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小说评论杂志

《小说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4-2164
  • 国内刊号:61-1017/J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08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
  • 综合影响因子:0.14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小说评论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

贾平凹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摘要:2012年,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多年来,为了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付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除了莫言之外,贾平凹也是获得世界认可的当代优秀中国作家之一。身为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先后获得过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奖等国际奖项,其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多种文字在海外翻译出版,在世界文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12

苏童在德国的译介与阐释

摘要: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研讨不光引起中国文学界、翻译界的重视,也得到国外汉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将讨论深入推进到如何走进异文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成就得到西方主流文学界的肯定,更是反映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学和文化舞台上的日益活跃,也证实了西方文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开始将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2000年华裔法籍作家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德国媒体十分诧异,几乎找不到了解高行健作品的汉学家发表见解,同时由于高的特殊身份,国内外文学批评之间的对话也很难展开。
13-20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当代文坛的“汪迷”们

摘要:自从汪曾祺被文坛广泛关注,评论他的文字一直没有中断。据说当代作家的文集再版最多者,非汪氏莫属。汪曾祺作为作家的成就,最早在民间被认可,且多为文学青年。后来渐渐有了广泛的知音,学界与文坛,以谈汪为趣。有一次遇到叶兆言,言及京城作家,对汪老兴趣浓浓,且掩饰不住爱意。那情景至今在留在我的脑里,说来余味缭绕,不能忘却。
21-27

西天路上的猪八戒:论俗人之乐

摘要:一 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一个快乐的化身。他不但自己快乐,还给世世代代的读者带来快乐。不过,在讨论这个快乐形象猪八戒之前,我们还是先简要地综述一下与《西游记》1相关的一些问题。 第一,小说作者问题。这部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对此,学术界还存在争议。2在没有得到准确的结论之前,我们一般都采用"作者为淮安吴承恩"的说法。明版《西游记》都没有注明作者,"吴承恩"之说,由晚清经学家兼校勘家丁晏提出,鲁迅和胡适通过对淮安地方志资料的考核,支持了这一说法。
28-38

重建诚的文学

摘要:一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生活世界,具体而细微,世俗而烦难;一个是符号编织的文化世界,玄想而广阔,雅致而恒久。符号学家卡西尔将人的文化创造活动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的体现,指出正是这“劳作”规定、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则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39-47

“回到德行的时代”——论小说的道德关怀

摘要:小说是一门处理"正在怎样生活"与"应该怎样生活"关系问题的艺术。当小说家将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时候,我们可以或明或暗地窥察到作者的道德秩序、伦理选择和价值世界。虽有模糊与清晰之别,但一切小说都无法回避道德与伦理问题,都包含着创作主体或隐或现的道德态度和伦理定位。这是因为,"当给予人类活动以形式来创造一部艺术作品时,创造的形式绝不可能与人类意义相分离,包括道德判断,只要有人活动,它就隐含在其中。"
48-53

《史记》与中国小说的未来(续完)

摘要:3 在《小说修辞研究》一书中,我从修辞的"强度形态"的角度,将反讽分为"强性反讽"与"弱性反讽"。而司马迁所提供的叙事经验,则提醒我们,有必要根据反讽的指涉对象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角色,将反讽分为"上层反讽"和"下层反讽";前者是对上流社会和权力阶层的反讽,后者是对下层社会的人格病象和畸形现象的反讽。古典的叙事主要属于"上层反讽",其反讽对象,主要是暴君、佞臣、酷吏、贪官和腐儒,现代的反讽,基于“立人”的文化自觉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理想,则主要属于“下层反讽”,其反讽对象,主要是家庭生活内部的畸形现象以及底层民众的愚昧与麻木。
54-63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思潮研究

“审美的”、“个人的”:新的美学原则的确立及其影响——“重写文学史”思潮文学观念再探讨

摘要:从新时期之初的"拨乱反正"到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生成,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到"重写文学史"命题的浮现,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新认识和评价。19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中心话语就是"重写文学史",从这个意义上,1988年上海学者发起的"重写文学史"学术活动,可以说是1980年代持续不断的"重写文学史"活动的高潮,也是""后文学"去政治化"观念发展的最终结果。
64-71

审美泛化与文学真实观的转变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武打与言情小说、流行音乐、卡通制品、通俗影视剧、喜剧小品、时装表演、广告设计、环境艺术等步入审美殿堂,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广泛流行。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主宰着日常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界线逐渐消失,出现了“审美泛化”现象。
72-75

都市·消费·身体三位一体的狂舞——中国当代女性身体写作的文化学分析

摘要:一、女性身体写作的商业化特征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写作必须接受消费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具有一系列商业化特征,具体体现在对身体与物质的强烈追求上。 (一)身体的主体性地位及其商机 身体出现在文学中,并非身体写作独创。早在郁达夫的笔下,身体已经以一种咄咄逼人之势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沉沦》中"他"在浴室偷窥到的"雪样的乳峰"、"肥白的大腿"不过是男性视野中普遍出现的女性身体,在这一类叙事中,身体只是一个符号,可以重复使用,因为此处的身体是类化后的身体,身体作为一个表征,不需要人们给予其更多的内在关注,身体就是身体,是一个外在形象,在叙事中接受男性意淫。
76-80
小说评论杂志九十年代小说研究

主持人语

摘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在时代与文艺的关系上,“样板戏”大概是最紧密与最激进的体现。在情感结构上,样板戏完整而彻底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特征。对于“样板戏”的想象,往往就是对于“”的想象,反之亦然。故而,考察“样板戏”在90年代的魂兮归来,对于理解“改革”语境中的“”想象而言,构成了一条隐秘的线索。李立超的文章勾勒1990年代的“样板戏热”,历史化地描述“样板戏热”的经过与论争,讨论不同群体在“”时期不同的生活际遇,以及导致的不同的历史记忆。
81-81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经典研究

从虚拟的现实焦灼到虚弱的纸上解构——对近年长篇小说现实书写的反思

摘要:近年的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态势,大批引人瞩目的作品集中出现。其中,贾平凹《带灯》、余华《第七天》、阎连科《炸裂志》、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马原《纠缠》、乔叶《认罪书》、鲁敏《六人晚餐》、徐则臣《耶路撒冷》等重要文本,都包含了强烈的现实关注和反思色彩。这些作品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展示与分析,不可谓不全面,也不可谓不深入,评论界也主要从文本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入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较高的评价。
89-95

精致主义的叙事风度与经典的生成——谈毕飞宇小说叙事的审美特色

摘要:毕飞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小说体现出一种精致主义的叙事风度和审美气质,这成为他一以贯之的创作追求,也是他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毕飞宇1991年以处女作《孤岛》登上文坛,出道20多年来在创作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作品受到了文坛的瞩目和读者的赞誉,并且以长篇小说《推拿》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也印证了他在小说创作上所获得的社会认可。毕飞宇的作品很多,小说创作的视野也比较开阔,所写题材涉及到历史、城市,以及乡村生活等视域。
96-101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胡学文专辑

主持人的话

摘要:胡学文在接受金赫楠的访谈时,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本辑访谈录的标题所说的"人物之小与人心之大"。我们老家的村子有一个跑过江湖的老人,小时候常听他拿一个问题为难我们:世界上什么最浅,世界上什么最深?我们这些小孩子家懂的东西有限,就仅我们知道的瞎答一通,见过没见过的江河湖海、圹圹堰堰都说到了,但都答不对。他的答案却出人意外,既与江河湖海无关,似乎也无法测出深浅。这答案是:世界上人的眼睛最浅,世界上人的心最深。在今天的孩子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与具体知识无关。直到我长大了,阅历渐深,才慢慢明白了,这位老江湖的问题确有很深的哲理性。
102-103

人物之小与人心之大——胡学文访谈

摘要:一 金赫楠:从2002年的那篇《飞翔的女人》开始,我一直在阅读你的小说。一路读下来,发现你的小说创作一直专注于那些生活在乡村和小城镇的人和事,村夫农妇、基层办事员、个体小老板等等都在你的小说中充当着主角。我想知道,你的写作为什么如此钟情于这个人群?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些担心会对它不太以为然,这似乎是一个最最大路化、最最老套的问题。但我仍然想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对话,因为在我看来,这关乎一个作家面对生活时候的兴趣取向和情感趋向,甚至说得严重一些,这关乎一个作家的文学世界观。
104-108

故事和小说的通道

摘要:故事是小说的重要载体和材质,是小说的优势所在。过去是,我相信,以后仍将是。通常情况下,小说需要好的故事。我说通常,是因为一些小说弱化或抛弃故事,在那类小说中很难寻到故事的影子,甚至闻不到故事的气息,但仍然是非常棒的小说,如卡尔维诺的《帕洛马尔》,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有的小说,虽然不排斥故事,但故事在小说的作用似乎就是被肢解,残破的片断被丢得七零八落,如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这些作家不但能化有形为无形,还能塑无形为有形。文无定法,确实如此。
109-110

命运的魔咒与存在之思——评胡学文小说集《我们为她做点什么吧》

摘要:《我们为她做点什么吧》是胡学文新近结集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是"河北四侠"集结号之一,这部小说集让我们看到了叙事手法与形而上哲思结合得愈益精妙的胡学文。胡学文以往的小说大多被贴上了底层写作的标签,被认为是更用心于故事的讲述与人物的塑造,而他的小说集《我们为她做点什么吧》却让我们在他原有叙事基础上看到了一些新质,或者说,通过这部小说集,胡学文将以往渗透在小说中不太被人留意的成分充分地放大了,这放大了的部分就是他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所做的形而上思考。
111-117

胡学文作品目录

118-118