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长篇小说的结构与总体性4-12

摘要:长篇小说,作为文学创作中一个特殊的文类,它所使用的语言和诗歌以及短篇小说有着很大不同。诗歌和短篇小说在创作时特别讲究语言的风格.特别是诗歌,一定要净化它所使用的语言,让语言自身变得透明起来,这是特别困难的一步,一旦完成了这一步,后面的环节就会比较好处理。

萧红眼里的中国渣男--重读《马伯乐》13-16

摘要:萧红在三十年代中期和萧军一起,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很快和文坛盟主鲁迅结下深厚友谊,得到鲁迅慈父般的呵护和大力支持。鲁迅帮助萧红出版了她的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并高度评价这部小说展示了东北沦陷区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显示了“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

文学的世纪之交与"80后"的诞生--文学史视野:从一个案例看一个时代(下)17-25

摘要:从媒体视角看,“80后”诞生于纸媒,新概念作文大赛是在纸媒上进行并完成的,这使得《萌芽》这本纸媒刊物的发行量达到了史上最高点。最高发行数差不多是50多万份。这是一本纯文学刊物发行量有可能达到的天文数字了。即便在近年,青少年写作竞赛的模式已经无数次复制,但江湖老大地位仍非《萌芽》“新概念”莫属,新概念作文大赛仍是目前为止全国同类赛事中号召力和影响力最大的。每年都有几万人报名。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生态向度的建设性26-33

摘要:近年来,科幻小说受到读者和评论者的广为关注,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以刘慈欣、郝景芳、韩松、吴岩为首的一批科幻作家成果颇丰,写出了文学性和科学性兼具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刘慈欣和郝景芳分别获得第73和74届雨果奖。有力证明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高度,走向了国际科幻文坛,并逐渐得到认可。

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关系视域下的乡村改革书写嬗变34-41

摘要:自新时期以来,纵观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历经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化。乡村世界的改革与发展,无法离开城市空间这个巨大的参照。城乡二元既冲突又连结的关系,始终渗透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城乡关系书写是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又是走进当代日常生活最具本土特色的经验叙事。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阐释42-51

摘要:曹文轩以《山羊不吃天堂草》(1991年)一举成名,1997年的《草房子》将他的声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5年出版了巅峰之作《青铜葵花》,该书仅在2017年就售出七十万本,总销量为350万本。①曹文轩于2016年获得在儿童文学界被称为小诺奖的安徒生图书奖,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获此殊荣的作家。

王安忆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阐释52-61

摘要:1985年4月,佐伯庆子在杂志《早稻田文学》总第107期上发表了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的译作和介绍王安忆的文章《关于王安忆》,开启了王安忆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和阐释之旅。迄今为止,日本总计翻译王安忆的作品18部(篇);发表学术文章48篇,另有两篇博士论文和一部学术专著。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马原专辑
主持人的话62-64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有两个人,改变了当代小说的形象。一个是韩少功,一个是马原。韩少功倡导文化寻根,让当代小说由表现社会学包括政治学的内容,到表现涵盖了又超越了社会学包括政治学的文化学的内容,此后的当代小说家虽然也有继续表现社会学包括政治学内容的,但多少都得有一点文化上的讲究,这样,当代小说也就由一个社会工作者和政工干部变成了一个文化人。

不变的虚构与激变的现实--马原访谈录65-71

摘要:吕:马原老师您好,谢谢您拨冗接受我的采访。从您搁笔从教到重新开始写作,中间整整间隔了20年,是什么使您重回文坛?马:我不知道,能回来其实是个意外。像沈从文、钱钟书这样中国顶级的作家他们都没回来.而我能够回来其实就是个意外。我回到小说应了余华的那句话:“马原最大的优点是幼稚”。

我理解的好小说的特质--自述72-76

摘要:我当过十几年老师.带来的一个很大的身份转换就是,我过去是个职业写小说的人,而在最近十几年时间里变成一个在大学里职业讲小说的人。这个身份转换有点奇特,而且在那段时间里我完全不写小说。我感谢不写小说的那十几年,使我成为一个讲小说的人。

"多余"的插叙与隐匿的声音--论马原的《纠缠》与《黄棠一家》77-84

摘要:《纠缠》与《黄棠一家》是马原2012年回归文坛后推出的两部新作。在这两部作品中,马原抛弃了昔日的先锋叙事和唯心思考,而专注于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书写,似乎走上了写实的道路。但是,充斥于这两部作品之中的繁琐的插叙,似乎把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分割开来,使这些作品打上了鲜明的马原的烙印.

马原的叙述圈套和历史系谱85-92

摘要:1990年代初,马原高调的背后满是无奈地宣告:“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世界事实上已进入读图时代。这个时代没有马原这样靠弄字为生的人的出路。……我想说事实上小说已经死掉了。”①此后,他拍纪录片、做电影、写剧本、搞房地产、当老师,辗转于西藏、海南多地。

马原主要作品目录93-93

摘要:中短篇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作家出版社,1987年3月,《西海无帆船》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虚构》长江文艺岀版社,1993年11月,《拉萨的小男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游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虚构》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

小说评论杂志陈彦长篇小说《主角〉评论小辑
生命灌注的人间大音--评陈彦《主角》94-96

摘要:陈彦早已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在小说创作领域却绝对是大器晚成,从《西京故事》到《装台》再到最新长篇《主角》,陈彦给了中国文学一个又一个惊喜,他扎实的写实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人物塑造、绵密的叙事风格赋予其小说独一无二的品格,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庭里称得上是奇花独放,令人惊艳。

陈彦与古典传统--以《装台》《主角》为中心97-111

摘要:自《装台》(2015年)出版迄今,关于陈彦作品的读解,大致在两种范式中展开。其一将其归入新世纪以降“底层”书写的范围中加以讨论,并由之上溯至左翼传统的底层关切,进而发掘其之于现实主义传统重要一脉的时代价值。此种讨论较多关注《装台》及《主角》中对较为迫切之现实问题的深度关切,以及此种关切所彰显之人物基本处境之历史和现实寓意。

借一方舞台凝聚时代风云展示命运变迁--关于陈彦长篇小说《主角》112-120

摘要:虽然说陈彦《装台》荣登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的确称得上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一匹黑马,但对于一位已经写出过很多优秀剧作,有着极丰富的戏剧文学创作经验支撑的陈彦来说,他的转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很快就在这一文类领域脱颖而出,其实倒也不让人意外。

"总体性"叙述中的"秦腔"与"名伶"--读《主角》121-125

摘要:传统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精魂,而“角”又是传统戏曲的精魂。陈彦的《主角》讲述了秦腔名怜忆秦娥的“艺术人生”。从易招娣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一个陕北山沟里放羊的女娃随着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一道“成长”,历史的刻度在在隐显于忆秦娥的生命轨迹中。

恰适存在与精神叩问--陈彦小说创作论126-132

摘要:陈彦的小说创作有两条阐释进路:一是沿袭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上世纪90年代以降的底层叙事范式为理论视角予以解读;一是顺承明清小说抒情传统及其所赓续的中国古典文脉资源,阐释文本中潜隐的传统文化思想及其审美意蕴。两条路径一明一暗,虽袭用的知识谱系及阐释的方向与重心相异,但均可抵达小说所蕴藏的艺术本相,有效阐释其文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