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杂志社
分享到:
《稀土》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综合评述、研究简报、产业与市场、行业动态等。
  • 主管单位:包头稀土研究院
  • 主办单位: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4-0277
  • 国内刊号:15-1099/TF
  • 出版地方:内蒙古
  • 邮发代号:16-37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7
  • 综合影响因子:1.18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稀土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稀土对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组织及织构的影响

摘要:实验室制备了不同稀土含量的取向硅钢,采用SEM和XRD测定了实验试样组织以及表面层的{111}、{110}、{112}不完整极图,并计算了不同稀土含量取向分布函数ODF图,研究了稀土对取向硅钢制备过程中组织以及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促进了取向硅钢热轧组织、常化组织以及初次再结晶组织的细化,提升了冷轧织构及初次再结晶织构的密度水平,稀土含量为20×10^-6的取向硅钢形成了密度水平为4.7的旋转立方织构{001}〈110〉,但未出现高斯织构。
1-6

选择性还原浸出废旧稀土绿色荧光粉及热力学分析

摘要:针对废旧绿粉中铝酸盐结构的稀土元素浸出率低,且四价铈难以浸出等问题,通过对绿粉经焙烧进行物相重构后所得的物料作为浸出原料,采用盐酸浸出并添加H2O2作为还原剂,考察了H2O2添加量、浸出温度、盐酸浓度、液固比、浸出时间等因素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并对焙烧产物添加H2O2时的浸出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体积分数5%的H2O2,浸出温度75℃,盐酸浓度2 mol·L-1,液固比14∶1,浸出时间1 h的条件下,稀土的浸出率可达93.4%。热力学分析可知浸出体系的pH须小于3.79,并须添加还原电位小于CeO2-Ce3+线的还原剂。
7-12

CeO2对水泥窑用方镁石-复合尖晶石砖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高纯镁砂、铁铝尖晶石、高铁镁砂为原料制备出了方镁石-复合尖晶石砖,研究了CeO2对复合尖晶石砖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XRD及SEM检测试样的矿物相和显微结构,利用X’Pert Plus软件计算各试样中主晶相方镁石相的晶格常数,得出如下结论,随着CeO2含量增加,试样的各项指标均增加;CeO2与MgO生成固溶体,使MgO晶格常数增加,缺陷浓度增加,烧结趋动力增加,促进了试样的烧结,用半定量法计算有2%CeO2剩余,剩余CeO2存在于方镁石晶间,促进了材料的直接结合。
13-17

《稀土》杂志影响因子大幅度提高

摘要:《稀土》杂志继2013年入选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后再获佳绩,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2014年《稀土》杂志的影响因子相比于2013年的0.548大幅度提升至1.020,在材料科学综合类期刊的排名由2013年的第11名上升至第2名。
17-17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取过程中稀土和铝及铵的行为研究

摘要:通过柱浸的方式模拟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堆浸和原地浸出过程,探讨硫酸铵浓度、pH和浸取温度对稀土、铝和铵流出曲线的影响,考察稀土、铝和铵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揭示稀土和杂质的浸出规律,强化稀土的浸出过程,为稀土矿高效低耗地开采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适度地提高浸取剂的浓度,可强化稀土及铝的浸出过程,减小铵的穿透体积,使铵较快的达到平衡,但过量的浸取剂会增加生产成本,加重环境负荷;浸取剂pH在4~8变化时,对稀土、铝和铵的流出曲线均没有影响,浸取剂无需进行额外的pH调节;夏季进行浸取作业,更有利于稀土和铝的浸出过程强化及铵利用率的提高。用0.1 mol/L硫酸铵浸取250 g稀土矿样,浸出液体积为102.6 mL时,稀土的浸出率可达95.61%。原102.6 mL浸取剂溶液中仅18.17%的铵离子用于交换稀土,而49.22%的铵则留在浸出液中,可补加一定量浸取剂,返回矿山使用。
18-24

过渡金属原子固溶在CeO2中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为考察CeO2及其固溶过渡金属原子后的力学特性,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过渡金属(Ti族:Ti、Zr、Hf,V族:V、Nb、Ta)单原子置换固溶在CeO2中的结构,进而计算CeO2及其固溶结构的力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固溶后CeO2体系力学常数(B、G、E、C11、C12)均有所增加,其中固溶Nb原子后力学性能提高比较明显。但固溶Ti、V原子后C44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Nb原子固溶体的弹性模量明显增大,且各向异性与CeO2相似无明显差异。较Ti、V、Ta原子在CeO2中的置换固溶结构的弹性模量各向异性明显不同,Nb、Zr、Hf原子在CeO2中置换固溶结构的弹性模量各向异性并不突出。通过计算CeO2的能带和态密度,CeO2表现非金属性,且能带结构中存在两条带隙。
25-31

P507-N235体系稀土萃取分离试验研究

摘要:P507-N235双溶剂萃取体系利用P507萃取稀土离子、N235萃取酸的特性实现了稀土的无皂化萃取分离。在振荡时间5 min、相比1∶1、料液pH值2~3工艺条件下,P507-N235体系对稀土的萃取能力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正序萃取"规律,对稀土的萃取量随着料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震荡时间8 min、相比1∶1、料液浓度1 mol·L-1的最优萃取工艺条件下,测定了各稀土元素组之间的平均分离系数。研究结果能为P507-N235体系应用于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32-38

钙钛矿钴氧化物La0.5-xNdxSr0.5CoO3(x=0,0.1,0.15)的磁性

摘要: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a0.5-xNdxSr0.5CoO3(x=0,0.1,0.15)多晶样品,并通过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变化曲线(M-T曲线)和磁化强度与外场的变化曲线(M-H曲线)对其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三个样品的磁性都先后经历了顺磁、铁磁和反铁磁转变。掺杂量x的增加使得系统的居里外斯温度逐步上升(θ_(x=0)≈215 K;θx=0.1≈226 K;θx=0.15≈242 K),这表明Nd3+掺杂使系统内部的铁磁耦合增强。通过对磁化率倒数与温度的变化曲线的拟合,发现三个样品都出现了向上背离居里外斯定律的现象,这种背离是由于系统内部反铁磁相互竞争所致。因此,三个样品均不具有类Griffiths相。另外,通过对高温部分的实验测量与理论计算发现,Co4+的自旋态随着掺杂量x的增加逐渐由低自旋态向中间自旋态过渡。
39-44

铈基稀土抛光粉组织结构研究

摘要:以碳酸镧铈和少钕碳酸稀土为前驱体,采用工业制备方法制备铈基稀土抛光粉。研究了氟含量对铈基稀土抛光粉物相组成和形貌的影响以及磨削前后抛光粉颗粒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铈基稀土抛光粉由基体相Ce1-xLaxO2和分布在其中的第二相组成。随着氟含量的增加第二相由CeF2、LaF2、LaF3的顺序发生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比较研磨实验前后发现,研磨后抛光粉颗粒被明显磨削,磨削发生在颗粒的尖角部位,磨削方向为颗粒的〈001〉方向,磨削后颗粒(100)面增加,(111)面减少。
45-50

Ce和Y对YG6硬质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白钨为原料,采用常规硬质合金烧结工艺制备了稀土WC-6%Co硬质合金,通过XRD、SEM以及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稀土对合金组织结构、磁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12%(质量分数)Ce或Y有利于Co相分布均匀且提高了α-Co相的比例,Ce-YG6和Y-YG6合金钴磁分别达到了5.28%和5.35%;YG6合金晶粒得到细化,Y-YG6合金平均晶粒尺寸为0.92μm;Y-YG6合金的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了HRA92.5、2610 MPa和13.26 MPa·m1/2,分别提高了1.65%、50.61%和11.24%;稀土YG6硬质合金的矫顽磁力最大增幅达24.14%;稀土与合金中的Ca、Si、S和O等杂质元素反应形成的化合物起到净化晶界和相界的作用;添加稀土后,白钨制备的YG6合金性能优于黑钨制备的YG6合金性能。
51-56

Sr2Al2SiO7∶Eu2+发光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燃烧还原法在1100℃,p H 3~4的条件下制取了Eu2+掺杂铝硅酸锶发光材料,通过TG-DTA、XRD和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能,并对Eu2+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发光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干凝胶的分解可以分为熔化、有机物的分解及Sr2Al2SiO7∶Eu2+晶相的生成三个阶段,1100℃所有反应完全;Sr2Al2SiO7∶Eu2+发光材料属于正方晶系晶体结构,其激发光谱是位于峰值344 nm~350nm的宽带谱,发射光谱峰值位于455 nm,最大发射光谱强度为7500 mcd;Eu2+掺杂浓度对其发光性能影响较大,在实验条件下掺杂摩尔浓度为0.04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强度均达到最大。
57-61

镧氧铁砷中发现新的高温超导相

摘要:二十世纪,超导(特别是高温超导)吸引了无数的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兴趣。不仅因为超导现象所包含的物理丰富,更因为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广阔且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发现的高温超导体有两大家族,一是铜氧化物,另一是铁基化合物。共同的特点是,高温超导都是出现在反铁磁有序态附近的。因此,很多人认为,磁(自旋)涨落促使了这些材料中的电子配对。长期以来,高温超导的探索都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61-61

稀土矿的“浮团聚-磁选”新技术研究

摘要:针对矿泥含量大、矿物嵌布复杂的某地氟碳铈矿,开发了"浮团聚-磁选"的新型稀土矿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具有稀土矿资源贫、细、杂特点的试验矿石,采用"浮团聚-磁选"工艺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稀土矿物的选矿回收率,而且改变传统的加温浮选工艺为常温浮选工艺,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降低企业生产能耗,减少碳排放,为同类型稀土矿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62-67

纳米La2O3/聚苯胺复合涂层在H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摘要:将纳米La2O3/聚苯胺复合物填加在环氧树脂防腐涂料中,涂在光亮的低碳钢试样上;将涂层试样浸泡在1 mol/L HCl溶液中,测试其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实验结果表明,试样在HCl溶液中浸泡时,极化电阻和涂层电阻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当La_2O_3∶An=25∶1时,涂层的极化电阻和涂层电阻最大,电容值最小且变化不大,腐蚀电流密度最小;涂层的屏蔽性能、耐渗透性能和对金属试样的防护性能最好。
68-73

氟化碳酸镧铈煅烧过程的相态结构和颗粒特征变化

摘要:以碳酸镧铈为原料,通过氟化和煅烧来制备含氟稀土抛光粉。采用XRD、TGA-DTA、SEM、激光粒度分布仪、比表面积仪对煅烧过程中的相态结构和颗粒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氟化碳酸镧铈在煅烧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包括脱水、碳酸盐分解成氧化物、从氧化镧铈中形成氟氧化镧铈。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得样品的XRD和粒度分析结果证明中温(650℃)和高温(1000℃)煅烧产物的不同点在于氟氧化镧铈的形成与否和颗粒的形貌和团聚程度。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颗粒团聚程度增加,并在1040℃出现急剧增加,而团聚粒子与分散粒子相比,团聚粒子中因为固溶了更多的镧而使其结晶度更低。增加分散颗粒的比例和煅烧温度可以提高氟氧化镧的形成比例,提高抛光效果。据此,提出了两阶段煅烧法用于提高合成抛光粉的抛光效果。采用该法制得的样品具有更高的抛光速率和较好的抛光质量。
74-79

Co、Mn对La(FeSi)13 Bx合金及其氢化物磁热性能的影响

摘要:在La(FeSi)13基合金中加入少量间隙原子B后,分别以Co、Mn原子替代Fe原子,熔炼得到的合金样品再吸氢,利用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合金吸氢前后的相结构和磁性能。研究表明,用Co替代Fe原子后,La(FeSi)13B0.2合金的居里温度Tc提高,用Mn替代Fe原子后,La(FeSi)13B0.1合金的居里温度Tc会降低.两种替代都会使La(FeSi)13Bx合金的等温磁熵变降低,但相对于金属Gd来说,其等温磁熵变还保持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值。吸氢后添加Co和Mn的两种合金的居里温度Tc分别大幅度提升到378 K和279 K,而其等温磁熵变相对于吸氢前略微降低,分别降低为7.9 J/(kg·K)和6.9J/(kg·K)。
80-83

碳酸铈反应结晶过程数值模拟

摘要:为深入了解反应结晶过程中碳酸铈颗粒的分散特性,采用CFD软件模拟DTB结晶器内固-液两相和液-液两相混合过程。考察固-液两相混合过程中,碳酸铈颗粒的剪切速率分布和浓度分布,对反应结晶器进行优化,最终选取了两个进料口位置在桨叶上方附近、桨叶距离底面高度为H/3、离底悬浮搅拌转速为425 r/min的最佳操作条件。进而分析液-液两相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铈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搅拌速度可以增大反应区域、增加颗粒粒度的均匀性;反应物料CeCl_3质量分数为0.3,NH3HCO3质量分数为0.4时,生成的碳酸铈颗粒粒度分布较均匀。
84-90

半导体激光钎焊SnAgCuCe无铅焊点组织与性能

摘要:采用半导体激光软钎焊和红外再流焊对QFP256和0805片式电阻进行钎焊试验,研究了SnAgCuCe焊点的力学性能、热疲劳寿命以及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在激光再流焊条件下,激光输出功率对SnAgCuCe焊点的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最佳值。在热循环载荷作用下,随着热循环次数的增加两种焊接方式下焊点的力学性能均呈明显下降趋势,SnAgCuCe激光再流焊焊点的疲劳寿命明显高于SnAgCuCe红外再流焊焊点,主要是因为激光快热/快冷导致焊点内部物相尺寸较小,组织明显细化。
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