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对话
历史之维中的文学,及现实的历史内涵——对话李敬泽4-11

摘要:李蔚超:到目前为止我都相信,考察您与文学的关联,至少需从文学行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写作三个维度入手。换句话说,您是党的文学工作者和领导干部,是批评家,是作家,三种身份神奇微妙地互相作用,影响着您的文学实践。所以,我试着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请您来谈谈。

现代世俗经验与文学的召唤——“文学创造与现实生活”系列讨论之二12-21

摘要:李壮: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呼唤文学对当下经验的表达和阐释。文学怎么写当下?怎么写都市?怎么写新的人群和新的生活?今天,这似乎变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最重大的关注甚至焦虑之一。事实上,从卫慧、棉棉等人“蝴蝶的尖叫”、到“新概念”作家群体一度张扬的叛逆青春、再到近年来文学界对90后青年作家的格外关注……先锋文学大潮退却后,许多能引起文坛大争论、大热情事件和现象,其内在多半与我们对新形象、新经验、新生活、新想象的召唤冲动有关。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一个人的特殊岁月22-28

摘要:一 今天讲一个朋友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因为他不愿用“朋友”这个词来界定我们的关系。我们一度往来很多,有时又许久不见。他是一个非常热爱文学的人,做事比一般人专注,有时却长时间荒疏写作。他的许多言行令人无法赞同,但又不能轻易反对。他常常让人觉得有陌生感,有异趣。在这儿讲讲他,看看他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关于灵魂的书写29-37

摘要:一 文学中宗教的维度,应该是最难书写的。写得好的话,非常有震撼力,写得不好的话,就容易变成说教,变成流于概念化的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以这一维度为最弱,大概就是因为我们只重视世俗世界,也即此岸世界,而不像西方那样,重视人与神、此岸与彼岸并立的二重世界。

后青春文学的形象与贫困——张悦然笔下的自恋、躁郁和在场与缺席38-51

摘要: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圣经·雅歌 你的行动要使得你能够有希望看到你做出的决定同样适用于你最爱的那些人。——吕克·费里 20世纪最后几年的中国文学,如同彼时在国企改革中分流的工人、新一轮土地流转中进城谋生的农民与高校“双轨制”里入学的高中毕业生那样,经历了堪称断裂性的命运,只有少数幸运儿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脱颖而出,张悦然无疑是其中的一位。

必须保卫社会——华北小农的命运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52-61

摘要:一 在革命乡土叙事中,华北小农的身影显得异常突出,《自毛女》《红旗谱》以及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书写了华北小农的没落命运和走向革命的历程。这当然和三十年代后期以来,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华北有关,但更多地还是因为华北小农的独特生存状况和社会处境。于是,在革命的正统文艺叙述中.

中国小说的诡异之处62-69

摘要:很小的时候,看到一本残缺不全的书,里面有个故事,讲某人被杀了,被剁成肉酱,拌在窑泥里面烧成瓦盆。一天夜里,一人在瓦盆里撒尿,那瓦盆说话了,说我是鬼魂,是怎么惨死的,听说包公要到这里来,你要替我申冤报仇啊。这个故事,给我的童年生活,留下很长一段惊恐的回响。

小说评论杂志专题批评
主持人的话 中国当代文学和70后作家经典化70-70

摘要:文学“代际研究”是一个被反复证明的有局限的研究视角,它往往以抹平作家和作家之间的差异性,获得同一代作家所谓的审美共性,而建立想象的审美共同体。但中国当代文学实践同样证明,即便存在着“削平差异”的审美“均贫富”,“代际研究”在观察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些方面依然切实有效.

“70后”作家离经典化有多远?71-75

摘要:宗仁发、施战军、李敬泽十几年前即发表过对话《被遮蔽的“70年代人”》,诉述“70后”作家这一代人被遮蔽的现象,可以说“70后”作家“被遮蔽”是由来已久并且早就被批评家们所发现和意识到的。如果深究,其实与批评家们那“看不见的”“批评的手”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70后”:文学史的可能性及其限度76-81

摘要:“70后”文学如何人史,这是一个尴尬的难题。正如“70后”作家是尴尬的一代,“70后”文学同样处在尴尬的历史夹缝中难以定位。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现状是,“50后”和“60后”作家及其文学都已经名正言顺地走进了当代文学史,甚至“80后”作家及其文学也已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当代文学史版图.

“70后”作家的命数及其他82-86

摘要:文学发展的大势是作家个体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等因素裹挟下难以挣脱的外在力量。任何一个人的创作,无论是顺势而为,还是逆势而动,都要受到它们的影响和规约;不管愿意与否,这些影响和规约,最终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反映在他的创作及作品中。从文学创作整体着眼,这种力量被视为规律.

“70后”如何面对自己的时代87-90

摘要:“70后”作为一个代际意义上的写作群体,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已颇难掩饰。截止2018年初,这一代作家开始进入39—48岁这一年龄区间。在此年龄段上,许多作家都已从巅峰滑向“晚期写作”,然而迄今为止.

论“70后”的书写主题与叙事策略91-96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代际视野中,“70后”历来比其他代际遭遇了更多的冷落、质疑、隔膜和误读,一种来自历史和现实本身的暖昧混杂将这代人弃掷于“夹缝”“低谷”而使其文学价值的呈现成为一道“难题”加“谜题”。

“70后”与“70后”批评97-103

摘要:二十世纪90年代,以卫慧、棉棉等几位女作家为代表的70后在一片喧嚣中隆重登场的,这几位最早被提及、评论的70后女作家经由媒体宣传炒作、以书写女性自身个体独特经验引起了文学界内外的广泛讨论与争议。新世纪后的十年间,更多70后作家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作品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与丰富,继而获得文学研究与批评领域更为深入的关注。

“80后”作家与虚无主义——兼谈春树的《北京娃娃》104-113

摘要:一 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会发现,在当今的中国文坛有很多奇怪的现象,其中就包括对西方各种文艺理论的追崇和套用。从80年代起西方各种“主义”之风刮到了中国,我们就开始大肆宣扬现代派和后现代.

后虚无主义写作——论“90后”的青春叙事114-120

摘要:一、在虚无中涌现 杨庆祥对80后青年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因为无法找到历史与个体生活之间的有效的关联点,所以不能在个人生活中建构起有效的历史维度,另外一方面‘暂时性’的参与历史的热情又不能持久和加固,这一切导致了一种普遍的。”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
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读者意识问题121-128

摘要:引言 读者,无疑是文学外译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葛浩文曾经这样描述其翻译过程:“作为一个译者,我首先是读者。如同所有其他读者,我一边阅读,一边阐释(翻译?)。我总要问自己:是不是给译文读者机会,让他们能如同原文读者那样欣赏作品?

从地域性看江苏作家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129-13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苏军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国内文学评论界对当代江苏作家也给予高度赞誉。吴秉杰认为:“江苏文坛整体实力全国第一,代际衔接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