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论中国当代自主性文学场的裂变4-11

摘要:电子媒介的兴起为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为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中国当代以精英文学为主导的文学场在包括媒介变革等多种力量的角逐中通过内部结构的重组与分配,使占据中心地带的精英文学在文学场的各种角力中逐渐衰退。出现了精英文学场、大众文学场、网络文学场和青春文学场这四大次生的文学场域,并一起构成当今中国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场域的四大主导类型。

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生态密码12-19

摘要: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范式,其研究和评论的对象远非直接表现生态环境、自然、动物与人等关联的文学作品,而是覆盖整个文学,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首任会长斯洛维克就提出过"世上没有一部完全不能进行生态批评阐释的文学作品"的观点,"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包含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思想文化因素,对他们进行生态批判——无论是褒扬的还是批判的——完全具有合理性。"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谦卑20-27

摘要:词语粉碎机 人们最初受到的写作训练和养成的文章欣赏习惯,再加上整个社会教育的影响,在某些观念方面造成了模糊不清的后果。比如说"诗言志",对这个说法从不怀疑,但对"志"的形态与方式却不曾追问。我们小时候作文常常要有个主题,要分析主题思想,即"通过什么说明什么",最后的"结论"等,这样一套逻辑关系。这差不多形成了写作与阅读的通识。

正义精神:生活与叙事的伦理准则28-37

摘要:正义是人类生活的首要原则和首要价值,也是全社会所有人生存的安全保障。如果一个社会完全失去了正义,人们普遍失去了维护正义的热情和勇气,那么,它注定要陷入灾难的深渊。在这样的社会里,任何邪恶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无论谁都有可能受到伤害。正义意味着公正和公平。它尊重所有人的基本权利,维护所有人的人格平等。

文学与重复38-43

摘要:一 在当代中国小说家中,丁伯刚是极特殊的一位。他一直在重复着对于"重复"的探究。在他的小说中,每个人似乎都在重复某种痛苦的行为,起初是不自觉的重复,慢慢又可能演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重复,人与人之间以各自的重复相互遭遇,这种遭遇并没有造成某种期待中的改变,相反,他们一同被裹挟入某种更大的重复当中。而他迄今为止的全部小说,也构成一种奇异的"重复"。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黄咏梅专辑
主持人的话44-45

摘要:最近,在《新文学评论》杂志上读到黄咏梅的一则谈创作的文字:《小说家不是旁观者》,其中讲到她在媒体工作时的一些事情,说是跑社会新闻的记者,接到报料电话后,回问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死了人吗,死了多少人?接下来的是,做社会新闻版的编辑,也按死人的多少,安排记者提供的稿件:这件新闻死了5个人,头条;这件死了3人,二条;这件闻所未闻,三条;这件既没死人也不新鲜,枪毙。

忧郁的天堂及其现代生活方式46-49

摘要:郭艳:你近几年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一种淡然的平静中悄悄完成的。依然是翩翩裙角飞扬的金牛座做派,温润的细香中有着默默的妥帖与关切,然而,无疑走向了内心的阔大。你以一种更为自如的心态进行着同情之理解的叙事:或是叙述凡人小事中的悲欣交加,或是俗世红尘的现代性经验摹写,或是人性柔软幽微处的触摸与考量,或是艰难世事中普通人的自我怜惜,或是呈现强烈自叙传色彩的女性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倾听历史的回声50-50

摘要:在我们家附近有一小段地方,从我有记忆开始就被人们叫作"牌坊"。实际上,在那段地方根本没有竖着一个牌坊,就连旧建筑的痕迹也不存在,但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还是叫"牌坊"。去年那里新开的一家烤翅店就叫"牌坊烤翅店",我的小侄女跑过来问我,为什么叫牌坊烤翅店?我就按照自己印象中,其实也是听父母辈讲的关于那里立过牌坊的历史大致告诉了她。

黄咏梅论51-56

摘要:从200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路过春天》开始,黄咏梅的小说创作生涯迄今已经十五年了。这些年来,她从岭南到江南,从报社编辑到专业作家,身份和地域的转换为她带来了新的叙事特征和格局。她的笔触从市井世俗转向了更为内在和深层的历史、时间、存在、生命、死亡等形而上终极命题。那个充满南方烟火气息的作家,那个在与琐屑的世俗、物欲、念想中纠葛的小女人作家,蜕变成了一个具有普泛性视野和情怀的作家。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
文学的多元诉求与文学接受的多重可能——从诗学观差异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58-65

摘要:近期一些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目标语社会比较关注小说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对译本的评价主要不是其文学性,常常片面地解读中国文学。"这一状况促使部分研究者与读者呼吁:"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选择最值得翻译的作品,构建最好的译文,并对译本进行有效的推介,让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呈现出最佳的状态,被更加‘文学地’加以对待。"

余华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66-72

摘要:俄罗斯是传统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之一,拥有一大批著作等身的汉学家,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介和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长期处于边缘状态,译介过程历经波折。1955年创刊的前苏联《外国文学》杂志结束了"中国文学"专题的长期断档后,终于从1982年开始零星出现中国现当代作家面孔。

小说评论杂志余华研究
余华与经典性73-74

摘要:我们将本次论坛的主题定位为"命运与寓言"。原来想到过把主题定为"暴力与寓言",因为余华前期创作确有一点偏重于有些学者、评论家讲的暴力叙事,但是这又不能概括他后面一些影响很大的代表作,尤其是上面说到的长篇小说的主题。他后来的创作从总体上讲,还是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密切关注,而且所写是人的命运的极端变化,是对人的命运的这种极端变化的把握和极简约的叙事的完美结合。

广阔的文学——在华中科技大学“春秋讲学”中的演讲75-83

摘要:《广阔的文学》这个题目其实是我在大概一两个月前应主办方的要求提供的演讲题目,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觉得我的演讲说不出文学的广阔性。今天上午想了想我下午要说什么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题目想错了,不应该用这么大的题目,这个题目是骗人的。但文学确实非常宽广,它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它包罗万象,什么都有。

论余华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实践84-92

摘要: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篇评论余华的论文,无论褒贬,都会征引余华自己的论述,尤其是他写于1989年的《虚伪的作品》,引用率之高,依笔者陋见,中国当代作家中,似无出其右者。这意味着,余华已经用他的一批学术随笔以及连同小说一起发表的自序、后记等,构建起了他自己的小说美学。这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是少有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意义重大。

恐怖·狂欢·虔格:论余华“生命三部曲”93-99

摘要:余华最先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以下分别简称为《在》《许》《活》),往往被合称为"生命三部曲",但研究者们多只比较后二者而很少并论三者。这或许是因为,作为余华创作生涯转承之作以及长篇小说处女作的《在》,与后来创作的《许》《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事实上,这三部长篇小说之所以被合称为"生命三部曲",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对人之生命的探讨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

小说评论杂志弋舟小说评论小辑
弋舟小说的纹脉100-105

摘要:从中国小说的本源上看,小说本是一种为市井细民讲故事解闷取乐的通俗艺术。到了现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们将思想感受引入小说,小说成为描述现实、揭出病痛、书写忧思的启蒙利器,不再是为了娱乐而编造故事的"小说家言"。小说的文化品格得到大幅提升。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主流血脉。

人生况味的表达与生命精神的书写——评弋舟的中篇小说集《刘晓东》106-111

摘要:一、"普世"况味的真诚表达 弋舟在《刘晓东》自序《我们这个时代的刘晓东》中说:"当我必须给笔下的人物命名之时,这个中国男性司空见惯的名字,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成了我的选择。毋宁说,‘刘晓东’是自己走入了我的小说。我觉得他完全契合我写作之时的内在诉求,他的出现,满足、甚至强化了我的写作指向。

历史记忆、精神创伤与中年危机——弋舟小说集《刘晓东》读札112-116

摘要:一 我对1980年代的最初印象来自《人民日报》。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亦无意用反讽的语调来描述自己的经验。很多时候,与一段历史相遇确实充满了太多的偶然与巧合。大约是从1989年的夏天开始,爸妈每天下班后会把单位的《人民日报》带回家给我看,这个"课外读物"伴我完成了从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