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想象战争的若干种方式——2017年长篇小说一个侧面的审视与分析4-13

摘要:年头岁尾,又到了对2017年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回顾总结的时候。一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依然保持了足够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值得注意的作品主要包括刘庆的《唇典》、范迁的《锦瑟》、石一枫的《心灵外史》、张翎的《劳燕》、鲁敏的《奔月》、宗璞的《北归记》、严歌苓的《芳华》、阿乙的《早上九点叫醒我》、陈永和的《光禄坊三号》、梁鸿的《梁光正的光》、陈彦的《主角》、红柯的《太阳深处的火焰》、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陶纯的《浪漫沧桑》、马笑泉的《迷城》、李佩甫的《平原客》、须一瓜的《双眼台风》、范稳的《重庆之眼》、关仁山的《金谷银山》、乔叶《藏珠记》、田中禾的《模糊》、陈斌先的《响郢》、阎连科的《速求共眠》、傅星的《怪鸟》、黄孝阳的《众生迷宫》、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徐晓的《请你抱紧我》、傅泽刚的《卡博瓦拉》、徐兆寿《鸠摩罗什》、李亚《花好月圆》、禹风《静安那一年》、程青《绿灯笼》、刘震云《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杨少衡《风口浪尖》、杜文娟《红雪莲》、修白的《金川河》、张新科的《苍茫大地》、周荣池的《李光荣下乡记》、郝汝椿的《合盛元票号》等。翻检这些长篇小说,

考量作家的“小说法”——阅读2017年中篇小说的一点收获14-17

摘要:临近岁末,集中整理这一年阅读中篇小说的感受时,我想到了“小说法”这个词。有这个词吗?似乎在文学理论的辞典里没有这个词,但我以为完全应该造出这样一个词。因为小说是有法度的,符合一定法度的小说才能称得上是地道的小说。那么,什么是小说的法度?这却是一个难以言说清楚、更难以作出明确界定的问题。古今中外,不少文学理论家都做过类似的工作,为小说归纳出各种标准和法程,尽管理论家们言之凿凿,

内心的张力与魅力——2017年短篇小说创作述评18-23

摘要:从短篇小说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作家都开始自觉地专注于微观化、内心化的叙事表达,尤其是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内心意绪的精妙书写。的确,无论外在的现实如何千变万化,社会矛盾如何层出不穷,最终都会转化为人们内在的生存感受。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或主观情感,通过特定情境或特定故事的演绎,从中凸现尘世间的各种纷繁人性,乃至现实的浩波巨澜,这既是文学表达的一种策略,也是短篇小说所拥有的特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所谓“秘档”24-28

摘要:书山有路 1985年来过南京,这回是第二次。南京当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路边的大法桐树,到处都是大法桐树,这是在别的城市没有看到的。三十多年过去,这次来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先锋书店了。进来后即入书海,再往前走需要左拐,爬一个室内的大坡,好比应了那句古训:书山有路勤为径。随着登高,更大的一片书海在眼前展开。从来没有看到这么气派的书店。海外有些书店很气派,比如第一次在美国看到一个大书店令我很是震撼;

博尔赫斯的梦29-38

摘要:博尔赫斯是隐喻之王,他的文学意象非常丰富,结合了抽象的思索和天马行空的幻想,神秘深远,所以关于他的解读是无止境的。用格非的话来说,就是“世界上有多少博尔赫斯的读者,就会出现多少种对博尔赫斯的误解。”㈨残雪写了一本《解读博尔赫斯》,是一位作家对另一位作家的灵魂探索,解读得非常精彩,既为读者揭示了博尔赫斯的心灵魔术,也让我们看到她在那座心灵迷宫漫游和冒险的脚步。

回到文学的源头39-48

摘要:近期由于调任《大家》杂志,能够较多接触到各个层次作者的小说,使我越来越明确地感受到,当下的小说创作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许许多多的写作者,他们的小说,从表述方式、题材,甚至具体的描写,都大同小异。这让我深感沮丧。翻阅国内别的一些刊物,也似乎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让近年一直沉浸在宋以前古典小说中的我,每每被这些小说家质朴、简洁,然却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作品击中时,突然意识到,对照这些古典小说,可能我们现代的写作者——他们的想象力出了问题。作家失去了个人生命的独特体验,失去了想象力,

总体性、例外状态与情动现实——刘慈欣的思想试验与集体性召唤49-58

摘要:我们不能设想任何先于保存自我的努力的德性。——斯宾诺莎 表象的现实性是非存在本体的实效。它是现实的剩余——它还未发生,但吊诡的是,它已成为事件,并且在事件中,它正好产生了令人惊讶的转变,即转向更确定的存在。——布莱恩·玛苏米

1960年代是如何走向1980年代的?——由王安忆《启蒙时代》谈起59-66

摘要:这不是一篇文学评论,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我关于文本的分析,他的预期可能要落空了。我关心的是历史,《启蒙时代》只是我进入话题的一个合适的由头。但是,我又执拗地认为,这是一篇文学评论,它将以迂回的方式直抵《启蒙时代》的核心。

小说评论杂志对话
海客谈瀛州——关于《独药师》与张炜对话67-71

摘要:一、大地上的人与云端上的人 韩:您在此书的扉页上写道:“谨将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我看到这句话,脑海里闪现出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徐竞,这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在小说中,他仿佛一直在燃烧着燃烧着,直到最后将自己燃尽。徐竞无疑是一个极致性文学形象,他不仅超越了世俗和平庸,还超越了一般人性,是真正特殊材料制成的具有超越性特征的人物。

小说评论杂志莫言研究
主持人语72-72

摘要:莫言的《食草家族》无疑是孤独的。这部继《红高粱家族》之后、于1992年初版的长篇小说,同为“家族”系列,却论者寥寥,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篇评论,与《红高粱家族》一直备受关注和热评的状况大相迥异。

二元悖谬的说梦者——论莫言的《食草家族》73-78

摘要:莫言的“二元悖谬”特征在《红高粱》中已经有所展露,在那段“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的著名描述里,饱含着作家对故乡丰沛充盈的爱恨交加。极端化的悖论修辞相互嵌合,出神人化、炉火纯青地勾勒出故乡复杂的及物形态。它们和血红高粱地里那些健壮漂亮、英勇坦荡、一任生命饱满得恣肆流淌的祖先之间,构成了一种奇特的美学和情感上的呼应。

《食草家族》的精神分析——兼论“民间”概念的局限79-85

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莫言作品的两极化评价使它们长期处于面目模糊的状态,本文从《食草家族》人手,分析80年代以来以“民间”概念阐释当代小说的局促之处,试图以此为莫言的文学世界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葛亮专辑
主持人的话86-87

摘要:用葛亮新写的一篇《故城》作本辑作家自述,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一是此文不关乎葛亮的生平,二是也未谈及葛亮的创作。但要说与他的生平创作完全无关,似乎也不是如此。至少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而言,不是这样。葛亮笔下的“故城”圣彼得堡,也就是他笔下的“故城”南京,葛亮对“故城”圣彼得堡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是他对“故城”南京的观察和思考,

变动不居,而又源远流长——访谈录88-91

摘要:朴:非常感谢葛亮老师拨冗接受我的访谈。提到葛老师,通常会想到您是“写南京的作家”,不知道老师您对此有何看法呢?是否觉得这种标签化的认知有些困扰,或者您也觉得“南京”可以代表您在精神上或是文化上的一些思考?

故城--自述92-94

摘要:今年夏天,我去了圣彼得堡。 这是个值得徜徉的城市。我在Airbnb短租了公寓。从窗子望下去就是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所以也常常下来转悠。运河上的桥很多,桥上有一些穿着宫廷服装的年轻人,在兜售旅游照。他们多半很高大,脸上带着旧贵族的矜持和雍容。但是其中一个掏出手机来打电话,整个人就好像破了功。

论葛亮的“南京”书写95-102

摘要:几乎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座城市或村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文化体悟对它精心雕琢,让这一独家的空间成为他们的“神力词”,成为他们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于是关于一座城的书写,往往可以投影出一位作家及受其影响的人们的精神地图。近年来,葛亮凭借《谜鸦》《七声》《朱雀》《浣熊》《北鸢》等作接连斩获“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亚洲周刊》“十大小说”、香港书奖、“中国好书”等各类奖项,被王德威、陈思和、莫言、韩少功、严歌苓等学者作家盛赞为当代最可期待最具潜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北鸢》:风筝、命运与隐喻103-106

摘要:葛亮的小说,从“朱雀王谢堂前燕,七声寻常百姓家”的《七声》《朱雀》,再到张弛有度、虚实相宜的《北鸢》,关于命运的起承转合铺满全篇。葛亮以学者型作家的笔触与思考在长篇小说《北鸢》中,突破传统民国历史书写,“绕过了共和国文学的标准式表达而与民国时代的文学气息相接”,④追溯家国命运。葛亮的作品中有大量隐喻,既带有显著中国传统隐喻的特色,又包容了西方隐喻理论的精粹,

葛亮主要作品目录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