岩段(Pt1D2)中,大理岩段为区内主要赋矿层位。钾长伟晶岩中ΣREE=2.77×10-6-4.34×10-6,平均为3.44×10-6;LREE/HREE=1.37-3.57,平均为2.10;(La/Yb)N为1.00-8.68,平均为2.92;(La/Sm)N为0.63-3.41,平均1.39;显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轻稀土富集性特征;多数样品Eu、Ce略显负异常;在Rb-Y+Nb伟晶岩源区及成岩过程图中样品投点于上地壳源区。达肯大坂(岩)群大理岩段岩石类型属低角闪岩相,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可能有来自深部热流体的参与和混合;在后期重结晶和交代作用下,形成白云母花岗伟晶岩。由此,沙柳泉地区伟晶岩可能具有壳源变质分异叠加混合交代形成伟晶岩的特征。
39-46

Dy-Ni-Mn合金吸波性能的研究

摘要: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与高能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Dy Ni2-xMnx(x=0.4,0.6,0.8,1.0)合金微粉,采用XRD、SEM和网络矢量分析仪等仪器对合金微粉的微观结构及其微波吸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球磨前相比,Dy Ni1.2Mn0.8合金经50 h球磨后,其微波吸收性能得到显著改善,且球磨后其最小吸收峰频率向低频方向移动。Dy Ni2-xMnx(x=0.4,0.6,0.8,1.0)合金的最小反射率值随Mn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吸收峰频率由高频向低频移动;其中Dy Ni1.2Mn0.8合金的吸波效果最好,当吸波涂层厚度为2.0 mm时,其最小吸收峰值在7.76 GHz处达到-20.6 d B,并系统地研究了Dy Ni1.2Mn0.8合金微粉的反射率随吸波涂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吸波涂层厚度的增加,合金微粉的最小吸收峰频率逐渐向低频方向移动,Dy Ni1.2Mn0.8合金微粉的最佳匹配厚度为1.8 mm,此时其最小吸收峰值在7.92 GHz处达到-32.0 d B。
47-52

La/Yb改性ADC12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摘要:采用销盘式摩擦副,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结合OM、SEM结果,探讨稀土添加量和滑移速度对合金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添加量为0.6%时,铝合金的耐磨性达到较好状态,而在相同的稀土添加量条件下,随着滑移速度的增大,磨损率有所增大,而摩擦系数有所减小。不同实验条件表现出的磨损机制也不同,滑移速度恒定200 r·min-1时,ADC12基体和0.9%稀土铝合金主要为疲劳磨损、剥层磨损以及热软化磨损,0.6%稀土铝合金表现为稳定的磨粒磨损为主,而0.3%添加量的合金则为三体磨粒磨损。固定稀土含量为0.6%时,在滑移速度较小的100 r·min-1前提下,稀土合金以剥离磨损为主要磨损机制,150 r·min-1条件下则以三体磨损为主要磨损机制。
53-59

基于单因素实验的稀土尾矿浮选工艺优化

摘要:针对白云鄂博稀土尾矿矿物组成复杂、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浮选工艺从尾矿中提取高品位稀土精矿。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重点考察了药剂制度(p H值、抑制剂用量、捕收剂用量)及物理因素(磨矿粒度、矿浆浓度、浮选机调浆转速和浮选转速、充气量)对浮选指标的综合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尾矿浮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 H值8.1,抑制剂用量1000 g/t,捕收剂用量1000 g/t,磨矿粒度为-74μm占88.53%,矿浆浓度30%,调浆转速2500 r/min,浮选转速2000 r/min,充气量0.2 m3/h;此条件下经一次粗选可获得稀土品位30.85%、回收率为72.13%的稀土粗精矿。基于此优化条件,采用"1粗2精1扫、中矿顺序返回"的闭路实验流程,最终可获得稀土品位为51.07%、回收率为62.99%的稀土精矿。
60-67

响应曲面法优化浸出汽车失效催化剂中铈、锆、镧

摘要:采用硫酸化焙烧—酸浸工艺从汽车失效催化剂中同时浸出回收铈、锆、镧,分别选取固液比、浸出时间、浸出酸度三个主要影响浸出的因素。在单因素条件实验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浸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铈和镧的浸出影响因子的显著顺序为:固液比〉酸度〉浸出时间,锆的浸出影响显著性顺序为:酸度〉浸出时间〉固液比,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9∶1,常温浸出3 h,浸出液酸度[H+]为0.6 mol/L,铈、锆、镧浸出率分别可达到:Ce 92%、La 99.3%、Zr 81%,实际值与预测值偏差较小,说明响应曲面法优化回收铈、锆、镧的模型准确有效。
68-73

Ce掺杂BaTiO3/Fe(CO)5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铈掺杂钛酸钡/羰基铁复合粉体吸波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仪(IR)等测试手段对其组织进行表征,并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PNA)分析了复合粉体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与吸波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共混均匀,且颗粒未出现团聚状态;铈掺杂钛酸钡/羰基铁复合粉体的吸波性能较钛酸钡/羰基铁有了明显提高,当羰基铁粉体的质量分数为65%时,铈掺杂钛酸钡/羰基铁复合粉体材料的吸波性能最佳,最大吸收峰值为-33dB,-10dB频宽在5089.2MHz处。该复合粉体材料的吸波频段明显拓宽。
74-79

Y对铸态Al-2.5%Cu合金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伸试验机、涡流导电率仪等实验手段,研究质量分数为0-0.25%的Y对Al-2.5%Cu合金铸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加入Al-2.5%Cu合金中主要形成Al6Cu6Y与Al3Y相弥散分布在晶界上,且Y可以显著细化α-Al枝晶并减小二次枝晶间距,但随着Y含量的增加,导电率呈平缓下降趋势;Y加入量小于0.20%时,随含量增加细晶作用明显;当Y含量为0.20%时,铸态合金组织中晶粒细化效果最为显著,晶粒尺寸减小至30μm左右,第二相出现球化现象,力学及耐热性能达到峰值;当Y加入达到0.25%时,晶粒粗化,力学及耐热性能下降。
80-84

含Nd喷射沉积镁合金热压缩变形研究

摘要: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喷射沉积挤压态镁合金Mg-9Al-3Zn-1Mn-5Ca-3Nd在温度为300℃-400℃,应变速率为0.0 1 s-1、0.1 s-1、1 s-1时,应变量为60%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变应力与温度T和应变速率的关系,计算出了应力指数n(stress exponent)和变形激活能,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及温度均对流变应力有明显影响,流变应力及其最大值都随应变速率的升高和形变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并采用Hyperbolic sine模型确定了合金n和Q随T的变化规律。
85-90

非金属夹杂物对耐候钢耐大气腐蚀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干湿交替周期浸润腐蚀实验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了非金属夹杂物对Q450NQR1耐候钢在工业性大气环境中耐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夹杂物变性处理明显提高了耐候钢前期的耐腐蚀性能,但对稳定性锈层形成之后的耐腐蚀性能基本没有影响;经过稀土处理后的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为稀土氧化物和硫化物与Al2O3的复合夹杂,添加Si-Ca线变性后的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为Ca的氧化物和硫化物与Al2O3的复合夹杂,这些夹杂物在0.01 mol·L-1的Na HSO3介质中均表现为阳极性夹杂,在腐蚀微电池中作为阳极优先溶解,钢基体则作为阴极被保护起来,腐蚀速度减缓。
91-97

从盐酸体系中直接制备低氯根碳酸铈

摘要:以碳酸氢铵做沉淀剂直接在盐酸体系中制备低氯根碳酸铈,通过SEM、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加料方式、料液浓度及反应温度等对碳酸铈中Cl-存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铈中Cl-存在形式与制备方法有很大相关性,可以通过制备条件的控制来制备低氯根含量的碳酸铈。制备出的碳酸铈产品REO含量大于50%,Cl-含量小于0.0050%,其他元素含量均满足客户需求。
98-102

Ce对铁硅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摘要:通过光学显微镜、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Ce对Fe-Si合金在900℃、0.1 MPa纯氧气中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e含量的增加,Fe-Si合金及其氧化膜的晶粒尺寸明显降低,晶界浓度增加,这促进了合金元素和氧的"短路扩散"。在此过程中,"短路扩散"对合金氧化抗力产生的正影响大于负影响,添加Ce明显提高了Fe-Si合金的氧化抗力。过量的Ce优先参与氧化反应导致了Fe-3Si-5.0Ce较Fe-3Si-0.5Ce合金具有更大的氧化增重。添加Ce改变了合金的氧化机制,氧穿透氧化膜并与富Ce相优先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钉扎效应",可改善氧化膜的粘附性。
103-109

Gamma能谱无源效率刻度方法在稀土样品放射性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无源效率刻度方法进行建模、效率拟合及伽玛谱分析对稀土精矿、矿渣及最终产品高纯稀土样品的放射性做了调查,结果表明,稀土精矿、矿渣和高纯稀土中均含有放射性核素,但各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且铀(钍)系母子体间放射性长期平衡已被破坏。各稀土样品中铀系核素的活度浓度变化范围为33.6 Bq/kg-18322.3 Bq/kg,钍系核素的活度浓度变化范围为4.1 Bq/kg-10442.8 Bq/kg。所有样品中均含有锕系放射性核素,基本处于放射性平衡状态,各样品中核素的活度浓度变化范围最大,为23.8 Bq/kg-25320.2 Bq/kg。对稀土冶炼过程各产品的放射性核素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有些生产工艺会去除大部分天然铀系、钍系放射性核素、227Ac以及少量的138La;也有些生产工艺对放射性影响很小;甚至在含量为99.99%的高纯氧化镧产品中依旧含有放射性227Ac和138La,准确地检测可以对生产过程起指导作用。
110-115

分光光度法测定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中磷酸根量

摘要:建立了测定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中磷酸根量的分析方法。进行了选择合适的溶样条件、显色波长及相关试剂加入量等实验,并研究了酸溶二氧化硅对磷酸根测定的影响。通过精密度实验及加标回收试验证明,此方法可以准确测定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中磷酸根量。测定磷酸根含量范围0.0025%-0.10%,RSD为3.25%-5.23%,此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能满足生产测定要求。
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