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陕西“三大家”与当代文学的乡土叙事4-11

摘要:作为当代文学批评者和研究者,我一直有这样的疑问:在物质化商业化程度很高、休闲化娱乐化风行的今天,我们的读者为什么把至高的赞叹给予了西部农耕文化的表达者和守护者,这意味着什么?因为他们的表达和我们今天中国的生存方式已经有了较远的距离,特别是与经济较发达的南方城市距离更远。他们有写关中平原的,有写陕北高原的,有写陕南山地的,他们就是陈忠实、路遥、贾平凹。

1990年代乡土小说社会生态建构论12-16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中国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日益失衡的现状,深深触动了一批既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又怀有深厚乡土情结的作家。"生态"和"乡土"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呈现对象。他们不但致力于揭露和鞭挞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而且痛定思痛,在小说创作中思考人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存模式,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共存。

小说评论杂志铁凝研究
论铁凝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17-22

摘要: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是检验作家在构思小说时所体现的组织故事的美学力度。一个叙事风格成熟的小说家,他笔下的情节骨架必然血肉丰满,故事则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小说中被叙述的事件是动态而完美的。著名作家铁凝的长篇小说的叙事技巧是多色调的,小说中的故事往往是双重意义交织而成,甚至叙事情节也总是具有多重内涵。如何解读铁凝长篇小说中的叙事元素,显然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然而她的长篇小说所彰显的叙述手法又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论铁凝小说中的无罪之罪23-29

摘要:基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和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在西方对于无罪之罪的审视和拷问非常普遍,"西方文化以个体的人为出发点,在展示人的尊严与价值、解剖复杂人性、探讨人类命运等方面呈现出了迥异于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铁凝小说中的现代困惑30-35

摘要:对于作家铁凝,人们一般喜欢从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其作品,从中思考女性命运从历史到今天延续的某种悲剧色彩。然而正如铁凝自己所说:"我无法揣测读者会从我这一时期的故事里看见什么。我想,你看见了什么就是什么。面对这些小说你永远也不要相信作家对它们的发言,而应该相信小说本身。"因此,当抛开一切外在干扰,重新回到文本本身时,会发现她的小说中蕴含着她独到的,先锋的,对于现代性的思考。

传统的力道:论《笨花》36-41

摘要:深秋,大庄稼已收获,花也拾了,田野里只剩下霜降后的花地。 花棵花叶由绿变成紫红,像红铜铸的秸秆,秸秆变成花柴 ……

小说评论杂志格非研究
在归乡之途解命运之谜——评格非长篇小说《望春风》42-49

摘要:《望春风》是格非继《江南三部曲》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它饱含了作者深沉的归乡情结和厚重的生命积淀。小说勾勒了十几个鲜明的人物群像,从乡村日常琐事中捕捉细节,以主人公赵伯渝的视角讲述个人命运的变幻无常和故乡的变迁。作为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望春风》从故事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围绕"归乡"展开。

论《极花》与《望春风》的日常生活诗学50-56

摘要:新世纪以来,随着底层写作、打工文学等创作潮流的涌现,贴近市井和大众的日常生活诗学越加繁盛起来,特别是在长篇小说领域。究其原因,不能不归结到相对承平而有活力的时代。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社会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最大多数的平民世界,探究"金字塔"基础的奥秘。如果说建国后三十年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和革命时代的话,那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不妨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日常生活时代。

论“江南三部曲”中的“常”与“变”——从《春尽江南》谈起57-66

摘要:如果说"人面桃花"三部曲中的《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是江南那个叫"花家舍"的地方的"前世"的话,那么《春尽江南》则是"花家舍"的"今生"。格非以"花家舍"的兴替更迭为镜像,透视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常"与"变",从而建立起个人化的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记忆。《人面桃花》洞悉革命的美丽和残忍,宁静而哀婉;《山河入梦》再现建设年代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冲动,荒诞而真诚。

论格非及其“江南三部曲”的美学转向67-71

摘要:80年代以"先锋"出名的作家格非在2011年完成了"江南三部曲"的创作,并于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以其文学成就获得评论界的肯定。学界对于"江南三部曲"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层面的探讨上,例如对革命、乌托邦、知识分子以及历史与个人关系等主题的关注上。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翻译语体与汉语新小说72-79

摘要:白话文作为汉语语言应用文体的一种俗称,其实包含着多种语言体式。作为新文学的设计者、缔造者和伟大的实践者,鲁迅那一辈人通过他们的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和其他文学实践,已经基本厘清现代汉语的白话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基本语言特性及其相互关系,从表述规范、语用特性等方面确定了这两种语体的言语风貌。

地域传统与自然的启示——读《额尔古纳河右岸》80-87

摘要:由于民族和历史传统的原因,中国大地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塞内和塞外的二分格局。这个二分格局不仅在地理地貌、农作物产、民族风土以及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它们的相互差异,也在语言、宗教、民间信仰和文化观念上显示出两者的区别。历史上,塞内与塞外一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频密交流。它们的纠缠、交织和融合,在华夏历史进程中构成一个壮观的民族与文化的大熔炉。

记忆力与多谢及其他88-92

摘要:一、路线和年龄 黄永玉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二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翻开来是一张手绘地图,标着:"哈哈!这八年!"——从一九三七到一九四五年。这一部就叫《八年》。图上的红线,连接起一个个地方,划出了一个少年的"道路";现在出版的是上卷,这张图上的路线,暂时只看到这么长就可以:

莎士比亚讲给小说家的一堂戏剧课93-105

摘要: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冲突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种体裁。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戏剧对情节的组织更为集中和紧凑。所以,正如朱生豪所说,读戏剧,比读小说还要有趣,因为,"所谓‘戏剧的’一语,必然含有‘强烈的’‘反平铺直叙’的意味。"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
“双重目光”下的求真译作——评程抱一、程艾兰的法译本《骆驼祥子》106-113

摘要: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文学如何才能真正地"走出去"?如何才能改变中文佳作海外遇冷的尴尬境况?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文学出版社在创办发行英、法文期刊《中国文学》(Littérature Chinoise)时,国内学人便萌生了向世界发声的意愿。近年随着莫言摘得诺奖,此类争鸣愈发蓬勃,学界对翻译的关注和讨论一时间也是愈演愈烈。

译出之路与文本魅力——解读《解密》的英语传播114-120

摘要:继莫言之后,麦家这个名字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热点。2014年3月,小说《解密》的英文版"Decoded"由英国的"企鹅"与美国"FSG"(Farrar,Straus and Giroux法劳·斯特劳斯·吉罗出版公司)两大出版集团联手推出,并在21个英语国家同步上市。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思潮研究
地域文学的后现代视野问题121-126

摘要: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域文学研究只是中国文学史的进一步细化,往往沦为本地作家作品的简单堆砌,甚或演变为单纯的作家占籍考或籍贯分布,出现平面化复制现象。鉴于目前地域文学无论是古今贯通的整体研究还是学科体系建构,都还处于“在途中”的早期建设阶段,有必要以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到原点对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范式进行界定与厘清,对地域与文学之间内蕴丰富的张力空间进行阐释,对已经建立的“深度模式”进行审视,对地域文学史写作困境进行反思,从而不仅为新兴的文学地域学提供多维度学科探索,而且也从一个侧面思考与回应如何激活民族人文传统并焕发当代生命力的世纪命题。

乡土书写与“新农村”书写127-131

摘要: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形成了"重农轻商""重农抑工"等文化观念和传统,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进程,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农业长期以来是中国的经济命脉,农村是中国广阔的社会,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