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杂志社
分享到:
《稀土》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综合评述、研究简报、产业与市场、行业动态等。
  • 主管单位:包头稀土研究院
  • 主办单位: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4-0277
  • 国内刊号:15-1099/TF
  • 出版地方:内蒙古
  • 邮发代号:16-37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7
  • 综合影响因子:1.18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稀土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元素替代及导电剂对Y_2FeSb_2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利用电弧熔炼法制备了元素取代前后的Y2FeSb2合金。XRD结果表明,未取代的合金由单一的YSb相组成,La部分取代Y使合金的晶格常数增加,而Ni部分替代Sb的合金由主相YSb相和少量的YNi2、YNi相组成,同时主相的晶格常数也略有增加。电化学测试表明,以Ni粉为导电剂时,La部分取代Y使合金的放电容量有所下降,从34.8 mAh/g下降到了27.3 mAh/g,而Ni替代Sb使合金的放电容量从34.8 mAh/g增加到了51.3 mAh/g,同时使放电电压提高了20 mV,La和Ni同时替代使二者增加的幅度更加明显,特别是放电电压在第50次循环后提高了约300 mV。当Cu粉为导电剂时,Y2FeSb2合金表现出了较大的放电容量(792.6 mAh/g),而La和Ni同时替代后的Y1.5La0.5FeSbNi合金放电容量更是达到了880.8 mAh/g,这主要是由于合金粉和Cu粉在充放电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缘故。
1-5

室温乙醇中化学镀Tb-Fe-Ni-B合金及磁性研究

摘要:通过室温化学镀方法制备Tb-Fe-Ni-B合金薄膜材料,利用SEM、XRD、VSM等仪器对Tb-Fe-Ni-B合金镀层结构及性能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非晶态的Fe-Ni-B合金镀层相比,在氩气氛围内不同温度下热处理60 min后,该镀层转变为含有FeNi_3、Fe_3B、Fe_(4.5)Ni_(8.5)B_6、Ni_4B_3、NiB_3、Tb_3Ni_3B_2、Fe_2Tb、TbNi_2的晶型结构。铽的加入有效提高镀层的平整性,经热处理后,微晶结构的Tb-Fe-Ni-B合金镀层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磁导率,较低的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显示出了良好的软磁性能。
6-10

含氟铁精矿焙烧过程中气态氟化物的逸出研究

摘要:采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等检测分析手段,研究了白云鄂博铁精矿焙烧过程中气态氟化物的逸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白云鄂博铁精矿中的氟碳铈矿在499.5℃~558.6℃分解,饱和水蒸气气氛下焙烧时氟会逸出,其机理是水蒸气和氟碳铈矿中的氟生成HF;而萤石中的CaF_2与SiO_2、K_2O、Na_2O、Al_2O_3、MgO等脉石成分及焙烧气氛中的水蒸气自600℃开始反应,主要以SiF_4、KF、NaF、HF等气态氟化物形式逸出。在白云鄂博铁精矿焙烧过程中,焙烧温度及焙烧气氛中的水蒸气是影响氟逸出的重要因素。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气态氟化物的逸出率明显提高;焙烧气氛中的水蒸气能够促进氟碳铈矿及萤石中的氟以HF形式逸出。本文探明了气态氟化物生成的机理及氟逸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改进白云鄂博铁精矿焙烧工艺、减少焙烧或烧结过程中氟的排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11-15

磁钢充磁方式对稀土永磁斜槽电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摘要:月球车驱动电机要求效率高、体积小、功率密度大、转矩脉动小,方波电流驱动的定子斜槽、内转子表贴式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是理想选择。为快速且准确地计算月表极限温度下、磁钢采用不同充磁方式的斜槽电机的性能,基于分段模型中直槽单元串联等效斜槽的思想,利用改进的2D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斜槽电机的等效模型,提出一种高效求解电机性能的方法,采用最小几何研究域耦合恒流源型外部控制电路,使分段直槽电机单元的同槽绕组电流相等。该方法实现简单、计算量小,样机实测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不同磁钢充磁方式下,采用斜槽均能有效抑制电机的空载感应电势的高次谐波分量和齿槽转矩;与径向充磁相比,磁钢采用平行充磁方式的斜槽电机的空载感应电势的幅值和气隙磁通更大。
16-23

Y_2O_3对再生WC-8Co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锌熔法回收的WC-Co复合粉末为原料,采用粉末冶金生产工艺制备了再生WC-8Co硬质合金及添加0.4%Y2O3的再生WC-8Co-RE硬质合金,并对其密度、硬度、抗弯强度及断口形貌等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再生WC-8Co硬质合金相比,再生WC-8Co-RE硬质合金的抗弯强度明显提高,达到2620 MPa。
30-34

水杨酸类稀土配合物对三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摘要:为测定水杨酸类稀土配合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以西(甜)瓜果斑病菌(Acidovorax citrulli)、甘薯软腐病菌(Rhizopus nigricans Ehvb)、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 Wehmer)三种贮藏期植物病害的病原菌为试验对象,测定了5-氨基水杨酸和7种水杨酸类稀土配合物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7种水杨酸类稀土配合物的抑菌效果均高于5-氨基水杨酸,且对西瓜果斑病菌的生长抑制较为明显。镧复合物对柑橘青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镝复合物对西(甜)瓜果斑病菌和甘薯软腐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5-38

双苄基双亚砜高氯酸铕二元及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BSA的作用研究

摘要:合成并表征了双苄基双亚砜高氯酸铕二元及三元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率和元素分析,配合物的组成为:[EuL2.5·(ClO4)](ClO4)2·3H2O和[Eu2L4·phen(ClO4)2](ClO4)4·12H2O(L=C6H5CH2SOCH2SOCH2C6H5)。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均产生了Eu3+的特征荧光发射光谱,且三元配合物比二元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增强1.87倍。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双苄基双亚砜稀土二元、三元配合物-BSA体系的猝灭过程可能是静态猝灭,并且各配合物与BSA均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能够被BSA储存和运输,因此,有望成为蛋白质荧光探针。
39-45
稀土杂志行业动态

高强高韧镁合金的研发和应用取得新进展

摘要: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临江市东锋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铸造有限公司、扬州宏福铝合金有限公司、长春中科希美镁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高强高韧镁合金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镁因其重量轻、节能、可回收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镁合金,对于扩大镁合金的应用,提高中国汽车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提升中国镁冶炼行业的技术水准,自主掌握先进镁合金材料研发的核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45-45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P元素的替代对LaFe_(11.4)Si_(1.6)的磁热效应影响

摘要:通过电弧炉熔炼法制备了LaFe11.4Si1.6-x P x(x=0.05,0.1,0.2,0.3)系列合金,XRD分析表明少量P元素替代,LaFe11.4Si1.6-x P x(x=0.05,0.1,0.2和0.3)合金仍然保持NaZn13型结构,但晶格常数减小。在居里温度T c附近磁化曲线表明,该系列合金经历由磁场引起巡游电子由顺磁态到铁磁态变磁转变的一级相变。随着P含量的增加,LaFe11.4Si1.6-x P x(x=0.05,0.1和0.2)的居里温度T c减小,等温磁熵变也减小。在外加磁场变化为0~1.5 T时,等温磁熵变最大值分别为19.3 J/(kg·K),15.3 J/(kg·K)和10.3 J/(kg·K)。
46-49
稀土杂志行业动态

富含表面凹坑的超薄二氧化铈纳米片研究取得新进展

摘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谢毅教授课题组在原子级厚二维超薄结构的合成及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超薄二维结构构建了一种理想的模型体系(催化活性中心的新模型体系)用来研究活性中心在催化过程中的作用。
49-49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牛血清白蛋白与Dy^3+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摘要: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Dy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同时采用同步和三维荧光法探索了Dy3+对BSA结构的影响。分析实验结果发现,Dy3+对BSA的紫外吸收光谱具有增强作用而对荧光光谱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峰位明显红移5 nm~7 nm。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Dy3+对BSA的荧光猝灭在Dy3+浓度小于1.212×10-5mol·L-1是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当Dy3+的浓度大于1.212×10-5mol·L-1是静态和动态荧光猝灭同时存在。并求得相互作用过程的静态结合常数K A(298 K;4.1×103L·mol-1,310 K;3.9×103L·mol-1)和结合位点数均为1。根据热力学函数判断出Dy3+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进入BSA亚结构的空腔中。同步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表明了Dy3+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和微环境都有影响。
50-55

共聚物Poly(MMA-co-Sm(TTA)_2AA)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合成了(丙烯酸)二(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钐[Sm(TTA)_2AA)]配合物,并通过本体聚合合成了Poly(MMA-co-Sm(TTA)_2AA)光致发光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示差扫描量热法、荧光光谱分析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oly(MMA-co-Sm(TTA)_2AA)在391 nm和415 nm的波长激发下在560 nm、596 nm、642 nm处发射出Sm3+的4G5/2→6H5/2,4G5/2→6H7/2,4G5/2→6H9/2跃迁的特征荧光,其发光强度优于配合物Sm(TTA)_2AA。而其玻璃化温度T g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相比有所提高。
56-60

固定床气体氟化反应器结构对氟化钆中氧的影响

摘要:以氧化钆为原料,氟化氢为氟化剂,在固定床气体氟化反应器(Ф48 cm×110 cm)内,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反应器径向、轴向、气流配送方式、氧化钆布料方式对氟化钆中氧含量的影响,并对影响氧含量的物理化学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70℃时,反应器半径由0 mm增加到160 mm时,氟化钆中的氧含量由4.62%减小到1.10%,200 mm时,反而增加到1.60%;540℃时,反应器半径由0 mm增加到200 mm时,氟化钆中的氧含量由0.02%增加到0.80%;氧含量随轴向距离的增加略有增大。按第III方式配送气流,氟化氢利用率高,反应器内氟化钆中的氧无偏析、含量较低。采用中间厚四周薄的布料方式氟化钆中的氧均一、稳定。物理化学分析表明,提高氟化过程温度、增加氟化氢气体浓度、减少反应器壁面料层厚度、改善气流配送方式等均可有效降低氟化钆中的氧含量。
61-65

Gd^3+、Dy^3+掺杂Bi_2WO_6的合成及光催化脱硫活性的研究

摘要:对Bi2WO6半导体材料进行了改性,利用水热法合成了Gd^3+和Dy^3+掺杂Bi2WO6光催化剂,并且采用XRD、UV-Vis、FE-SEM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同时以噻吩的正辛烷溶液为模拟汽油研究了稀土掺杂对Bi2WO6的光催化脱硫活性的影响。UV-Vis吸收光谱表明,Gd^3+和Dy^3+掺杂使Bi2WO6催化剂的吸收向可见光区移动,导致其带隙变窄。光催化脱硫实验表明,Gd^3+和Dy^3+掺杂Bi2WO6的脱硫活性较纯的Bi2WO6有较大的提高,其中Gd^3+掺杂Bi2WO6的脱硫率高达94.5%。
66-70

Tb^3+掺杂BiPO_4基绿色荧光粉的共沉淀法合成及发光性质

摘要:以(NH4)2HPO4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合成Tb3+掺杂BiPO4基绿色荧光粉。通过DTA-TG、XRD、IR等方法对荧光粉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得到了纯六方相BiPO4∶Tb3+,当退火温度为400℃时,开始出现单斜相,温度升高到600℃以上时晶相转变为纯单斜相BiPO4∶Tb3+。利用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了Tb3+在BiPO4基质中的发光性能,六方相和单斜相BiPO4∶Tb3+样品均可发光,在紫外光377 nm紫外光的激发下测定的六方相和单斜相BiPO4∶Tb3+发射光谱的峰位相同,主要发射峰出现在544 nm处强的5D4→7F5跃迁和490 nm、590 nm、622 nm处弱的5D4→7F6、5D4→7F4、5D4→7F3跃迁。当BiPO4∶Tb3+为单斜相时Tb3+在BiPO4基质中的发光强度明显强于六方相BiPO4∶Tb3+。
71-75

废催化剂中稀土资源的回收与综合利用

摘要:研究了从废催化剂中湿法回收稀土。失效催化剂中稀土的含量约2%~5%,主要包含有镧和铈。实验结果表明,酸浸法能够浸出废催化剂中的稀土。用正交试验得出盐酸浸出实验的最佳条件为:浸出温度、固液比、盐酸浓度、浸出时间分别为30℃、1∶8、4.8mol/L、2 h,浸出率高达98.3%。浸出后,浸液pH调到约2,选择性沉淀稀土离子。从废催化剂中回收稀土的全过程总回收率达95%,Al离子也可被回收再利用。
76-81
稀土杂志行业动态

“激光钕玻璃生产和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验收

摘要:2014年1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恒公司承担的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激光钕玻璃生产和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验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祝如荣副所长参加了此次项目验收会议。本次会议由嘉定区经委主持。
81-81
稀土杂志研究论文

聚苯胺/氧化铈复合微粉的制备及表征

摘要:以硝酸铈与柠檬酸为主要原料,在65℃的恒温槽中反应24 h,在120℃干燥箱中干燥2 h,在500℃的马弗炉中焙烧2 h,制备成氧化铈粉末。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了聚苯胺/氧化铈复合粒子。用激光粒度仪表征了氧化铈粉体与聚苯胺/氧化铈复合粒子的体积百分比与粒径的正态分布,用SEM表征了氧化铈粉体与聚苯胺/氧化铈复合粒子的形貌。结果发现,氧化铈粉体为不规则颗粒,其粒径呈正态分布规律;聚苯胺/氧化铈复合粒子的形貌不规则,体积分数与粒径表现为多个分布峰。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